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襄州一中 曾都一中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时间: 90 分钟
分值: 100 分
第 I 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古时期,贵族有姓又有氏,广大被统治的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后,普 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氏,“百姓”逐渐成为民众的通称。该变化表明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封建贵族丧失特权
C.民众政治地位提高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2.秦代地方设郡县,县以下为乡、亭,大体上一乡有十亭,置亭长。乡亭以下有里,大 体上一亭十里,里有里正。城乡居民都用什伍编制起来,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这种做法
A.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B.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C.巩固完善了官僚体制 D.导致了冗官问题出现
3.贺昌群在其《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说道:“汉末大一统帝国之解体,先由其政 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汉 末外戚宦官弄权主要是由于
A.宫廷政变频发 B.官僚机构腐败 C.专制皇权强化 D.皇帝年幼无知
4. 表一 唐代状元出身表
出身
人数
三品以上高官或士族后裔
56 人
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
11 人
寒门家庭
6 人
表一是唐代 73 名状元的出身情况统计,这反映出当时
A.察举制是重要选官方式 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选官制度缺乏公平公正 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5.两宋科举考试不问家世,一旦录取,仕途优越。两宋的皇子都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 防御使头衔,后逐渐升至亲王,亲王又不得世袭,朝会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 同时严禁外戚、宦官干政。这反映了此时
A.官僚机构简洁高效 B.科举制冲击了宗法观念 C.政治具有理性色彩 D.奉行“重文轻武”政策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6.《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 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据此可知元朝
A.君主专制强化 B.各地差别消失 C.有效统辖边疆 D.开创行省制度
7.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 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主 要意图是
A.加强专制皇权 B.完善中央机构 C.提高行政效率 D.确保权力制衡
8.明朝曾广泛派遣巡按御史监察地方,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清 朝不再设立巡按御史,地方监察与行政趋于合一,概由督抚负责,由上级监督下级。清 朝这种做法
A.加强了地方监察 B.加速了吏治腐败 C.弱化了中央集权 D.增强地方能动性
9.
表二 清朝机构职能表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
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
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
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
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
制
表二出自美国史学家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作者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 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这说明清朝
A.创新管控体系 B.推行满汉分治 C.实行家国同构 D.弱化边疆控制
10.《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派人到上海与列强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 列强放弃公使进京。清朝官员认为,“进京一节,万不能允”。这说明清政府 A.希望得到列强平等相待 B.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C.维护天朝上国传统规制 D.拒绝与外国的直接交往
11.1861 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 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 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
A.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B.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C.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D.愿与英国平等往来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12.三国“干涉还辽”,让李鸿章构思出了一个“以夷制夷”的计划。1896 年 6 月 3 日, 李鸿章在莫斯科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 后来他对来访的黄遵宪不无得意地说:“20 年无事,总可得也!”这反映了
A.李鸿章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智慧
B.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认识不足
C.已经形成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形势
D.清政府达到利用俄国制衡日本的目的
13.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以庚子失败为界,此前“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 贼子、大逆不道”,“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 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清末新政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14.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有 人认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也有人认为它反帝反封建不彻底, 是一次有限革命。这说明
A.历史解释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B.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C.同一史实一定有不同的评价 D.历史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15.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 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 荼地开展起来。这主要体现了
A.对改造中国新途径的探索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高涨 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
16.1926 年 7 月到 1927 年 4 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而华北和东北则 十分消沉,广东地区一度活跃的状态也发生扭转。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主要矛盾的变化 B.革命形势的发展
C.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三民主义的影响
17.1929 年 4 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这个《土地法》根据中共“六大” 的精神并结合赣南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 定,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及公共土地”。这一改变
A.不利于扩大革命群众基础 B.为了应对国民党的“围剿” C.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符合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18.1937 年 8 月,云南提出修建滇缅公路计划,得到中央大力支持。1938 年 8 月底,公 路提前通车,成为了战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滇缅公路的修建 A.减轻了英美的战场压力 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抗战 D.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产物
19.有学者在整理抗日战争资料时发现:1943 年《泰晤士报》指出“华北是中国前线的 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里没有较大战争,中国军队也严重缺乏弹药,但这里却吸引了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相当部分的日军人力。”这主要说明
A.敌后战场开始变成为主战场 B.正面战场消极抗日 C.中共抗战得到国际舆论关注 D.中国军队物资匮乏
20.1949 年 4 月 20 日,百万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英国海军护卫舰“紫石英号”强行 闯入长江国共交战区域。在多次警告后,解放军将其击伤搁浅,随后解放军又炮击了赶 来支援的英国军舰,从此再没有外国军舰敢进入中国内河横行霸道。这反映出 A.近代西方殖民特权在中国终结 B.中共彻底的反封建革命态度 C.西方妄图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 D.中共对外军事交往政策务实
21.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 世纪 50 年代, 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 这反映了建国初期
A.西部大开发已初见成效 B.国家卫生治理能力增强 C.民众普遍重视公共卫生 D.地域发展差异逐渐缩小
22. 表三 与新中国建交国数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数
8
9
1
0
0
表三是 1949-1953 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据。反映这时期中国
A.没有打破美国外交孤立 B.外交深受意识形态影响 C.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熟 D.不重视与国际社会交往
23.新中国初期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的协议中写道:“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 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在这次会议上,中国 A.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尝试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了新型的区域合作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24.1971 年 10 月 27 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 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 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
A.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B.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C.肯定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D.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25.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部宪法的颁布
A.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制度框架 D.标志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第 Ⅱ卷
二 非选择题(第 26 题 17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21 分,共计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 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 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
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 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 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 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 治和思想控制。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材料三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 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2 分)根据材料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6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 质的变动”?(5 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 本认识。(4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 于中国。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材料二
——摘自 1911 年 11 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年)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
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2008 年 2 月 7 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临时约法》是如何 体现“效法美国”主张的?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6 分)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特殊的民主”的内容。综合 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6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 分) 材料一
17——18 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种平等双向式的交流方式,但这种“平等”, 不是建立在双方理解基础上,而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平等方式。第一,欧洲 16—
—17 世纪内部连年战争,自顾不睱,况且中国当时所具有的综合国力也使殖民者认识 到:中国难以以武力征服,只有平等对待之。另外,欧洲在其崛起之后固执地坚持“欧 洲中心论”,他们从内心深处不情愿与中国平等交流。第二,14 世纪以后的中国,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时的世 界处于领先地位。第三,当时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一方面通过从中国输入的商品、绘画, 如瓷器等工艺品认识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商人和传教士的转述。这使得欧洲人对中国的 认识就受到扮演文化使者的商人、传教士眼界、观点的局限。因此,早期的中西文化交 流受到局限,双方的相互交流是在对彼此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进行的。
——摘编自李晓丹、王育林《17——18 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中的“中学西传”》 材料二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
—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
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三 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
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 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当今世界, 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 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18 世纪中西方文化“不得已”平等交流 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指什么,“美国侵 略政策彻底失败后”,对中国采取怎样的政策?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什么外交 政策?(7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并简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的现实意义(8 分)
四校联考·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