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8 页
乐山十校高 2021 届第四学期半期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
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
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
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
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滕囊”。滕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
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
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
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
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
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
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
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
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
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
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
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
“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
“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
使用 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
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
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第 2 页 ,共 8 页
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 钱”的口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摘编自《安阳晚报》)
A.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
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B.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
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滕囊”,
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滕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
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
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
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
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
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
“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
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C.到了宋朝,虽然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
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
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
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
主。
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互联网为上亿网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
息,与此同时,一种以这种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
特点的网络文学悄然兴起。
由于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网络文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其形式可
以类似传统文学,也可以是博文、帖子等非传统文体。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
特征。由于网络文学传播的便捷,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机体系。不少传统文学
通过电子化成了网络文学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作者也都接受过传统文学的熏陶。同时,网络文学通
过出版进入传统文学领域,并依靠网络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传
统文学。
(摘编自百度百科) 第 3 页 ,共 8 页
材料二:
材料三:
我国网络文学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掌阅集团在其统计报告中指出我国网络文学读者中“80 后”
占 17%,"90 后"占 41%,"00 后"占 34%,年轻化正在成为网络文学阅读的趋势。随着我国网络文学市
场规模不断扩大和流行程度持续增强,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对我国网络文学消费的各种现象
与问题开展研究探索。
高辉研究分析了我国网络文学用户的多元消费心理,提出网络文学能够提供比传统文学更强的阅
读快感、更直白的欲望宣泄,具有更强的娱乐性,而且能够满足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参与意愿。只要网
络文学能够有效满足大众文学消费心理,其社会影响力将越来越强,相应的商业价值也会越来越强。
周凤梅认为青少年群体是我国网络文学最主要的受众,高度的商业化使得网络文学日益模式化和
庸俗化,这将导致网络文学市场在可预期的未来出现发展困境。网络文学必须要扭转模式化和庸俗化
的发展方向,现在的市场繁荣实际上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商
业化和文学性平衡的道路。
有研究成果表明,网络文学在一定情况下存在成瘾的可能。而年龄较小或者自制力水平较低的读
者容易沉迷于网络文学所创造的虚拟世界,甚至出现成瘾症状,类似《少年沉迷玄幻小说因手机被母
亲砸坏离家出走》和《“超级宅男”每天待卧室 23 小时看网络小说》的新闻报道已经屡见不鲜,甚
至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很多沉迷于网络文学的案例。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沉迷与成瘾问题的危害
性不言而喻,我国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进行引导和治理。一是建议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
生群体阅读行为的引导。应当积极向学生群体推荐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包括那些价值观正确和积极
弘扬正能量的网络文学作品,鼓励和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网络文学,揭开网络文学作家的“神秘面纱”,第 4 页 ,共 8 页
从而合理地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自觉抵制网络文学作品的过度阅读和沉迷行为。二是建议在家庭教育
中做好网络文学阅读行为的引导。家长群体应当重视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沉迷成瘾的危害
性,引导他们合理地消费和使用网络文学。认真分析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文学消费动机,帮
助他们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积极参与现实中的社会交往活动,协调好线上线下两种
生活方式,减少对网络文学的依赖和不合理消费。
(摘编自笠立军《我国青年群体的网络文学消费动机研究》)
4.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一项是(3 分)
A.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
B.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特点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
C.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以网民为接受对象的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
D.借助网络媒介,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相渗透,前者可能进入后者领域,后者也可能成为前者一部分。
B.2013-2018 年中国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都是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可见其魅力。
C.掌阅集团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文学 40 岁以下的读者占比 90%以上,年轻人是主流。
D.网络文学能够提供比传统文学更强的阅读快感,其社会影响及相应商业价值超过传统文学。
6.请结合材料,分析网络文学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原因。(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陈老奶
王鲁彦
天阴沉沉的,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一天,二儿子出去当兵了。在从前,当兵是升官发财的捷径,但现在不同,稍有知识的人都是
抱着为救国而牺牲的目的去的,二儿子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没有谁晓得陈老奶的内心起了怎样的震动。第二天,她没有起床,什么也不吃,什么也不说,即
使是顶心痛的孙子,都引不起她的兴趣。她的脸上没有泪痕,也没有悲苦,只是浮上了一层冷漠的光。
这样地一直躺了两天后,她忽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她的心也好像平静了,她像是把一切都忘记
了。她现在也爱说话,脸上也常有点笑容。在过去五六年中,许多事情她都依着大儿子和媳妇的意见,
自己很少拿主意,她用全副精神管着二儿子。但是现在,她又变为这一家的主人了。不论什么事,都
要先得到她的同意。她好像一个懈怠了数年的舵夫,经过这次打击,终于又挺身出来紧握着船舵,负
起了一切责任。
她的大儿子现在完全代替了二儿子的地位,连穿衣吃饭也要受她管束。
她最反对烟酒赌,可大儿子恰恰喜欢喝几口,有时也打打牌。他是一个商人,在镇上一家杂货店
里做账房,算是个体面的人,无论怎样都戒不了酒和赌,许多交易往往就在喝酒打牌时谈妥了。
然每当他违了禁,陈老奶总是气愤地说:“你——?”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二儿子身上,她准会爆炸起来,迸发出各种咒骂的语句,但现在,她好像绝
对禁忌着什么。只是,这简短的一个字里,可以听出她复杂的情感来。
不过在她的管理下,这个家并不因为少了一个年轻人就显出颓唐的气象,它反而如同一条张满了
风帆的船,在激流中前进。
但是不幸,二儿子出门才半年,陈老奶又受到了更大的打击。一个晚上,大儿子喝得微醺回来,
挨了她一顿埋怨,第二天就起不了床了。他发着很高的热,两颊特别红,不时咳呛着,医生说酒入了
肺。服了几天药,却愈见严重,到后来竟不认识人了。
她像犯了大罪的人一样,总怀疑自己太管束了他。她日夜守在他床边,虔心地祈祷着,又极度懊
悔地一再答应他:“只要你的病快些好,想喝酒就给你买点好的。”
但是,只过了八天,大儿子在高热中昏了过去,没再醒来。
还不曾有谁看见陈老奶这样悲恸地号哭过,只有十几年前,当丈夫丢下她和两个儿子的时候,她
哭得很伤心,但比起现在,却又不同。那时她的肩上负着抚养两个儿子的责任,虽然艰苦,前途却是
明亮的。但现在,希望在哪里?她已经这样老了,还能看见什么呢? 第 5 页 ,共 8 页
不,希望仍然是有的。在眼前,还有承继香火的孙子,和那贤淑的媳妇!
几天后,她从悲恸中清醒过来,又管理起了家务,也一直劝慰着浸在泪水里的媳妇。为了幼小的
孩子,媳妇把悲伤埋在心底,也终于和母亲一样,渐渐地振作了。
但就在这时,大儿子的老板来欺负她们了。他假造了许多张字据,串通了一个伙计做证人,来向
陈老奶催要她大儿子欠下的几百元债。
这是她怎么也想不到的事,她气得几乎晕倒了。她到镇公所去诉说,辩解,但说什么都无济于事。
镇长冷酷地宣布结案,并要求陈老奶替儿子还债。
现在她们怎么活下去呢?没有田地房屋,又没有挣钱的人……
可是陈老奶好像愈加年轻了,依然紧握着船舵,在暴风雨中行驶。她,戴上老花镜,开始给人家
打起鞋底来,也让很能做针线的媳妇给人家缝衣服。有时候,婆媳俩在学校门口摆下一只炉子,做一
些油炸的饼子卖给出校游玩的孩子。
她们的精力一天比一天消耗得更多。陈老奶究竟是老了,越是挣扎,越是衰老得快,不到几个月,
牙脱光了,走路也像失了重心似的踉跄。
一个晚上,陈老奶靠着床,招招媳妇说:“你过来,我有话。”
媳妇惊讶地坐到床沿上,看见她的脸上正闪动着一种喜悦的光辉。
“我一连做了好久的梦了,每次都差不多。”她缓慢地说,“我看见大孩子还活着,正高兴地喝
着谁的喜酒……又像是仗打完了,二孩子穿着军装回家了……”
她看见媳妇眼眶里闪动着泪光,就严肃地说:“你别伤心呀,我做的都是好梦,心里从来没这样
舒畅过,我已经很满足了……”
她伸手摸着媳妇的头发,闭上眼睛,微笑着,渐渐地睡熟了。
第二天清晨,天气特别阴沉,小房中暗淡而清冷。陈老奶静静地躺着,脸上十分安详。
一九四二年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老奶的二儿子为救国而去当兵。小说交代这一情节,引出下文对陈老奶内心震动的叙写,
也为后文写陈老奶梦见二儿子穿着军装回家的情节作铺垫。
B.大儿子有时违禁,陈老奶虽然不会暴怒和咒骂,但一个“你”字里,包含了她的疼爱和心痛,
也包含了她的冷漠和失望。
C.陈老奶多次梦见自己的两个儿子,表现了她对儿子的思念,对家人团聚和战争结束的期盼,
同时也意味着陈老奶油尽灯枯即将走到她生命的尽头。
D.陈老奶身上有着纯朴勤俭的传统美德,有着百折不挠的顽强力量,有着埋头苦干的进取精神。
作者塑造陈老奶这一形象有着特定时代的现实意义。
8.小说写陈老奶“依然紧握着船舵,在暴风雨中行驶”,有什么作用?(6 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
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
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
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
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
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
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第 6 页 ,共 8 页
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
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
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
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
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
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
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谥毅愍。
【注】忮:zhì,刻薄。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B.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C.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D.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
大司法案件。
B.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
治、革除积弊。
C.诏狱,即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文保持廉洁,遵守法律。宣德末年,奉命处理案件,使皇帝很满意;弹劾处理不遵法纪官员
的罪行,使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B.王文胸有城府,审时度势。林聪等人弹劾他,他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高谷虽引荐他,但
其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C.王文严峻冷酷,刻薄强悍。御史们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
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
D.王文治理有方,历任多职。代陈镒镇守陕西,王文上奏免去发生灾荒的地方的田租;进升左都
御史,地方上安定不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2)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赠蜀府将①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②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③
【注】①公元 829 年(大和三年)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②一本作“尚”。
③灌婴、韩信皆为西汉开国功臣,但两人出身贫贱。 第 7 页 ,共 8 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便于烘托诗人对蜀将命运的叹惋之情。
15.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 , ”。
(2).《醉翁亭记》中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是:“ , ”。
(3).《雨霖铃》中写临别之际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句子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灰色调是四合院民居建筑的标志色彩,它承载了北京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北京地域、环境、
民俗文化的映照。灰色比黑色更为含蓄、内敛,比白色更显优雅、 。( )。
青灰、烟灰、棕灰、浅灰、深灰,编织成一片灰色的波浪,雅致协调。如果从更大的空间来看,四合
院统一厚重的灰色系还烘托了故宫 的气魄。
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形式,“庭院深深深几许”, 较强,不同于西方“草坪上的
建筑”。在色彩艺术方面,为打破灰度色彩的视觉疲劳,利用门(特别是垂花门)、窗、柱子,以及
院内绿化植物等点缀色彩进行 ,不同彩度间的绝妙平衡形成了四合院的独特色彩
景观。所以,对四合院进行保护和改造,要将传统主色即灰色调贯穿其中局部构件的色彩在原有色系
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人民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具
有表现民族地域美学特色的建筑色彩新景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深沉恢宏壮丽私密性调和 B.深邃辉煌壮丽独立性协调
C.深沉恢宏壮丽独立性协调 D.深邃辉煌壮丽私密性调和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种色彩属性表现了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一种朴素、雅致的美被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
表达出来。
B.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被这种色彩表现出来,一种朴素、雅致的美被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
表达出来。
C.这种色彩属性表现了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就传递出一种朴素、雅
致的美。
D.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被这种色彩表现出来,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就传递出一种朴素、雅
致的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人民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具有表现民族地域美
学特色的建筑色彩。 第 8 页 ,共 8 页
B.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人民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具有表现民族地域美
学特色特征的建筑色彩。
C.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能够表现民族地域美
学特色的建筑色彩。
D.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能够表现民族地域美
学特色的建筑色彩新景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从机器制翻译到智能教有,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① ,并不断刷新人们的
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② 。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如在线客服、速记翻译、驾驶员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
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③ 。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
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21.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蕴含的寓意。(不超过 50 字)。(5 分)
有位年轻人很喜欢玉雕,他上门拜访雕刻大师,请求指教,雕刻大师问:“平时你练习雕刻,都
是用石头?”“当然是石头。”年轻人说,“只是练习而已,何必浪费。我只有正式雕刻时,才会用
玉。”“从今以后,你用玉练习。”年轻人不解:“练习时,半途而废是常有的事,用玉岂不是太可
惜了。”雕刻大师摇头道:“你已经掌握了雕刻技巧,之所以雕刻不出满意的作品,关键在于你的态
度。用石头作练习材料,固然便宜,可也正因为便宜,你每下一刀,便少了一分谨慎;而用玉做雕刻
材料,虽然贵许多,可也正因为贵,你下刀之前,都会冥思苦想。这两种练习材料,哪种会使你精进
呢?”大师的一席话让年轻人恍然大悟。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 料 一: 中学生运动会记录“沉睡”40 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
改短跑……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
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引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被广泛关注。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材 料 二:高三学生小李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身高 1 米 7 的他体重却只有 90 斤,鼻梁上架着一副
厚厚的眼镜。小李说,因为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不喜欢体育锻炼。同时,高三学业繁重,所以他更
愿意待在教室看书。
材 料 三: 1917 年,年仅 24 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
文章中“国力苶(苶:nié,疲倦,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
象也”
材 料 四: 1919 年 2 月蔡元培先生在《教育 之对 待的发展》一文中 提到 “凡道德以修己为
本,而修己之道, 又以 体育为本。忠孝, 人伦 之大道也,非健康 之本 ,无以行之。”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李文强”为化名,面向“阳光中学”的同学们写一篇倡议书,体现你的认
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