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6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pdf 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2020.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尚书·舜典》记载,上古时代舜就设置了一个管理山林川泽草木的官职叫虞,做这个官位的人叫伯益。到夏朝时,就有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道德倡导。‎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一是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二是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三是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伦理评价,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禁止性原则。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衝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人是自然的主宰”这一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 ‎《中国环境报》:某些地区的人们嗜吃野味,说这是当地的传统民俗。请问传统民俗要背这个“锅“吗?‎ 10‎ 陈红兵:对于有些人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的说法,要提高警惕,以免其混淆视听。诚然,传统上,我国某些地区有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俗,比如广州人食性较杂,除了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等,还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如山东民间有蛇、黄鼠狼、狐狸报复心强的说法,提醒人们不要随意伤害这些动物。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均有对待动植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内容,教育人们善待动植物。‎ 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一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 ‎《中国环境报》: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也有人强调,在现代社会,传统生态民俗缺失了保持生命力的土壤。对此,您怎么看?我们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 陈红兵:大体而言,传统生态民俗就是传统民俗中体现的生态观念、生态环保实践及方式。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本身产生于民间,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适应民众思想情感形成的,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发生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众的生态环保行为。‎ 至于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只要农业生产还存在,传统生态民俗的许多方面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我们重新反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 ‎(摘编自王琳琳《生态民俗的宝贵价值》)‎ 材料三:‎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均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人类应从中吸取教训,划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因此,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应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首先,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2003年非典之后,“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在过去的17年间,只在2016年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明确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像蝙蝠、水貂等可能大量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却并未列入其中。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 10‎ 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其次,。针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而言,最恰当、最适用的生态价值理念是“永久保护、杜绝食用”。其中关键一环在于需求侧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端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正如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例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 第三,。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型,最终要复归到人类行为主体自身的行动上,其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是构成生态行为主体的关键力量。建议政府落实对猎捕、杀害、收购、运输、买卖和滥食野 生动物等行为的全链条监管责任,推动企业坚持不经营野生动物,拓展公众监督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摘编自罗胤展《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古代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和道德倡导。‎ B.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生态道德有全新的发展和要求,它既关乎个人素质又具有社会属性。‎ C.传统民俗观念中的迷信虽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但给人们敬畏自然和生命带来借鉴和反思。‎ D.只要划出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就能够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是自然的主宰”的工业文明理念阻碍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因此急需培养生态美德。‎ B.传统民俗中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身体健康和善待自然有积极意义。‎ C.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生态民俗中的合理要素仍有被发现和继承发展的必要。‎ D.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要想人人都能养成践行保护生态的道德风尚,仍然需假以时日。‎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 B.山东省各地志愿者纷纷走进社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10‎ C.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用一个个镜头展现了绿水青山中动物的面孔和生存场景。‎ D.吉林长白山管委会完善野生动物救助保护体系,加大巡山力度,对受伤野生动物开展及时救助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20字。(4分)‎ ‎5.当前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教我如何不想她①‎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10‎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 注:①此诗作于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期。刘半农现代诗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节第一句“天上飘着些微云”,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 B.第二节第四句“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巧妙地引发“我”内心对“她”的思念。‎ C.第三节前两句的两处“慢慢”,写出了落花、游鱼对春水的依恋,画面优美。‎ D.第四节借“枯树”“冷风”“野火”“暮色”“残霞”等意象传达出浓重的愁思。‎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共分四节,每节五行,其中第三、第五行语句相同,结构匀称工稳,具有建筑美。‎ B.本诗用韵灵活,突破格律诗一韵到底、韵脚固定的要求,体现了新诗在格律上的自由。‎ C.本诗分别描写了白天、夜晚、春天、秋天的景象,意象纯朴自然,构思精巧,基调凄凉。‎ D.本诗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喊出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心声,体现了“诗言志”的传统。‎ ‎8.《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本诗运用了《诗经》中哪些典型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0‎ ‎9.本诗标题原为《情歌》,后被作者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认为改后的标题好在哪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早与冋郡杭世骏齐名。雍正初,以拔贡就选籍,授江苏甘泉知县。县新以江都析置,故脂膏之地。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已任。故某侍郎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史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巨室延饮,又拒之。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鉴益自刻苦,无一长物。县境邵伯埭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血。堤上即植桑,兴蚕事。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如是则高下之田俱无患。大吏韪之,然不能行。邵伯埭下有芒稻河,设闸泄水尤要。值大水泛溢,鉴冒雨至,呼闸官泄之。闸官以盐漕为言,不可。会总河嵇曾筠视河至,鉴直陈,厉声诃闸官,曾筠即令启闸。又用鉴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藉口蓄水,为民田患。每岁晏,江都之鳏寡孤独多入甘泉部中。西湖圣因寺僧明慧者,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千求遍于江、浙。一日以书币关白,鉴杖其使而遣之。事流传,上闻。世宗召明慧还京,锢不许出。当是时,甘泉令声闻天下。在任六年,以父忧去官,贫,至无以葬。河南巡抚尹会一故为扬州守,雅与鉴善,招之,欲使主大梁书院,以修脯助葬。遂卒于河南。鉴湛深经术,能摘先儒之误,顾书多未成。所成者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之说为多。‎ ‎(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B.故某侍郎子与有旧人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C.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呢/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D.故某侍郎子与有旧人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盐漕,盐运和漕运的合称。用河道运输食盐和粮食分别称为盐运和漕运。‎ B.书院,古代官学机构,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长沙岳麓书院。‎ C.经术,又称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义理的学问。‎ 10‎ D.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是对旧注所作的解释。文中是指对毛诗的注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鉴才德出众,早有盛名。他早年与同郡名士杭世骏齐名,后来以拔贡身份入仕;他对经学有深透的研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并著有毛诗疏说,阐明前人学说。‎ B.龚鉴廉洁无私,清贫自守。他所供职的甘泉县是富庶之地,而他生活俭省,不贪不占,家无长物,连为父亲办理葬事的钱都没有,这在当时社会中难能可贵。‎ C.龚鉴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大水泛溢之际,他向河道总督直陈闸官不作为现象,并当面厉声呵斥闸官;受皇帝恩宠的僧人派人求见他,他不但不见,反而杖责来使。‎ D.龚鉴为官有道,享有盛誉。他对故交、官员的请托和豪门的宴请一律拒绝,在 大江南北广受赞誉;他治理有方,江都一带很多生活无依的百姓纷纷投奔到甘泉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4分)‎ ‎(2)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4分)‎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龚鉴“子惠黎元”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李评事使蜀 王建 劝酒不依巡,明朝万里人。‎ 转江云栈细,近驿板桥新。‎ 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 少年为客好,况是益州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 A.首句叙述了朋友将万里远行、两人离别前开怀畅饮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B.诗人选取“云栈”“板桥”等意象,以“细”“新”状其特点,突出了旅途之艰险与孤寂。‎ C.啼猿的身影映在冷峻的石壁上,戏鹿扬起的尘土弥漫在松林间,形象地勾勒出蜀地的景象。‎ D.中间四句写友人入蜀后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在空间的转换中,大大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16.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种树人应保持树木天性,做到“,”,这个比喻对育人也有启发意义。‎ ‎(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借眼前实景来表明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3)杜甫在《客至》中用“,”,来表达招待不周的歉疚,让人感受到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都会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不论是,还是,不论是,还是,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 ‎“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相对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和谐,。“乡”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根基。“家”“宁”“宜”“宴”等汉字 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涵义,而离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漂泊。这时往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 10‎ 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且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中国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18.文中(甲)(乙)(丙)(丁)处,对应的填上下列四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离家十年的吴文英②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③离家万里的王维④少小离家的贺知章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19.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1)(2)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面是某中学广播站一则广播稿的主体内容,其中存在表达和标点符号等多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修改。(4分)‎ ‎①经历了史上最长的寒假,我们终于重返熟悉的校园。②这四个月我们学会了感恩与珍惜:感恩那些忍辱负重的英雄,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宁。③当前,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应保持高度警惕,特别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包括戴口罩、勤洗手)。④我们的实验室、阅览室全部开放,同学们在一起时一定保持安全距离。⑤只有做好提前预防,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22.筛选、整合下面语段的信息,给“民法典”下定义,不超过70字。(5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我国民法典固然借鉴了其他民法典的成功经验,但更注重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和体现时代发展特色,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法典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等民事关系,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最为重要的民事法律规则。‎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光明中学某班级组织学生对“谁是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冲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他为国纾难,当之无愧。”有的说:“潜心敦煌石窟考古历史研究的樊锦诗,‎ 10‎ 她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81岁高龄还一直在为敦煌文化忙碌着,她是英雄。”也有的说:“回到家乡支援建设的驻村第一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黄文秀,她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脱贫事业,她是大家公认的英雄。”此外,其他同学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最后,老师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从来不缺乏英雄,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心中都有一个英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中学生光华的身份给心中的新时代英雄人物写一封信。‎ ‎②请以“我心中的新时代英雄人物”为话题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③为倡导大家学习英雄,请以本校团委的名义面向全校同学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近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