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 2020 届高三毕业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6.24
第 I 卷 (选择题,共 140 分)
一、选择题
24.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交融的加快 B. 宗法观念的增强
C. 变法运动的推动 D. 自然科学的进步
25. 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 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 者认为,中国古代( )
A. 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 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 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 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26.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 )
A. (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
B. (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C. (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D. (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27.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 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带,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 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28. 1885 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局未成”,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 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 )
A.反映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B.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
C.化解了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 D.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
29. 1942 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 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 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
C.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
30. 毛泽东曾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 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毛泽东意在强调马克思 列宁主义( )
A.具有高度的国际普适性 B.需以科学态度理解运用
C.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D.植根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31. 1980 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 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
32. 罗马法中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标准,最初是男子年满 25 岁,后改为男子进入 25 岁即可。 再后来男子满 20 岁、女子满 18 岁,证明具有管理财产和独立的法律行为能力,即可视为法定的“成年 人”。这一变化体现出罗马法( )
A. 崇尚正义的精神 B. 男女同权的原则
C. 求实灵活的特点 D. 重视私法的倾向
33. 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 落”主要是由于(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工业革命的推进
C. 混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 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34. 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合作社已成长为联合了数百万农户的强大机体,要通过合作社把小 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流通过程,同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生产本身的改组和联合,把个 体的分散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以新的技术(电气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公有化经济。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
A.新经济政策推行效果显著 B.准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C.管理经济的手段单一 D.扩大了集体经济的自主权
35.下列四幅世界名画,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 彰显时代进步洪流 B. 体现理性主义思潮
C. 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D. 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160 分)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乡里制度在清代有许多方面的变化。明代的保甲还未形成全国范围的乡里组织。到了清代, 随着顺治至雍正、乾隆再至嘉庆诸帝的倡行和推动,以及李光型、包世臣、于成龙、袁枚等一大批保甲制 度的热心者甚至力行者,使得保甲成为清代乡里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从而得以普遍实行。清代保甲对 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如在对乡里社会进行编甲后,“定更后,禁止夜行,如生产急病请稳延医 之类,经保甲长验明给予夜行牌,方准放行,回时即将讲牌缴回”,若有造假、作弊,将予以定罪。对流
动人口也严加约束,即便是乞丐也要实行编甲。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材料二 真正代表民国以来乡里制度民主制的最为突出的是陕甘宁边区。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乡里制度可分为乡镇、村二级制,“乡镇”一般设专门的行政机构,而“村”一切事情由村群众大会讨 论处理。乡正式成为一级权力机关,人民成为它的主人。民众参与政治,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
挥。在边区,“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地位”,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 政府倡导乡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抚恤
老弱孤寡,救济难民”“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乡里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乡里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15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下表为 1500—1800 年欧洲居民 1 万以上的城市数量(单位:个)
国家
1500 年
1550 年
1600 年
1650 年
1700 年
1750 年
1800 年
英国
6
5
7
10
16
29
60
荷兰
11
12
19
19
20
18
19
比利时
12
12
12
14
15
15
20
德国
23
27
30
23
30
35
53
法国
32
34
43
44
55
55
78
意大利
44
46
59
50
50
65
74
西班牙
20
27
37
24
22
24
24
葡萄牙
1
2
5
5
5
5
5
——摘编自简·德·弗里斯《欧洲的城市化:1500—1800》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过所”是古代百姓出行的证明,是政府管理人口流动、保障关防治安的一种制度。在先秦就 有,唐代进入繁荣发展状态,后世在吐鲁番就出土了六件关于唐代过所的文书。《唐六典》《唐律疏议》明 确规定百姓离开本县本州需带“不得超过三十日”的过所才能度关,还严格规定了它的申请、勘给、勘验、 改给等程序。过所实行正副本管理,正本印有官府印鉴,具有法律效力;副本则“作为刑部或州户曹的档 案加以保存”“每三年一拣除”。唐代过所不仅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涉及百姓生活,研究它具 有普遍现实意义。
——摘编自赵彦昌、毛杰《唐代过所及其管理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过所”制度实施的背景及其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过所”制度的影响。(6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1969 年 7 月 25 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演说,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只是一个提 供援助的伙伴, 而不是军事保护者,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70 年 2 月 18 日,尼克松在向美国国会提交 的长篇咨文中, 把只针对亚洲的尼克松主义正式发展成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美国必须分担作为伙伴 的义务”“美国的软弱无力会使可能的侵略者情不自禁地作出危险的错误估计”“在同盟国的合作下,在不 损害自己力量的情况下,我们将设法找到一些领域,以便使冲突得到和解,使彼此的争夺得到避免”。尼 克松主义强调通过缓和来重新建立世界政治的均势,对冷战的转型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王月《走向缓和——尼克松时期美国战略调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主义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本质问题。(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主义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6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张弼士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张裕葡萄酒创始人。1903 年,他在“振兴商务十 二条”中提出“兴垦”主张:“今天下穷苦极矣,不兴商务,天下之民几无生路。兴商务,不兴农务,则 根本已失”“今夫地利之大有二,曰山,曰水。山利之大者亦有二,曰开矿,曰种植”“今欲富国,窃愿于 种植加之意焉。山地之所宜不一,利之尤莫如树果,如南方之橘、柑,北之葡萄、苹果之属。种植繁兴, 盘根深固,土膏流润”。他要求官府对民间“荒弃之地”重新登记,“无论开矿、种植,悉由商人凑集公司, 实力举办”。张弼士的《条议》引起了清廷关注,1904 年,光绪命张弼士督办闽广农工路矿事,将其“兴
垦”观付诸实践。
——摘编自刘正刚《清末民初南洋侨领张弼士“兴垦”观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弼士“兴垦”观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弼士“兴垦”观的积极影响。(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