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试题汇编之词语(成语)运用+补写语句+语句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刚到青岛那天,我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火车窗外,___①___参差不齐的帆墙严密地排在海边。太阳不见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动着。天连水,水连天。云翳在辽阔的天空中( )成各式各样的形体: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这是青岛海景给我的第一印象。次日早晨,我迫不及待地去海边散步,空气异常潮湿,在细雨蒙蒙的飘飞中,一出来,我的眼镜便被雨打湿了,简直分辨不出路径来,终于走到海滨公园。海上左岸的轮廓,比较分明,迤逦着一行行房舍,红顶黄墙堆积在绿树丛中,由海边( )到高坡上。山峦起伏在灰色雾縠里面,景象极其迷蒙,对面是一片镶嵌着绿林的小岛,左边海水茫茫,望不到涯涘。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____②__。海水的呼啸,像深山里万道瀑布的声音。海面有( )的波澜在摇动。靠岸是一簇一簇的白沫似的巨浪,变化迅速,不可( ),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变换 漫延 一碧万顷 捉摸 B.变幻 曼延 一碧万顷 捉摸
C.变幻 漫延 一望无际 琢磨 D.变换 曼延 一望无际 琢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
语)的能力。第一处,“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语境是说云翳的变化,应使用“变幻”。第二处,“漫延”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泛指向四周扩散;“曼延”,延伸得很长,连续不断;语境是说房舍由海边延伸到高坡,应使用“曼延”。第三处,“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语境是形容海面的波澜,应使用“一碧万顷”。第四处,“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琢磨”,思索考虑;语境是说巨浪的变化迅速,难以预料,应使用“捉摸”。
2.①浩瀚的大海便展开在我眼前②近影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补写句子的能力。语境是写在青岛所见海景,第一处前面说“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火车窗外”,后面是写火车窗外的景象,由横线后面“参差不齐的帆墙严密地排在海边……”可知,应是看到大海,所以此处应是说大海呈现在眼前;第二处,前面说“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这是写海上的帆影,“远的模糊”说明后面应是写近处的情形,远处模糊,那么近处自然是清晰。
3.原文修饰词丰富,描写细腻,表达更加形象生动:①摹形拟声,描写海浪,如临其境;②拟人化的动作性情,形象传神,引人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文中来看,画线句是描写海上巨浪的特点,“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充满愤怒”“跳上”“跳回去”“活泼”等词语让海浪有了人的生命力,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哗哗”展现海浪击打海岸的声音,“一小股”“一小股”展现出海浪涌上岩石的状态,文中的句子让海浪的形象更为生动,给人以画面感,而改后的句子就没有这一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 ) 而幽静的后院,小门里藏着几百岁的老宅院。如果在姚江上看,就会感觉古镇是从水里长上去,一直长到地老天荒。江边有人划船,有人洗衣,有人戏水,一派天然写意。
黎明在风中把黄姚叫醒。一群岛,聚在一起飞,像开在空中的花。早上看黄姚,觉得黄姚氤氲中会飘起来,各种日常都在缭绕,包括炊烟,亮嗓,豆豉的浓香,草药的异香。进入黄姚,我也会飘起来,气韵爽身,心劲飞扬。背着书包的孩子,从门里出来,阳光将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飞走了,土墙上( )一道翩然痕迹。这一切,让你想到,在黄姚,哪怕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意义。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
)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我相信,( ) 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我曾经来过,却总是不能真正领略黄姚的全部。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乡的味道, ; 。但是黄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等谁,又不似在等谁。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安适 留下 笼盖 只有
B.安逸 留下 笼罩 只要
C.安适 划出 笼盖 只要
D.安逸 划出 笼罩 只有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月像一盏青灯,照着我上层层石阶,毫无声息地照着屋顶,整个古镇覆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两组恰当的语句。要求:与横线前的句子构成排比,语意完整连贯。(4分)
4.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安适”,指安逸舒服;宁静舒适,多指生活状态或环境。“安逸”,多指个人的潇洒、快活的感受,往往搭配动词“贪图”,构成“贪图安逸”。语境是说这个后院的环境是宁静舒适的,所以用“舒适”。第二处,“留下”,用某种途径把人或事物保存下来,可指人事物的保留也可指感情等抽象事物的存留。“划出”,用工具使事物出现一定运动轨迹,如“划出一道口子”“划出一道弧形”,侧重于“用工具”和“出现轨迹”。语境是指白蝴蝶运动之后划出的一道痕迹,所以选“划出”。第三处,“笼罩”,①像笼子罩在上面;遮盖。②比喻某种气氛或局面。“笼盖”,笼罩、覆盖。该句可结合语境及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来判断。第四处,“只要”,连词,表示必要或充足条件。“只有”,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强调唯一性。语境是说只要经历过黄姚就可以了,而不是强调“唯一性”。
5.①原文釆用拟人的手法,将“月”当成“我”的同伴,更能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平等的关系;②原文“提、随、跃”等动词,以动写静,更好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的灵动性。③原文表述主体一致,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我们看原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动词“提”“随”“不动声色地跃”等词语,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温馨的画面;而“提”“随”“跃”这些动词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感和灵性,又从侧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雅致。原文整句以月为刻画主体,气韵贯通,语意衔接。而改后的句子只是用了比喻句,缺少拟人的动感和灵性,再加之前面写月,后面却说“整个古镇覆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话题发生转移,上下句不衔接连贯。
6.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看横线前面的句子是味道“我想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乡的”,可以看出是用“我相邀……”的句式,而被邀的人有自己的独特的形象,比如李白诗中月亮的意象、思乡的主题等,最典型的就是他的《静夜思》;所以可选邀杜甫,因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慨叹;也可以邀郦道元,因为他写了一部《水经注》,而且语段中黄姚的姚江也是美丽的水域,定会吸引郦道元的驻足考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佛山、大明湖和约突泉,是济南的三大 。( ①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________,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 _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②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 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 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 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名胜 不舍昼夜 游荡 涌
B.名胜 昼夜不停 飘荡 挤
C.圣地 昼夜不停 游荡 挤
D.圣地 不舍昼夜 飘荡 涌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永远那么纯洁,活泼,鲜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0个字。(4分)
7.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名胜,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的地方。圣地,指在某方面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地方。这里指风景优美,所以用“名胜”。第二处,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多指人。昼夜不停,指白天黑夜都不停止。这里指泉水不停地翻滚,所以用“昼夜不停”。第三处,游荡,闲游放荡。飘荡,在水上浮动;在空中飘浮、飘来飘去。这里指在水上浮动,所以选“飘荡”。第四处,涌,水或云气冒出。挤,(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这里指小水泡紧紧靠拢在一起,所以用“挤”。
8.①原文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层次感明显;②原文用三个分句表达了更强烈的情感,有强调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原文句式连用三个“永远”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层次感明显;原文是三个分句,而题干“永远那么纯洁,活泼,鲜明”是连用三个词语构成一句话,所以原文的句子表达了更强烈的情感,有强调作用。
9.①现在单讲趵突泉②池边还有小泉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补写句子的能力。①是承上启下的句子,从后文内容可知这里重在引出下文的“趵突泉”,从而得出答案:现在单讲趵突泉;从②后面的冒号可知②是下文的总括句,从文段的最后一句“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可知这里介绍的是池边的小泉,从而得出答案:池边还有小泉呢。
语言表达试题汇编之修辞+语句赏析+补写语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干花,是一种奇特的野生花种,多生长在海500米以上的山坡、林区。其枝干暗红,网状、蓬生,全身长有短刺,刺长不足方寸,尖如绣针。叶子柳形,周边有锯齿,青绿如翡翠。花绽前,花蕾仰天而冲,外围有毛茸刺包裹,密无缝隙,欲敌而无机可乘。花绽后形成玉盘,大如莲花,可盛装数颗珍珠。花蕊蛋黄,如皇宫里的珍馔;不,像太阳的光环,环行中央;不,①_____,金光灿灿。唐干果,形如腰鼓,不大,与落花生不相上下,成熟后枣红,果核数粒,小而多,如芝麻。果皮即果肉,薄,甜如蜂糖,可入药,能润肺生津,是止咳平喘的好药材。
唐干开花,正值人间四月天,与它一齐盛开的是桐子花,映山红,牛奶子,红籽花,白萢刺它们总是欢天喜地,你追我赶,红的红,白的白,黄的黄,紫的紫,各显姿色,竞相风雅。②_____,它开花出神,如同仙狐,白得惊人、白得射眼、白得透亮。比天上的天鹅还白,比地上的雪花还白,比江南的丝绸还白。它白的亮度,如黑夜里的一盏灯,能照你前行,甚至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映照得通体透明,成为这山野里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喻、拟人、对偶 B.比喻、拟人、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夸张、借代、对偶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花绽前,外围有毛茸刺包裹,花蕾仰天而冲,密无缝隙,欲敌而无机可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1.B【解析】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这段文字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如“尖如绣针”“青绿如翡翠”“如皇宫里的珍馔”;有拟人,如“它们总是欢天喜地,你追我赶”;有排比,如“白得惊人、白得射眼、白得透亮”;有夸张,如“甚至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映照得通体透明”。文段中没有对偶和借代。
2.①原文逻辑顺序更合理,“花蕾”是花的主要部分,“刺”是花的次要部分,先主后次;②原文表意更准确,“密无缝隙,欲敌无机可乘”写的是刺,这一句的前面应该是“外围有毛茸刺包裹”与之衔接。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和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两句话的差别主要是语序不同。原文“花绽前”“花蕾仰天而冲”都是说“花”,“花蕾仰天而冲”应该紧跟在“花绽前”之后;“外围有毛茸刺包裹,密无缝隙,欲敌而无机可乘”是说的“刺”,三句应该连在一起;且“密无缝隙”与“欲敌而无机可乘”语意连接更紧密。据此分析可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3.像王者的皇冠;而唐干开花尤为独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处,句式要与“像太阳的光环”一致,即“像……”,是个比喻句;内容要突出“金光灿灿”,且喻体要与前面所写的花朵的大小协调。据此可写:像王者的皇冠;第二处,这里是写“唐干开花”,且“开花出神”说明它开花与众不同。据此可写:而唐干开花尤为独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我们试图与每一座城市对话,感受每一座城市的心跳,品读每一座城市的成长历程时,歌曲, ① ,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城市历史文化通道的大门,短短一支歌,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走近“未来之城”雄安,走近“东方巴黎”上海,走近“天府之国”成都,走近“太湖明珠”无锡……它们风情各异,风流尽显,透过或婉转悠扬,或铿锵有力的歌声,热烈地诉说着有关城市的光荣与梦想。许许多多的城市故事汇集起来,讲述的是一个辉煌灿烂的“中国梦”的故事;千人合唱、万籁齐鸣的城市之歌,奏响的是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磅礴浩荡的时代强音。这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是由千千万万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追梦者写就的,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
② ,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
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拟人 夸张 引用 B.比喻 拟人 借代
C.拟人 比喻 排比 D.引用 夸张 象征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城市之歌千人合唱、万籁齐鸣,奏响的是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磅礴浩荡的时代强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4.C【解析】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①排比:“走近‘未来之城’雄安,走近‘东方巴黎’上海,走近‘天府之国’成都,走近‘太湖明珠’无锡”;②拟人“当我们试图与每一座城市对话,感受每一座城市的心跳”;③比喻:“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④拟人:“它们风情各异,风流尽显,透过或婉转悠扬,或铿锵有力的歌声,热烈地诉说着有关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5.①与原文句相比,虽然陈述对象均为“城市之歌”,但改后语句由单句变为复句,第一个分句陈述“城市之歌”的组成,第二个分句则陈述“城市之歌”的内容,结构变得复杂;②改后的语句的主语是“城市之歌”,与后面“这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衔接不好,因“波澜壮阔”照应“千人合唱、万籁齐鸣”;③原句结构与分号前面的“讲述的是一个辉煌灿烂的‘中国梦’的故事”的结构相同,句式大体一致,合乎连贯原则。
6.①成为了一把钥匙 ②汇聚萤火之光。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补写句子的能力。①由横线后面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城市历史文化通道的大门”“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等可知,横线处所填写内容应是“一把钥匙”之类的话;②由横线前的“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可知,所填写语句也是一个比喻句,再结合横线后面“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可知,应填写有关“细小的灯或光”之类的语句,且结构应与前面语句大体一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时尚领域,服饰文化是一种极具流行感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时尚践行者的努力让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 ,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人们通过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个性的解放,表现自由的愿望,表现对美的追求。现代着装观和服饰形象清晰体现着,也充实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人们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的色彩,是让时代生动化的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服装随着文明进化被赋予了文化功能,能够附着具有无限表达可能性的社会文明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时尚设计的重要艺术语汇是色彩。色彩体系突出表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定内涵。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色彩文化是该民族最容易辨识的文化标志。一个民族对色彩的认知、理解、把握、运用,
,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积淀过程,是一个美感进化过程。没有民族文化历史依据的时尚色彩难以深入人心。时尚设计大师们只有借助“墨悲丝染,诗赞羔羊”等诗词歌赋和古代书画,深挖中国色彩的多元借代与丰富内涵;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巧妙衔接中国色彩的“前世”和“今生”,如此方能从传统到现代,从物质到理念,跨越视觉表象层面,实现对色彩历史的深层文化解读。
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喻 排比 引用 B.比喻 排比 对偶
C.对比 比拟 对偶 D.对比 比拟 引用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人们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生动化的色彩与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7.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每个人都是演奏者,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采用比喻的修辞;“人们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的色彩,是让时代生动化的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采用排比的修辞;“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是引用的手法。
8.①原文以“色彩”“表情”“面容”为中心词的三个短语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感和韵律美;③原句状语前置,使得主语“人们”和谓语中心词“相信”靠近,使句子结构紧凑,更易于理解句意。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分析两个语义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有别的句子,首先要找出两个句子的不同处在哪里,因为不同处即是造成表达效果有别的原因。两句不同处,一在于状语的位置是句首还是句中,二在于分句句式特点的不同。
9.①每个人都是演奏者 ②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
补写句子的能力。①处,前句“时尚践行者的努力让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后句“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先从后句看,“都是一个……声部元素”,说明第一个空需要填出本句主语,结合前句“人间”“色彩交响”两词,后句“都”一词,可知应填入“每个人”;再由前后句“人间……色彩交响”“都是……声部元素”,可推断出需填入“演奏者”。②处,由前文“对色彩的认知、理解、把握、运用”是一个能力形成的动态过程,可知此处应该填入“一个民族的这个能力形成过程如何”,由后文“复杂的文化积淀过程”“美感进化过程”“民族文化历史”等关键信息,推知第二个空应该与“漫长的历史”有关,并应包含“进程”一词。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如水,奔流至今。曾经的海子水库,因平谷盛产黄金,且北部就是巍巍大金山,故改名金海湖,成为京东风景名胜。一湖碧水,映衬得水天一色,纤尘不染。天无丝毫风迹,但终因浩瀚,湖面也微波荡漾,在太阳温柔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我乘船缓缓驶向湖心,船在微波中慢慢荡出一道波痕,随后幽幽扩散成一抖开的扇面。时值暑夏,可湖水生凉。想当年亚运会水上项目在此举行,擂鼓呐喊声中, ① ,争金夺银,何等英豪!船行湖中,眼看山穷水尽, ② ,便又豁然开朗了。这道山横陈湖心,据方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平谷发生大地震,竞把半座山咣当当震将下去,才形成现在东半山峭壁,岩石峥嵘,如刀削斧斫,数个山峰形如锯齿;而西半山缓缓,松柏苍翠。举目畅望,才觉金海湖四周皆山,而山外依然是山。东南影影绰绰一塔高矗山巅,擎举古塔的是盘山。东面是层峦献秀,北面是叠嶂耸翠,明代万里长城蜿蜒其间,留一座将军石关守护到今天。而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不是别的,正是赫赫燕山主峰! 园林建造注重借景,这里就把名山胜景巧妙地借到湖中来了。望着这一切,想当年的设计者,起初图纸上估计没有这些,也可能不会想到这些。是啊,事物的发展往往超出人的想象!
1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喻、拟人、对偶 B.排比、借代、比喻
C.对偶、通感、拟人 D.借代、拟人、双关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赫赫的燕山主峰而不是别的山峰莽莽苍苍地远入云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0.A【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 。“在太阳温柔的照射下”“擎举古塔的是盘山”运用了拟人修辞,“扩散成一抖开的扇面”“如刀削斧斫,数个山峰形如锯齿”运用了比喻修辞,“东面是层峦献秀,北面是叠嶂耸翠”运用了对偶修辞。
11.①原文强调的是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特征,改句强调却是燕山主峰,表达重点发生了变化,不合远望的规律,远望是应先见到山的形象,才想到那是什么山。②原文短句,有抑扬顿挫的气势;改后气势减弱。③原文上下文语体一致,改后语体与语境不合。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品味精彩语言的能力。从内容表达看,原句突出“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的特点,改句强调的则是“燕山主峰”,既不符合情境,也不符合事理。从句子形式来看,原句“而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不是别的,正是赫赫燕山主峰”多用短句,抑扬顿挫,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而改句“是赫赫的燕山主峰而不是别的山峰莽莽苍苍地远入云霄” 则显得冗长呆板。
12.①亚运健儿劈波斩浪②可船头一转,绕过山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要表现亚运健儿水上搏击的壮观场面,根据“争金夺银,何等英豪”推知可填“亚运健儿劈波斩浪”;第二空,此处写船行湖中的景色变化,根据前后语境“眼看山穷水尽”“便又豁然开朗了”可知前后语意发生转折,根据“船行湖中,眼看山穷水尽”推知应填“可船头一转,绕过山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 ① 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 ② 。比如,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
1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拟、比喻、夸张 B.对偶、比拟、夸张
C.反问、对偶、引用 D.比拟、反问、引用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哥特式建筑、巴洛克的繁绮奢华、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都远去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①
②
13.D【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本段“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本段话没有使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14.①原文中“远去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整齐有力。②原文运用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形象性。③原文更能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抛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原文的句子三个“远去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原文中“远去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整齐有力;原文的句子更能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抛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情感更强烈。
15.①变得简单而直露。②这种变化首先从服装上表现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
补写句子的能力。①从“过去”和“现在”两词可知此空与前边的“含蓄而充满魅力”相照应,从“不是吗”一句可知本段从“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到段末是对①空的解释,从而得出①空的答案:变得简单而直露;②空从“比如”到文末可得出是“服装上的表现”,联系前文可得出这里重点讲的是变化,从而得出此空的答案。
语言表达试题汇编之词语(成语)运用+语言表达连贯+补写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的澳门,天气不冷,但海边的大风,___________了云,天上仅剩下蓝。近处起伏的海面,阳光跃动,好像碎金;有那么一段时间,风渐息,远处平静的海面,( ① )。海燕、海鸥在海面飞翔,___________。
友谊大桥上又是另一番风景。海更加壮阔,天更加辽远,海岸上是一座座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的疏疏朗朗的建筑。海中的澳门观光塔,优雅别致,直刺蓝天。从桥上遥遥望去,还能看到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千里烟波,雾霭沉沉,大桥如一条雄健、伟岸的长龙,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是大三巴牌坊,它中西合璧,( ② ),这两种美,一种细腻柔婉,一种巍峨壮观。它历经四百多年沧桑,___________了澳门曲曲折折的回归历史。此时,阳光愈发热烈,冬季的气息荡然无存。大三巴牌坊前人潮涌动,摩肩接踵。___________的人们是对历史和文明的敬重。我站在台阶上,仰视着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像——飞翔的白鸽、灿烂的太阳、美轮美奂的星辰……澳门,因为厚重、包容,所以繁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驱散 悠然自得 见证 纷至沓来
B.驱散 泰然自若 目睹 熙来攘往
C.驱除 悠然自得 目睹 纷至沓来
D.驱除 泰然自若 见证 熙来攘往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还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3分)( )
A.海岸上一座座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的建筑,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疏疏朗朗。
B.海岸上的一座座建筑,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疏疏朗朗,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
C.海岸上的一座座建筑,或中或洋,疏疏朗朗,被阳光镀上了金和银,或伟岸或秀丽。
D.海岸上一座座疏疏朗朗、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的建筑,被阳光镀上了金和银。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第一处:驱散,赶走,使散开;驱除,赶走,除掉。根据语境,应该是风驱散了云,使云层散开,故选“驱散”。第二处: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一般指在危险的情况下。根据语境,此处写海鸥在海面上悠闲的样子,并未涉及危险的状态,故选“悠然自得”。第三处:见证,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目睹,亲眼看到。根据语境,此处写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和澳门曲曲折折的回归历史,应该是大三巴牌坊见证了历史。第四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煕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根据语境,这里写来观看大三巴牌坊的人群,以及牌坊前热闹的场景,故选“纷至沓来”。
2.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一致的能力。B项,多用短句,与文段的风格致。“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放在一起,句式整齐;“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疏疏朗朗,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先短后长,有节奏美,音韵和谐。其余选项不具备或不全具备这些特点。
3.①阳光平铺,宛如金毯②体现出东西方艺术交融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远处平静的海面”“海燕、海鸥在海面飞行”可知,这一出应该填写关于海面的描写。再结合前文“阳光”“风渐息”可以表示此时的海绵洒满了阳光,十分平静。因此可以填“阳光平铺,宛如金毯”,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时海面的状态。第二处,结合前文“中西合璧”和后文“这两种美”可知,这一处应该填“澳门融合了中西方的两种美。
语言表达试题汇编之词语(成语)运用+病句+补写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文化基因、价值源泉,它( )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独特的个性决定了中国画的审美特色、形式语言和表现方式。黄宾虹在《画学篇》中说:“变易人间阅沧海,不变民族性特殊。”变化发展的中国画有着稳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笔墨精神,它是中国画的核心与灵魂。而弘扬中华文化正是中国画创新的( )。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对其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画注重营造意境为追求,而意境是超越具体的物象,画家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独特的笔墨语言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感悟。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谢赫的“气韵生动”、倪瓒的“逸笔草草”、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体现了“大象无形”的审美( )
自古以来,“书画同源,诗画互补”是中国画的重要特色。历代画家都强调画家除了①_____,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像王维和苏轼,他们既是( )的文学家,②_____。苏轼“诗画本一律”“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的思想,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的诗句,都强调画家要有诗人的深思妙想与高雅情趣,善于在画境中营造诗境。没有深厚的文化修为以及独特的领悟力,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表现力的中国画来。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无论时代如何发展,③_____。在当前中西方艺术思想碰撞与交锋的过程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隐含 出发点 倾向 名垂千古
B.蕴含 着眼点 取向 名垂千古
C.蕴含 出发点 倾向 彪炳千古
D.隐含 着眼点 取向 彪炳千古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画以营造意境为追求,而意境是画家超越具体的物象,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以独特的笔墨语言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感悟。
B.中国画注重营造意境,而意境是超越具体的物象,画家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独特的笔墨语言传达出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
C.中国画注重营造意境作为追求,而意境是超越具体的物象,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画家以独特的笔墨语言传达出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
D.中国画注重营造意境,而意境是画家超越具体的物象,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以独特的笔墨语言传达出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第一处,隐含:隐约含有、暗中包含。蕴含:里边含有,包含,较为抽象。这里强调中华传统文化里面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应用“蕴含”。第二处,出发点:最主要的动机或着眼点。着眼点:着重考虑和注意的方面。这里强调弘扬中华文化正是中国画创新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应用“着眼点”。第三处,倾向:偏向于一方,还指发展变化的趋势。取向:选择确定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方面、方向。这里是说这些著名画家画画方面的特点都体现了“大象无形”的审美方向,应用“取向”,搭配“审美”。第四处,名垂千古: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这里形容这些文学家名声一直流传,并不是说业绩,应用“名垂千古”。
2.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句子的宾语中心词应是“感悟”,应该在“传达出”后加“的”。B项,中途易辙,前面主语是“意境”,后面暗换为“画家”,需要在“独特的”前加“以”。C项,结构混乱,“中国画注重营造意境为追求”杂糅,要么说“中国画注重营造意境”,要么说“中国画以营造意境为追求”。
3.①要有精湛的笔墨技艺②同时也是成就卓越的书画家③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根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为补写句子的能力。①语段后面“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应是强调画家本身要具有的基本的素质,可填“要有笔墨技艺”,可填“精湛的”加以修饰。②前面说他们既是很有名的文学家,这里要强调他们也是出名的画家,后面可以用“也是”来连接,此处可填“同时也是成就卓越的书画家”。③后面在强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价值”,这里应再次强调传统文化与中国画的关系,呼应开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文化基因、价值源泉”,可填“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