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
XXX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原文阅读一
作者简介二
译文注释三
写作背景四
目
录
作品赏析五
第一节
作者简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节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第三节
译文注释
1.
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
我所
欲
也。
亦
:也。
欲
:喜爱。
2.
二者不可
得兼
,
舍
鱼而
取
熊掌者也。
得兼
: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
:舍弃。
取
:选取。
3.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本句无注释
4.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句无注释
甚
:胜于。于:比。
故
:所以,因此。
苟得
: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恶
:厌恶。
患
:祸患,灾难。
辟
:通“避”,躲避。
如使
:假如,假使。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莫
:没有。则:那么。
凡
:凡是,一切。
得生
:保全生命。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5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
于生者,
故
不为
苟得
也
;
6
死亦我所
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
7
如使
人
之
所欲
莫
甚于生,则
凡
可以
得生
者
何不用也
?
为
:做。
而
:但是。
是故
:这是因为。
8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
为
也?
9
由是则生
而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10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
有
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
耳。
非独
:不只,不仅
非
:不
;
独
:仅。
贤者
: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是
:此,这样。
心
:思想
勿丧
:不丧失。
丧
:丧失。
箪
: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豆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则
:就。
弗
:不。
得
:得到。
一
箪
食,一
豆
羹,得之
则
生,
弗得
则死。
11
12
呼尔而与之
,
行道之人
弗受;
呼尔
: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呼尔而与之
:呼喝着给他(吃喝)。
尔
,语气助词。
行道之人
:(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
:用脚踢。
而
:表修饰。
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3
14.
万钟
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
焉!
万钟
: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何加
: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15.为
宫室
之美,妻妾之
奉
,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
宫室
:住宅。
奉
:侍奉。
穷乏者
:穷人。
得我
: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与
:通“欤”,语气助词。
16.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已
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
乡
,通“向”,原先,从前
乡
:通“向”,从前。
已
:停止。
本心
:指本性,天性,良知。
第四节
写作背景
①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②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五节
作品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一
二
三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讲解完毕 感谢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