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全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全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2017 张 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全文精析 【字词解释】 答:回复。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论(赞赏)。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确实,的确。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奇:指山水之奇异。 【评析】文章采用总领、记叙、总括的写作结构,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下文,再具体描绘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抒发感慨,结束全文。 考点解析 ①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 , 四时俱备。 ②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 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直接默写 名句默写 ①《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 , 清流见底 。 ②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两岸石壁 , 五色交辉 。 青林 翠竹 , 四时俱备 。 ③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 夕日 欲颓 , 沉鳞竞跃 。 理解默写 续表 ①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 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和) ②书:答谢中书书(第一个“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第二个“书”:书信)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字词积累 ①四 时 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 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 颓 (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④古来共 谈 (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词类活用 五色交 辉 :名词作动词,辉映。 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描述。 3.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主旨感情 结构梳理 内容理解 内容 精析 1.《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中书(谢征)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2.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续表 3. 语言精练。统观全文,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4.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时,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续表 1. 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 。 2. 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 。 3. 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 。 , 。 4. 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 ; , 。 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 高峰入云 山川之美 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句子默写 清流见底 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二 字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四 时俱 备( )( ) 2. 晓雾将 歇 ( ) 3. 夕日欲 颓 ( ) 4. 沉鳞 竞 跃( ) 5. 实 是 欲界 之仙都( )( ) 6. 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 四季 实在 都 消散 坠落 争相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人间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实是 欲 界之仙都/夕阳 欲 颓 B. 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未 几 C. 山川 之 美/学而时习 之 D. 清流 见 底/ 见 贤思齐焉 2.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山川 之 美/甚矣,汝 之 不惠 B.实 是 欲界之仙都/问今 是 何世 C.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念无 与 为乐者 D.答谢中书 书 /答谢中 书 书 B B 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句子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本文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 全文是抓住哪一个字写的?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 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晨雾、猿鸟、夕阳、鱼儿。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写和议论。 四 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结合加点字赏析句子。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了“跃”的状态,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了热闹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将谢中 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 相比肩。 B. 文章写景独具妙处,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 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D C.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 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 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D.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 对山水万物的赞美之情。 2.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以感慨发端: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 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B. 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C. 作者以俯视的角度描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景物。 D.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赞叹这里的景色是“欲界之仙都”。 C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 为 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 于 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 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 道 哉!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梅花为寒所勒/天下为公 B. 多于堤畔之草/相与步于中庭 C. 然杭人游湖/屋舍俨然 D. 安可为俗士道哉/不足为外人道也 2. 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西 湖 最 盛 为 春 为 月 一 日 之 盛 为 朝 烟 为 夕 岚。 3. 本文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 发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盛,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D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富贵不能淫 《孟子》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全文精析 【字词解释】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安居:安静。 熄:停息、平息。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评析】摆出批驳的“靶子”——景春的观点: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字词解释】 是:这。 焉:怎么,哪里。 子:你。 命:教导、训诲。 之:去,到。 戒(之):告诫。 (必)戒:谨慎。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居住。 (广)居:住所。 由:遵循。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评析】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就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考点解析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 , 安居而天下熄 。 ②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 , 必敬必戒 , 无违夫 子 !” 直接 默写 名句默写 孟子不赞成景春的观点,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理解 默写 ① 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对;正确) ② 子 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 ③ 丈夫 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④富贵不能 淫 (古义:迷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放 纵) 通假字 古今 异义 字词积累 往之 女 家(同“汝”,你) 一词 多义 ①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父命之(代 词,指“丈夫”)往送之门(去,到) ②戒:戒之曰(动词,告诫)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③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词,能够)得志(动词,实现) ①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淫,惑乱,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移,改变,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屈服) 词类 活用 续表 【名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主旨 感情 内容理解 公孙衍合纵一怒诸侯惧 张仪连横安居而天下熄 以顺为正,妾妇之道 树靶子 结构 梳理 内容理解 批驳 树标准 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远大理想 道德操守 大丈夫 1. 独特的论证方式。本文开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 语言简练,善用排比。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3. 骈散结合,有节奏感。文章运用了一些骈句,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中心突出。 内容 精析 续表 1. 居天下之广居, , 。 2. 富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 3. 在文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的句子是: , 。 贫贱不能移 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句子默写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威武不能屈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二 字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岂不 诚 大丈夫哉( ) 2. 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 ) 3. 往送 之 门( ) 4. 往之 女 家( ) 5. 必敬必 戒 ( ) 6. 居 天下之广居( ) 7. 与民 由 之( ) 8. 富贵不能 淫 ( ) 9. 贫贱不能 移 ( ) 10. 威武不能 屈 ( ) 真正,确实 居住 这 去,到 同“汝”,你 谨慎 使……淫,惑乱,迷惑 遵循 使……移,改变,动摇 使……屈,屈服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岂不 诚 大丈夫哉/ 诚 实守信 B. 戒 之曰/必敬必 戒 C.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湖中 焉 得更有此人 D.与民 由 之/ 由 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妾妇之 道 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 道 崩殂 B.富贵不能 淫 /若夫 淫 雨霏霏 C. 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非独贤者有 是 心也 D.必敬必 戒 /清规 戒 律 C C 1.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句子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其惑乱淫逸,贫贱不能使其动摇节操,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 《孟子》文章以雄辩见长,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反复阅读文 章并举例分析。 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四 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 次对应儒家思想中的“礼”“仁”“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 遵循的道德准则。 B.孟子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C.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 服力。 D.文章运用了一些骈句,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A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孟子认为,虽然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纷 争,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妾妇之道”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是“小 老婆之道”,只是一味地顺从而不知道劝谏。 C. 孟子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得顶天立地,做人要做得像个样子。就是 要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品质,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同样 的信念处理事情。 D. 在孟子看来,不得志的时候,能够独自走好自己的路的人就是大丈 夫。 D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王冕痴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 舍 ,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 牵牛来责蹊 ① 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 ② 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 ③ 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 ④ 闻而异 之 ,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⑤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 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 被 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节选自《元史》) 【注释】①蹊(xī):践踏。②曷:同“盍”,为什么。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⑤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窃入学 舍 / 舍 生而取义者也 B. 或 牵牛来责蹊田者/ 或 异二者之为 C. 安阳韩性闻而异 之 /丈夫 之 冠 D. 自 被 古冠服随车后/同舍生皆 被 绮绣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夜 潜 出 坐 佛 膝 上 执 策 映 长 明 灯 读 之 琅 琅 达 旦。 3. 通读选文,概括王冕“遂为通儒”的原因。(每点不超过5个字) ①勤学(苦学、痴学);②从师(跟韩性学习)。(意近即可) D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全文精析 【字词解释】 户:门。行:走,走动。 念:考虑,想到。 寝:就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评析】文章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原因,然后写月光,最后连发两问,耐人寻味。 藻、荇(xìnɡ):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考点解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 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直接 默写 名句默写 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 、 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理解 默写 ①入:月色入户(照进)便舍船,从口入(进去) ②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寻病终(不久) ③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灵)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古今 异义 一词 多义 字词积累 ①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② 念 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考虑) ③月色入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人家;住户) 词类 活用 ①相与 步 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②怀民亦未 寝 (名词用作动词,就寝,睡觉) 夜游的缘起: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夜游的所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夜游的所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叙 主旨 感情 结构 梳理 内容理解 描写 议论 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这里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具有远大的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内容 精析 续表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作者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巧妙运用比喻,用“积水空明”来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似春水的静谧,如水草摇曳的动态,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更体现出了月光空灵澄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续表 3. 表达方式: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4. 侧面烘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整句话没一个“月”字,却从侧面烘托出月光的皎洁清幽。 5. 借景抒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续表 1.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 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句子默写 荇交横 二 字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月色入 户 ( ) 2. 念 无与为乐者( ) 3. 遂 至承天寺( ) 4. 怀民亦未 寝 ( ) 5. 相与 步于中庭( ) 6. 盖 竹柏影也( ) 7. 庭下如积水 空明 ( ) 8. 但 少闲人( ) 门 大概是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就寝,睡觉 共同,一起 只是 形容水的澄澈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遂至承天寺 寻 张怀民/ 寻 病终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掩 耳 盗铃 C. 怀民亦未 寝 /废 寝 忘食 D. 念 无与为乐者/ 念 念不忘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月色入 户 /木兰当 户 织 B.念无与为 乐 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 也 C. 盖 竹柏影也/ 盖 以诱敌 D.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当涉猎 C B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明亮,水中(又似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月光照进门里来,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句子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几句中蕴含着作者 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 作者的复杂感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贬谪的悲凉;②人生的感慨;③赏月的喜悦;④漫步的悠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露出作者因受贬谪无奈感慨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四 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心境和对人 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太守的“乐” 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作者将月光比喻为积水, 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草。所用比喻十分巧妙传神。 C 2.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 静 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 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 遭 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 之 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 “闲”。 D.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 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B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千 泉 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陆。水土沃润,林树扶疏。暮春之月,杂花 若 绮。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中有群鹿,多饰铃环。驯狎于人,不甚惊 走 。 可汗爱赏下命群属敢加杀害有诛无赦。 故 此群鹿, 得 终其寿。 (节选自《大唐西域记》)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杂花 若 绮/徐公不 若 君之美也 B. 不甚惊 走 / 走 送之 C. 故 此群鹿/既克,公问其 故 D. 得 终其寿/ 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 汗 爱 赏 下 命 群 属 敢 加 杀 害 有 诛 无 赦。 3. 这段文字写了千泉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写了千泉的地理特征、绮丽的风光、得名的原因,以及人们对鹿群的驯养和保护等。 B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三峡 郦道元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全文精析 【字词解释】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亭,正。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评析】写三峡的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字词解释】 至于:到了。襄:冲上、漫上。 陵:山陵。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或:有时。 宣:传达。 有时:此时,这时。有,词头,无义。 朝(zhāo):早晨。暮:傍晚。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 以:认为,觉得。疾:快。 【评析】写三峡夏天的水,写出其凶险、迅疾。 【字词解释】 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速地往下冲荡。 清:水清。荣:茂盛。 峻:山高。 茂:草盛。 良:甚,很。 【评析】写三峡春冬时的景象:水急潭清,风景秀丽。 【字词解释】 晴初:天刚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涧:两山间的溪沟。 肃:肃杀,凄寒。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转:婉转。绝:消失。 裳:衣裳。古时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这里泛指衣服。 【评析】写三峡秋天时的景象:水枯气寒,猿鸣凄寒。 考点解析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 略无阙处 。 ②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 ③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 《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 。 直接 默写 理解 默写 名句默写 略无 阙 处(同“缺”,空隙、缺口) ① 自 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自己) ② 或 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 ③ 虽 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④ 良 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好) 通假字 古今 异义 字词积累 ①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自己)有朋自远方来(从)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中断)绝 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 ③良:良多趣味(甚,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肥沃的)此皆良实(善良) ④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 ⑤引:属引凄异(延长)下车引之(牵,拉) 续表 一词 多义 ①虽乘 奔 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素 湍 绿潭(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③回 清 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续表 词类 活用 【名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主旨 感情 结构 梳理 山 内容理解 文章描绘了三峡的山和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时的不同景象。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为结尾,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和无限壮观。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水 夏:猛、急——奔放美 春冬:清、幽——清幽美 秋:静、凄——凄幽美 内容 精析 1. 写山: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觉到三峡的高峻,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逶迤磅礴、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 2. 写秋水:“每至晴初霜旦”,作者用“霜”一字暗示,写出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秋天的萧瑟,让人感到不胜凄凉。《三峡》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而是以情托景。如用“良多趣味”烘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用“猿啸”“凄异”衬托出秋季景色之凉。 续表 3. 侧面烘托:①“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描写了山的高峻;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侧面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 4. 引用:结尾引用渔歌,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凄清、萧瑟的气氛。 5. 动静结合:作者在描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续表 【名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 春冬之时, , 。 猿鸣三声泪沾裳 3.《三峡》中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悲惨生活的句子是: 良多趣味 。 回清倒影 则素湍绿潭 巴东三峡巫峡长 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句子默写 2. 清荣峻茂, , 。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略无 阙 处( ) 2. 自非 亭午夜分( ) 3. 至于 夏水襄陵( ) 4. 或 王命急宣( ) 5. 虽乘 奔 御风( ) 6. 绝 多生怪柏( ) 7. 良 多趣味( ) 8. 属引 凄异( ) 9. 哀转久 绝 ( ) 二 字词解释 同“缺”,空隙、缺口 如果不是 到了 飞奔的马 有时 极 甚,很 接连不断 消失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 或 王命急宣/一食 或 尽粟一石 B. 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 也/ 疾 风知劲草 C. 自 三峡七百里中/ 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 D. 有时 朝 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 发夕至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自 非亭午夜分/ 自 三峡七百里中 B. 春冬之时,则 素 湍绿潭/可以调 素 琴 C. 属 引凄异/ 属 予作文以记之 D. 故 渔者歌曰/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D 1.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每到春天和冬天两季,就有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水面荡漾着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时,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句子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山高处常有猿猴长声呼啸,叫声连续不断,非常凄寒怪异。在空谷中传着回声,悲哀婉转,久久才消失。 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主要是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四 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介绍三峡的地形地貌特点,先突出两岸高山连绵,再 写高耸峻峭。 B. 第二至四段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景致,依次突出其奔放美、凄婉美 和肃杀美。 C. 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 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 河的情怀。 B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其 水势大。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B.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C. 文章将描写、抒情相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动人至深。句 式多用对偶,而兼有散句,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D. 本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 书》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文也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A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游沙湖 黄州 ① 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 ② 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 ③ 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 异 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 极 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 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 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②相:察看。③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医道高,写了不少医学著作。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遂 往求疗/ 遂 与外人间隔 B. 皆一时 异 人也/渔人甚 异 之 C. 水 极 甘/南 极 潇湘 D. 谁道人生无再 少 /但 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安 常 虽 聋 而 颖 悟 绝 人 以 纸 画 字 书 不 数 字 辄 深 了 人 意。 3. 本文通过叙事、写景、抒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体现了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自信、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 A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全文精析 【字词解释】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地。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士:狱官。任:责任,使命。 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kòng)乏:资财缺乏。 拂:违背。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同“增”。 【评析】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历艰难困苦后成就了不凡事业的例子,论证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 【字词解释】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 发于声:流露在言谈中。 入: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评析】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考点解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 , 衡于虑 , 而后作 ; 征于色 , 发于 声 , 而后喻 。 直接 默写 名句默写 ①文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 , 国恒亡 。 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不屈服,困境中求生存, 逆境中谋发展,正如孟子所说:“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③文中,孟子由论述个人经受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进而推理到治 国之道,指出一个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最后论证得出:“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理解 默写 续表 【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①管夷吾举于 士 (古义:狱官。今义: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 ② 征 于色(古义:表现。今义:走远路) ③而后 喻 (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 ④ 所以 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通假字 一词 多义 字词积累 ① 曾 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②困于心, 衡 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 拂 士(同“弼”,辅佐) ①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士别三日/士不可以不弘毅(读书 人) ②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安乐)安求其能千里也(怎 么,怎能)衣食所安(有“养”的意思) ③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渔者歌曰(所以)温故而知新 (旧知识) ④过: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错)及鲁肃过寻阳(到)以其境 过清(过于) 一词 多义 续表 ⑤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⑥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若有作奸犯科(做) ⑦所以:所以动心忍性(用来……的方法)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 原因) ⑧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发出) ⑨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不复出焉(出去) ⑩为:行拂乱其所为(做)或异二者之为(心情,心理活动) 续表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劳、饿、 空乏,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苦痛、使……劳累、使……饥饿、使……财资缺乏) ②动心忍性(动、忍,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惊动、 使……坚强)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 ④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词类 活用 续表 思想上:苦其心志 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动上:行拂乱其所为 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首先运用排比句,举例论证人要有所成就必须经历磨炼,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接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举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主旨 感情 结构 梳理 内容理解 归纳:人要有成就需经历磨炼 经历磨炼的好处 正面论证:人在逆境中发愤图强 反面论证:国家安乐导致灭亡 归纳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的事迹,非常有力地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运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节奏鲜明,自然引出论题。 2. 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论证逆境出人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论证安乐往往导致国家灭亡。正反对比论证使得说理更全面,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内容 精析 续表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是一句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恶劣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最终得以强大起来;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陈其事,非开宗明义,而是先列举事例,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续表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2. 文章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艰苦磨难,思想上要“ ”,生活上要“ , ”,行为上要“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句子默写 苦 其心志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 乱其所为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舜 发 于畎亩之中( )2. 人恒 过 ,然后能改( ) 3. 管夷吾 举 于士( ) 4. 劳 其筋骨( ) 5. 饿 其体肤( ) 6. 空乏 其身( ) 7. 行 拂 乱其所为( ) 8. 所以动心 忍 性( ) 9. 入 则无法家拂士( ) 10.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 兴起,指被任用 使……财资缺乏 犯错误 选拔、任用 使……劳累 使……饥饿 使……坚强 违背 二 字词解释 在国外 在国内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行拂 乱 其所为/无丝竹之 乱 耳 B. 管夷吾举于 士 / 士 别三日 C. 生于忧患,死于 安 乐/ 安 求其能千里也 D.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既克,公问其 故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 以 动心忍性/固国不 以 山溪之险 B.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征于色,发 于 声,而后喻 C.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 故 而知新 D. 择其善者 而 从之/征于色,发于声, 而 后喻 A D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达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会先使他的心志经历苦痛,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经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句子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点?起什么作用?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什么? 2. 作者看来,一个国家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共同特点:都出身卑微,都是在历经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有力地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正面论证 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 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 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C. 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作为事实论 据,然后分析论证。 D. 本文的论证结构是先分后总,论证内容是由个人到国家,由人才 造就到国家治理。 A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从文章结构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 作用。 B. 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 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展开论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 D.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强 调的是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炼。 C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居安思危 上 ① 谓 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 愈 ,犹宜将护。倘 ② 遽 ③ 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 故 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 居 安思危耳。 (选自《魏征传》)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倘:倘若。③遽(jù):立即。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上 谓 侍臣曰/予 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 B. 病虽 愈 /色 愈 恭 C. 故 欲数闻卿辈谏争也/公问其 故 D. 居 安思危/ 居 庙堂之高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魏 征 曰 内 外 治 安 臣 不 以 为 喜 唯 喜 陛 下 居 安 思 危 耳。 3. 本段文字短小精悍,只有两句对话描写,却深刻揭示了一个大道理,试谈 谈你读后的启示。 我们在安全(幸福、成功等)的时候,应想到会不会有危险(不幸失败等)来临的可能。 D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愚公移山 《列子》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全文精析 【字词解释】 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高万仞(rèn):形容极高。 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评析】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地理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为下文移山之艰难埋下伏笔。 【字词解释】 且:将近。 惩(chénɡ):苦于。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指:直。 汉阴:汉水南岸。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丘:土堆。 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置:放置、安放。 诸:相当于“之于”。 荷(hè)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箕(jī)畚(běn):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京城:复姓。孀(shuānɡ)妻: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更替。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评析】写愚公提出移山的想法,得到家人和邻居的支持,开始实施移山计划。 【字词解释】 叟(sǒu):老人,老年男子。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 惠:同“慧”,聪明。 毛:指草木。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穷匮(kuì):穷尽。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评析】写智叟讽刺愚公移山的做法,愚公有力地驳斥了他,并展示了他移山的决心,阐述了人力无穷、征服自然的思想。 【字词解释】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 厝(cuò):放置、安放。 陇断: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评析】写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天帝,天帝相助,将山移走了。 考点解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 、 王屋何 ? ②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 ③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其如土石何 ? 直接 默写 名句默写 在愚公对智叟的答话中,体现他移山的决心的话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表明他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理解 默写 通假字 字词积累 ①始一 反 焉(同“返”,往返) ②汝之不 惠 (同“慧”,聪明) ③无 陇 断焉(同“垄”,高地) ① 方 七百里(古义:方圆。今义:方向) ② 河 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③达于汉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指天空中十分之八以上的部分被云遮住) ④ 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⑤投 诸 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众;许多) 古今 异义 续表 ⑥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 (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鸟类的羽毛) ⑦ 虽 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⑧ 何苦 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续表 ①居:面山而居 (居住)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停留) ②指:指通豫南(直)争高直指(向上) ③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④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亡命之徒(逃亡) ⑥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负势竞上(凭借) ⑦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⑧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 一词 多义 续表 ①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②吾与汝 毕 力平 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③ 面 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向着) ④ 惩 山北之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词类 活用 续表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并且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主旨 感情 内容理解 故事的背景 结构 梳理 续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不易) 故事的开端 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的目标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的方法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的过程 故事的发展 移山的冲突 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故事的高潮 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 故事的结局 无陇断焉 1. 侧面烘托: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移山的艰辛等,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寓言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更烘托出了愚公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精神的感人力量。 2. 对比手法:寓言中愚公有长远眼光却命其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其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内容 精析 续表 3. 神话结尾: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有两个用意: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对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大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续表 4.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的疑问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怎样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续表 1.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 , ; , , ? 2.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 , !”,认为他太不聪明。愚公反过来指出智叟思想顽固:“ , 。” 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句子默写 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 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甚矣 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惩 山北之塞( ) 2. 杂然相 许 ( ) 3. 投 诸 渤海之尾( ) 4. 始一 反 焉( ) 5. 年 且 九十( ) 6. 固不可 彻 ( ) 7. 寒暑 易 节( ) 8. 且焉 置 土石( ) 同“返”,往返 苦于 赞同 之于 通达,这里指改变 将近 二 字词解释 放置、安放 更替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本在冀州 之 南/告 之 于帝 B.箕畚运 于 渤海之尾/皆以美 于 徐公 C. 达 于汉阴/不求闻 达 于诸侯 D.惧其不 已 也/是亦不可以 已 乎 D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面山而 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 B. 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 /深入不 毛 C. 指 通豫南/争高直 指 D. 曾不能 损 魁父之丘/谦受益,满招 损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聚室而 谋 /不 谋 而合 B. 帝感其 诚 /此 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C. 寒暑 易 节/移风 易 俗 D. 惩 山北之塞/ 惩 善扬恶 B A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句子翻译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又不再增高,何愁挖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写“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有何作用? 2.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 3. 文章中以两个人物的名字“愚公”“智叟”作对比,有何深意? 反映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愚公的移山行动得到广泛的支持,也与智叟的态度作对比。 四 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表面上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他“大智若愚”,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 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B.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 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的精神,同时说明了做事要有毅力,坚持不懈, 最终才能战胜困难。 C. 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 看问题,看到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D. 本文善用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 C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 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 “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 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神之子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 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A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嫦娥奔月 羿 请 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① ,羿妻嫦娥窃之 奔 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 ② 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 过 ,谪令 伐 树。 【注释】①羿: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请:求。西王母:仙人名。②斫(zhuó):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羿 请 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曹刿 请 见 B.羿妻嫦娥窃之 奔 月/虽乘 奔 御风 C.学仙有 过 /及鲁肃 过 寻阳 D.谪令 伐 树/齐师 伐 我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月 桂 高 五 百 丈 下 有 一 人 常 斫 之 树 创 随 合。 3. 嫦娥是怎么奔月的? 嫦娥偷吃了羿的不死之药后飞奔到月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全文精析 【字词解释】 净:散净,消散。 共色:同样的颜色。从:跟、随。 流:水流,江流。 许:表示约数。 【评析】总写山水之美。 【字词解释】 缥(piǎo)碧:青白色。 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评析】写富春江水之“异”。 【字词解释】 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负势:凭借(高峻的)地势。 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成千上百,不是确指。 泠泠(línɡ):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嘤嘤(yīnɡ):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无绝:不绝。与上句“不穷”相对。 鸢飞戾天: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 息:平息。经纶:筹划、治理。 窥:窥见,看到。 反:同“返”,返回。 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 犹:犹如。疏:稀疏。条:枝条。 【评析】写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 ①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朋友 离别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 蝉则千转不穷 , 猿则百叫无绝 ”的两句, 同样是借动物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 ②文中总领全文山水特征,表达作者赞叹之情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 , 天下独绝 。 考点解析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 任意东西 。 ②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直接 默写 理解 默写 名句默写 字词积累 ①蝉则千 转 不穷(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②窥谷忘 反 (同“返”,返回) 通假 字 古今 异义 ①一百 许 里(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许可) ②鸢飞 戾 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 ①净:风烟俱净(消净,消散)亭亭净植(洁净) ②从:从流飘荡(跟、随)从口入(由,自)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跟从) ③意:任意东西(随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④甚:急湍甚箭(胜过)渔人甚异之(很,十分) ⑤异:奇山异水(奇异)属引凄异(怪异) 一词 多义 ①风烟俱 净 (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净,消散) ②任意 东西 (名词用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③猛浪若 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互相 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伸展,向远处伸展) ⑤横柯 上 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词类 活用 续表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下文) 水之异 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 本文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沿途约百里的一段秀丽风光。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蔑视,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叙 主旨 感情 结构 梳理 内容理解 分叙 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 山之奇 所闻:泉水泠泠,百鸟和鸣,知了千啭,猿猴百叫(以动衬静) 所感: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触景生情) 1. 文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第二、三段分“异水”和“奇山”展开描摹。 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雄奇壮美,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3. 本文是骈文,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大量运用对偶句,取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内容 精析 续表 【名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如写水的清澈,正面描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侧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 多角度结合:如从视觉角度写景的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等;从听觉角度写的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等。 6. 动静结合:“水皆缥碧”写出江水晶莹清澈的静态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勾勒出急湍猛浪的动态美。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续表 1.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 , 。 2. 鸢飞戾天者, ; , 。 3 . 文中具体描绘富春江“异水”的句子是: , 。 , 。 , 。 争高直指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千百 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句子默写 成峰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 鱼细石 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二 字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从 流飘荡( ) 2. 猛浪若 奔 ( ) 3. 负 势竞上( ) 4. 互相 轩邈 ( ) 5. 窥谷忘 反 ( ) 6. 经纶 世务者( ) 7. 望峰 息 心( ) 8. 鸢飞 戾 天( ) 跟、随 筹划、治理 飞奔的马 凭借 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同“返”,返回 至、到达 平息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负 势竞上/至于 负 者歌于途 B.任 意 东西/词不达 意 C.望峰 息 心/北山愚公长 息 曰 D.急湍 甚 箭/如使人之所欲莫 甚 于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独 绝 /猿则百叫无 绝 B.负势竞 上 /横柯 上 蔽 C. 皆 生寒树/环滁 皆 山也 D.自富阳至桐庐一 百 许里/猿则 百 叫无绝 D C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直看下去,清清楚楚,毫无阻碍。 湍急的水流比射出的箭还快,迅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句子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像鸢那样飞到天上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 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 面对这样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借景抒情,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或: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水的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异”:山的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四 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 水 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异水”,先写“缓流”, 突 出澄澈;再写“急湍”,突出凶猛。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 令 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 往 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B 2. 下列对本文写作特色方面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写景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写水的清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述,“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 侧面描写。 B. 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C. 本文从多角度写景,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横柯上蔽,在昼 犹昏”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 嘤成韵”是从听觉角度写景。 D. 本文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急湍甚箭”是比喻,“猛浪若 奔”是夸张。 D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披裘公贫而有志 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 遗 金。时夏五月,有披裘而负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瞑 目拂手而言曰:“子何居之高而视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薪, 岂 取金者哉?” 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 遂去不 顾 。 (节选自《高士传》,有删改)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见路有 遗 金/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 男 B. 瞑 目拂手而言曰/目似 瞑 C. 岂 取 金者哉/必 取 宋 D. 遂去不 顾 /三 顾 臣于草庐之中 2. 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季 子 谢 之 请 问 姓 字 薪 者 曰 子 皮 相 之 士 也 何 足 语 姓 字! 3. 披裘公如何看待延陵季子的“好意”? 披裘公认为自己受到侮辱,拒绝拾金,义正词严。 B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全文精析 【字词解释】 大:大规模,大举。 军:驻军、驻扎。 【评析】点明背景,即匈奴大举入侵边境,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 【字词解释】 上:特指皇帝。 劳:慰问。 已而:不久。 吏:官吏,战国以后一般指低级的官。 被:同“披”,穿着。 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且:将要。 闻:听从。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过了不久。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 使使:派使臣。第一个“使”,动词,派:第二个“使”,名词,使者,使臣。 持节:手持符节。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者调动军队的凭证。 壁:营垒。 驱驰:纵马奔驰。 按辔:控制住车马。 徐:缓慢地。 持兵揖:手执兵器行礼。揖,拱手行礼。 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之将。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 为动:被感动。 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去:离开。 【评析】写汉文帝劳军这一场面,用对比手法,集中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字词解释】 既:时间副词,已经。 曩:先前。 固:必,一定。 虏:(被)俘虏。 犯:被侵犯。 【评析】借文帝之口将霸上军、棘门军和细柳军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考点解析 ①军中闻将军令, 不闻天子之诏 。 ②已而之细柳军, 军士吏被甲 , 锐兵刃 , 彀弓弩 , 持满 。 直接 默写 名句默写 在文中,表现出汉文帝被周亚夫将军治军严明所感动的句子是: 天子为动 , 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 理解 默写 ① 上 自劳军(古义:特指皇帝。今义:方位名词,位置在最高处) ②亚夫乃传言开 壁 门(古义:营垒。今义:墙) ③天子 先驱 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④锐 兵 刃(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 ⑤使人称 谢 (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通假字 古今 异义 字词积累 ①军士吏 被 甲(同“披”,穿着) ②改容 式 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一词 多义 ①军: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已而之细柳军(名词,军营)军 细柳(动词,驻军) ②上:上自劳军(特指皇帝)受上赏(形容词,上等) ③使:使使持节诏将军(第一个“使”,动词,派:第二个 “ 使”, 名词,使者)使人称谢(动词,派) ④入:匈奴大入边(动词,侵入)直驰入(动词,进入) 续表 词类 活用 ① 军 细柳(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② 介胄 之士不拜(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③ 锐 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④改容 式 车(名词用作动词,指扶轼) 续表 匈奴进犯 奉命备战 霸上、棘门——长驱直入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汉文帝慰问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点明背景 主旨 感情 结构 梳理 内容理解 边关吃紧 上自劳军 细柳 先驱不得入 不闻天子诏 亚夫持兵揖 天子按辔徐行 文帝之口 对比 周亚夫: 治军有方 刚正不阿 令行禁止 赞周亚夫“此真将军矣” 天子不得入 内容 精析 1. 对比手法、侧面描写: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军、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此外,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续表 2. 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本文语言明白、晓畅、简洁,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文帝劳军的情况,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感情色彩强烈。如:写霸上及棘门驻军的松弛,只用了三个字——直驰入:写细柳营戒备森严,细腻逼真,也只用了十多个字:写文帝劳军离开细柳营后,“群臣皆惊”,一个“惊”字,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迎接皇帝的方式有损天子之威而惊恐: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惊讶,可见含义之丰富。 续表 1. 军中闻将军令, 。 2. 已而之细柳军, , , , 。 不闻天子之诏 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句子默写 军士吏被甲 锐兵刃 彀弓弩 持满 二 字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军 霸上( ) 2. 已而 之 细柳军( ) 3. 军士吏 被 甲( ) 4.上自 劳 军( ) 5. 先驱 曰:“天子 且 至!”( )( ) 6. 于是上乃 使使 持节诏将军( )( ) 7.军中不得 驱驰 ( ) 8. 使人称 谢 ( ) 9. 曩 者霸上( ) 10. 其将 固 可袭而虏也( ) 驻军、驻扎 将要 到,到达 同“披”,穿着 慰问 先行引导的人员 名词,使者,使臣 动词,派 告知 纵马奔驰 必,一定 先前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军 霸上/上自劳 军 B.以 备 胡/前人之述 备 矣 C. 既 出军门/ 既 克,公问其故 D.上自 劳 军/ 劳 其筋骨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军士吏 被 甲/同舍生皆 被 绮绣 B.军中不得 驱驰 /遂许先帝以 驱驰 C.使人称 谢 /闭门 谢 客 D.匈奴大 入 边/元方 入 门不顾 C A 1.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2.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上为之动容,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张开弓弩,把弓拉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句子翻译 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吃了闭门羹,为什么汉文帝还称周亚夫“此真将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文帝称周亚夫“此真将军矣”是因为他看到了周亚夫治军纪律严明、士兵严阵以待的情景。 四 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法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这些手 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军、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此外,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运用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 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感受到其“真 将军”的威严和风范。 B. 文章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比较多,每一处都能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 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B C. 本文叙述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文帝 劳军的情况,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 确、含义丰富、感情色彩强烈。 D. 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 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千金买骨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 ①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 遣 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 反 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 ② 死马而捐 ③ 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 市 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 三。 今王诚欲致士 ④ ,先从隗始。隗且见事 ⑤ ,况贤于隗者乎?岂 远 千里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养兽官。②安事:要……何用。③捐:弃。④致士:纳贤士。⑤见事:被侍奉。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君 遣 之/太守即 遣 人随其往 B. 反 以报君/小人 反 是 C. 天下必以王为能 市 马/百里奚举于 市 D. 岂 远 千里哉/亲贤臣, 远 小人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三 月 得 千 里 马 马 已 死 买 其 首 五 百 金 反 以 报 君。 3. 根据选文内容,请谈谈燕昭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礼贤下士,爱惜人才。②善于纳谏,从谏如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