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
17
课 庖丁解牛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便迎刃而解。
温馨晨读
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自主
积累
博
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合作探究
奇文
共欣赏,疑义相与
析
文本拓展
掬
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栏目索引
品赏作者
温馨晨读
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品味庄子
走近你,没有熟悉的词能修饰你睿智的笔触。眼冷心热的你在凡尘中穿梭,梦里不停地构筑着赤子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文化屈从政治的环境里,你是独树一帜的庄子,永远在世人不可亵渎的境界中做着一个个美丽的梦
。
你不求名利,不求富贵,面对朝堂之邀你仍可以兀自悠闲垂钓。纵使你明白,隐居是对清洁的放逐,你也只能居于山野。你对世俗的嘲弄也只是你无奈的伪装吧
?
远离庙堂,走近江湖。你脱离了尘世的是是非非,构建着只属于自己的精神江湖。
如果说儒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有千万追逐名利的儒生顶起来的,那么你,庄子,是纯粹的,你的人格魅力在博大的中华文化中屹立不倒。
你如同迷宫般的思想吸引着我,指引着我,也影响着我。品味你,无论站在怎样的高度,都弥补不了云泥般的差距。
庄子,一轮孤月下守望的一株孤独的树,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妩媚。
明 理
1.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荀子》
赏读: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2.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
林逋《省心录》
赏读:
知道自己的
.
3.
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
荀子
•
君道
》
赏读:
公道畅通,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公义倡明,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熄灭了
。
修身名句
返回
1.
作家作品
庄子
(
约前
369—
前
286)
,战国时哲学家
,名
周
(
一说子沐
)
。汉族
,宋国
蒙
(
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
)
人
。原
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
。庄子是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
和发展者,
自主积累
博
观而约取,厚积而薄
发
知识
卡片
一
先
秦
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
“
老庄
”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
“
老庄哲学
”
,然其文采更胜老子
。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
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
“
南华真人
”
,后人即称之为
“
南华真人
”
,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
背景简介
庄子,战国时人,那是一个动荡但缤纷的年代,旧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没落消亡,新兴的出租土地的地主阶级勃勃向上,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自己的学术见解,孜孜不倦地游走四方,这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也是罕见的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就是《养生主》大的时代背景。作为诸子中的一员,传统上,庄子被视为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不甘于无声息地消亡,但不想也无能跟上时代,只能是无为无不为,在夹缝中求生存
。
答案
1.
字音识记
①
庖
丁
(
)
②
踦
(
)
③
砉
然
(
)
④
然
(
)
⑤
大
窾
(
)
预习作业
二
⑥
肯
綮
(
)
⑦
大
(
)
⑧
硎
(
)
⑨
怵
然
(
)
⑩
然
(
)
páo
yǐ
huā
huō
kuǎn
qìnɡ
ɡū
xínɡ
chù
huò
答案
2.
古今异义
①
依乎
天理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
②
因其
固然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虽然
,每至于族
古义:
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
(
牛的
)
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天然的道理
指
(
牛体
)
本来
(
的结构
)
一般指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即使这样
表示转折
答案
④
虽然,每
至于
族
古义:
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所见
无非
牛者
古义:
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没有不是
副词,只,不外乎
答案
3.
通假字
①
砉然向然:
______________
②
善哉!技盖至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善刀而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向
”
通
“
响
”
“
盖
”
通
“
盍
”
,何,怎样
“
善
”
通
“
缮
”
,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答案
4.
一词多义
(
一
)
虚词
(1)
为
①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
②
吾见其难为
(
)
③
视为止,行为迟
(
)
④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
⑤
吾属今为之虏矣
(
)
⑥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
替、给
做
因为、由于
是
被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答案
(2)
乃
①
乃中《经首》之会
(
)
②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
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
④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
)
⑤
家祭无忘告乃翁
(
)
副词,又
才
竟然
是
你的
答案
(3)
所
①
肩之所倚
(
)
②
某所,而母立于兹
(
)
③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⑤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
助词
处所、地方
表被动
用来
……
的
……
的原因
答案
(4)
乎
①
技盖至此乎?
(
)
②
进乎技矣
(
)
③
依乎天理
(
)
④
而况大
乎
!
(
)
⑤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
疑问语气词,呢
相当于
“
于
”
,引出对象
相当于
“
于
”
,引出
对象
表感叹语气,呢
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
答案
(
二
)
实词
(1)
道
①
臣之所好者道也
(
)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③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
)
④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⑤
怀其璧,从径道亡
(
)
⑥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
)
天道自然的规律
道理
思想,学说
说,谈论
路,道路
取道
答案
(2)
解
①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
②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
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④
天下土崩瓦解
(
)
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
剖开
理解,懂得
解答,解释
分裂,涣散
解救,消除
答案
(3)
族
①
族庖月更刀,折也
(
)
②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
)
③
士大夫之族
(
)
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众
(
筋骨
)
交错聚结的地方
类
族灭
答案
5.
词类活用
①
足之所
履
:
__________________
②
良庖
岁
更刀,族庖
月
更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以无
厚
入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名词作动词,踩
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结构图示
1
重点突破
2
一、庖丁解牛的场面,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奇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请想一想,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提示
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
“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的层次,能够
“
依乎天理
”
,
“
因其固然
”
,
“
以无厚入有间
”
,
“
游刃有余
”
。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
“
道
”
的境界了。
答案
二、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
提示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
“
道
”
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
“
进乎技矣
”
)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
“
技
”
上,而是把探求
“
道
”
——
解牛的规律
——
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
(
“
目解全牛
”
)
过渡到认识规律
(
“
目无全牛
”
)
,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
(
游刃有余
)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
,从来不骄傲大意。
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它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即使认识并把握了其客观规律,也不可马虎大意,掉以轻心,只有
“
怵然为戒
”
,谨慎从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文惠君说自己懂得了
“
养生之道
”
,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提示
虽然庖丁所好的
“
道
”
和文惠君所说的
“
道
”
(
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
“
道
”
)
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
“
以无厚入有间
”
,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借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可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答案
返回
文本拓展
掬
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阅读延伸
别样的心历路程:
《
庖丁解牛
》
解读
庄子是一个与孟子一样的善于讲故事的人,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他们都能够讲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而且,他们的高明之处,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用故事来表现他们的观点、信念与思想。
《
庖丁解牛
》
一文也是如此。
《
庖丁解牛
》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技艺之道的故事,最让人称道的是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从最开始的“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也”,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而从庖丁对文惠君“技盖至此乎”的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来看,庖丁解牛的故事已远远超乎“技”,而走向更高的层次
——“
道”了,它不单单是“技艺之道”,也不仅仅是“养生之道”。何以见得?可以从文章的第一段里得到解答: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护亲人,可以尽享天年。因此,庄子的确是在说一个养生之道的故事及话题,但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养生之道背后的含义:不有意为之,不造作,去私意,保持本心自体表现的状态
(
牟宗三语
)
。不刻意为善,也不刻意为恶,顺其自然
——
这才是道家“无”与“忘”的智慧。
因此,庖丁解牛,不仅仅是技艺之道,也不仅仅是养生之道,更是以技喻道、“技”“道”统一的典型,是庄子“无”、“忘”及“逍遥游”思想的体现与寄托。
由以上的分析来看,庄子为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
——
第一境界“所见无非牛者”;第二境界“未尝见全牛也”;第三境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都赋予了深刻的涵义。
当你对某事某物念兹在兹,时时不忘,苦苦追求之时,在一定程度上,你却被囚禁了,混沌不堪,失去了展翅高飞的自由,此时的你就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当局者迷一般。摸爬滚打之后,你渐渐学会适当地逃离其中,站在较为客观的位置上看待那一段经历,此时,也许它会带给你成长的可能与机遇;而当你终于能够将其放
下,它不再完全占有你的身心,你忘记了它的存在,达到了“无”的境界之时,你才有时间和精力高屋建瓴地看待这整个的过程,并且做到心知肚明,因为你终于看到了你的本心,看到了整个事件都处在天衣无缝地自然而然地存在中,无需挂碍,无需牵系,你只要将你的心,将你的努力顺应自然而为,必定能够获得质的成长与飞跃,达到无限的逍遥与自由。而这,不正是暗合了王国维先生的
“
成大事业者的三重境界
”
吗?当然,此两个
“
三重境界
”
并不能完全相合,然而不得不说,在思想力方面,庄子与王国维都是同样的伟大与深刻。
经过三境界后的庖丁,技艺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
“
游刃必有余地矣
”
了,然而,他后来又说
“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
,前后看似相互矛盾,其实不然。
按照一般观念来讲,当我们的技艺娴熟到炉火纯青之时,做起事情来就能够驾轻就熟,俗语
“
艺高人胆大
”
说的就是如此。可是,技艺超群的庖丁不但不胆大,而且非常地谨小慎微,正所谓
“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
。其实,这是与将
“
道
”
与
“
技
”
合二为一的庄子的思想分不开的。庄子讲究的是人要静而虚,这也是他所谓的“虚静说”,虚
静是悟道的必经路径,
《
道德经
》
中也有“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只有人内心的静谧安宁,才能够悟道,从而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而技艺高超的庖丁如果得意于自身的盖世技巧,那么,他的心将不会再保持静笃而变得躁动不安,一旦走入浮躁,悟道将不再可能。因此,在遇到牛体中复杂的结构时,他始终能够保持心静如一,谨慎行动,这不但不与他之前的游刃有余相矛盾,恰恰是走向最高精神境界所必须。这一点,从庖丁解牛之后的安详神态也可以得知,尽管庖丁“踌躇满志”,然而他立即做的却是“善刀而藏之”,回复宁静虚和的心境。
《
庖丁解牛
》
,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艺之道或者养生之道的故事,更是一篇关于人生智慧、人类精神以及人生哲学的经典之作,还是一场庄子书写自身生命追求的心路历程。
二、写作迁移
角度一
《庖丁解牛》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便迎刃而解。
要想游刃有余,必须厚积而薄发,请你以
“
厚积薄发与游刃有余
”
为题写一个片段。
答案
厚积薄发与游刃有余
我们
不应该因为今日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在那儿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今天没有得到认同,就放弃自己内心的追求。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字一字地往下写,日积月累,我们离成功的彼岸就会越来越近。厚积才能薄发,以前老师不是常说,
“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
吗?我告诉自己,不要被眼前的小成就裹住了前进的步伐,更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失去了拼搏的勇气。相反,有些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因此常常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厚积薄发,方能游刃有余,才能走向成功。
写作示例
角度二
“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
意思是说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击入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由此我们想到: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请以
“
规律
”
为话题写一个文章片段。
答案
返回
遵循自然规律
庖丁
在解牛时,总是按照牛身上的自然纹理,击打筋骨间的空隙,把刀引向骨节间的窍穴,只一用力,牛便解了。他抓住了办事中的精髓所在,既省力又高效。这说明按照事物本来的规律办事,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能把事情办得又快又好,而且也会把付出的成本降到最低。
遵循
自然的规律,它会给科学引领正确的方向,当门捷列夫用扑克牌排成最早的元素周期表时,在场的科学家鲜有认同。但当门捷列夫预测的元素一一被发现且性质相近时,门捷列夫对人们的惊奇却微微一笑:
“
这不过是自然的规律。
”
是啊,门捷列夫不过是发现了简单的自然规律,可正是遵循着这些自然规律,人们才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元素。
返回
写作示例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