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
.论点
(1)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部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的若干思想观点。
(2)
一篇文章的论点有几个?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
①
有的文章把几个分论点综合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
②
有的文章几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3)
论点的特征:论点应该是作者主要观点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
(
包括肯定和否定
)
。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述问题的观点、态度
(
包括肯定和否定
)
。
2
.论据
(1)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2)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论据
: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论据
: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3)
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第一,事实论据要确切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
第二,论据要与论点一致。
第三,事例论据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
第四,举例论证必须把事例的意义内涵与论点结合起来分析论述。
(4)
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
.论证
(1)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
(2)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
(3)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
(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
)
三、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
(
引论
)——
分析问题
(
本论
)——
解决问题
(
结论
)
1
.引论的作用:
(1)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2)
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3)
因事设问,启人思考。
(4)
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
(5)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2
.本论的结构
(
本论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
:
(1)
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
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
注意顺序条理
)
(3)
对比式:正反对比。
(4)
综合式:综合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
3
.结论的作用:总结、号召、勉励、警示等。
四、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性。
“
但
”“
固然
”“
诚然
”
等提示语;词语的感情色彩;语气、句式
(
设问、反问、祈使、肯定或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
。
主题一 个人修养类
一、(2017·湖北荆州)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20分)
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
马德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陨,以显其刚猛。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
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有删改)
1.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4分)
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一穗稻从不炫耀自己的果实,一片云从不与另一片云争夺蓝天的眷顾。
2.第①段画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4分)
示例一:“盛下了所有”,是一种包容,一种接纳,生命因而丰富厚重;“放下了所有”,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生命因而清简纯净。示例二:“盛下了所有”指包容一切的胸怀,人因包容而少冲突,而内心安静;“放下了所有”指向看淡一切的态度,人因淡泊而少纷争,而内心安静。总之,对“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都不去计较,就拥有了内心的安静。
3.从第④段、第⑤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4分)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4.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第③段起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它承接上文的主要观点,开启下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
5.紧扣文章主旨,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①安静时是一个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的自己。
示例一:①安静时是一个厚重、可靠的自己。②热闹时是另一个轻浮、浅薄的自己。示例二:①安静时是一个低调、内敛的自己。②热闹时是另一个喧嚣、浮躁的自己。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8
分
)
教养真的不是你读过多少书
毕淑敏
①
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说是
“
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
,但我更愿意理解为
“
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
。
②
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
——
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③
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耳濡目染。
④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
⑤这些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气泡,最关键的证据可能有如下若干。
⑥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微薄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⑦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我所说的公共语言,是指大家——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都能理解的清洁和明亮的语言,而不是某种狭窄的土语俚语或者某特定情境下的专业语言。这个要求并非画蛇添足,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地交流。那些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⑧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我们作为人类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当然,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⑨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教养把人的注意力拓展了,变得宏大和光明。每一个个体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当你在跋涉和攀援中伤痕累累,但因为你具有教养,确知时间是流动的,明了暂时与永久。相信在遥远的地方,定有峡谷的出口,那里有瀑布在轰鸣。
⑩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出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定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
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
X
光片子。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
选自《你要好好爱自己》,有删节
)
1
.梳理短文内容,简要回答一个有教养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5
分
)
①
热爱大自然。
②
用公共语言表达内心和与人交流。
③
了解历史。
④
有远大目标。
⑤
敬重、敬畏、敬仰人类优秀的品质。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
分
)
我们必须通过后天教育
(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
意近即可
)
3
.请简析第
⑦
段的论证思路。
(3
分
)
首先提出本段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接着解释公共语言的内涵及用公共语言交流的意义,最后从反面论证不会用公共语言交流的人难以算是有教养的人。
4
.结合语境,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作用。
(3
分
)
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后天教育
(
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
比作酵母,论证了后天教育在培养人的教养上的重要作用,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
多半
”
在这里是
“
大概
”
的意思,表推测,指的是一个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爱护植物的人,也可能会爱护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和准确,避免了表达的绝对化。
5
.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作用。
(3
分
)
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主题二 读书学习类
三、(2017·蒙古包头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23分)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梁衡
①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束手无策时,一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了,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
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你怎么知道?”“家里有《汽车族》杂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其实还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浮躁、虚荣等等。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的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了。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候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⑤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本文有改动
1.文章开篇讲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用意何在?(4分)
用一个孩子运用阅读所获知识解决生活中大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事例,强调了阅读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引起读者对所论述问题的重视。
2.第③段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拿吃饭和读书进行类比,人不吃饭肉体会死亡;不读书精神会死亡。从而论证读书对人而言,与吃饭同等重要。
3.本文第④段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4分)
①阅读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写作水平。②阅读是一个行业入门的必要途径。
4.结尾画线句中的“那一半的生命”指什么?(4分)
精神生命(或精神生活)。
5.本文作者认为“阅读可以丰富自我”,谈谈你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之后,有何收获?(6分)
示例:①阿廖沙童年的不幸遭遇,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辛苦读书实在算不上什么苦差事。②艰难困苦的生活可以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变得坚强。③在黑暗中也有光明存在,我们要学习主人公能够正视苦难,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
四、(安徽第一卷安徽2017年中考信息卷)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8分)
读网,更要读书
张国平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沉静。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读书真的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④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 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
⑦中华民族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爱读书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精髓。温家宝总理曾说:“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第②段中加点词“这样”在文中指代的是什么?(2分)
读书能够让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沉静。
2.本文针对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将大量的时间倾注
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的现象,证明了读网,更要读书这一中心论点。(5分)
3.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通过“网红”埃森娜发布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删除了自己账号的事例,论证了“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这一观点。
4.第⑦段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有何作用?(6分)
作为道理论据,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说明不读书将使我们的民族失去发展的文化动力;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主题三 人生成长类
五、(2017·贵州安顺)阅读下文,完成各题。(21分)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从来纨绔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
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想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2.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用“‖”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4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引出论点,为下文作铺垫;是对论点的一个有力证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比喻论证。作用:把“富贵温柔”比作“一把无形利剑”,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富贵温柔对人的危害,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意思对即可)
5.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
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5分)
示例一:举世闻名的贝多芬35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能战胜人生中的磨难,最终完成了《命运》《英雄》《月光曲》等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示例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难中留下了旷世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六、(原创预测)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7分)
等待是一种成全
韩青
从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开始了等待。等待妈妈的怀抱,等待爸爸的笑脸,等待一块糖,等待一次出游,等待一次表扬,等待梦想实现……无数的等待,已经如花开过,也凋谢过,欢喜过,也悲伤过。现在还在等待。未来还会有无数等待,等我经历、体验。
②也曾认为,等待就是在原地,等别人把自己想要的东西给你送来,而等来的,都是失望和泪水;也曾认为,等待就是无所事事,时候一到,老天就会满足自己的要求,可是,这样的等待,我毫无所获,而且,让我更感到空虚、难受。
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等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后来,我终于认识到,等待是一种心态。拥有这样的心态,你要奋斗、勤奋、认真、追求、坚持。就是说,在你的心里要有正能量的内容,要有真善美。如果没有这些内容,等待就只是虚幻。
④可是,在等待的时候,往往没有耐心。作家朵拉在她的文章里就写过这样的事。一个年轻人,他性子急躁,一天,他在等情人,周围风景很美,他却无心欣赏。忽然眼前出现一个侏儒,送他一个纽扣:“你要是遇着不想等待的时候,把这纽扣一转,就能将时间跳过去。”
年轻人很高兴,于是试着把纽扣一转,情人出现了。他心想,马上举行婚礼吧。果然在纽扣的转动下,婚礼场面出现了。他不停地照着心中想要的,一再地转动手上的纽扣,转眼之间,他的生命来到风烛残年,他吃了一惊,想把纽扣倒转回来,但使尽了力,也没法回头,他的一生就在瞬息间走完了。他为自己的愚蠢而哭出声来,才发现,原来是做了一个梦。醒来后,年轻人平心静气地瞧着四周的景物,他觉得澄蓝的天空、油绿的草地都非常漂亮。可见,在等待里,照样有风景,可是,我们的急躁,常常大煞风景。
⑤要知道,那些梦想、目标从来都不会提前告诉你答案,它们要你等待,而有些等待,看似遥遥无期,这就使得一些人感到无望,进而放弃甚至选择极端。
当年,美国普策利小说奖颁给了《笨蛋联盟》的作者图尔。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前来祝贺,他的母亲向人们讲述了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十多年前,他耗尽心血写成了首部长篇小说《笨蛋联盟》,他对作品非常满意,可在出版商那里,却屡屡被拒绝,因此他失望至极,最终选择了自杀。他的母亲为了了却儿子生前的心愿,带上书稿找了很多家出版社。同样遭到拒绝和嘲讽后,她又把书稿寄给了多位文学界的大家。终于,在他去世10年后,他的作品引起了著名小说家珀西的关注,并把它推荐给一家出版社。结果,书一上市,就受到读者追捧,最后赢得了美国文学界的大奖。
⑥所以,当你的梦想、目标一时没有实现,不要着急,因为“桃花三月开,菊花九月开,各自等时来”。一些事情都有它们自己的节奏,再加上别人对它们的认可、肯定,这就需要一些时日。
⑦其实,谁都能预料到,在等待里,肯定会遇到种种波折、磨难,而这会让我们的心变得坚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等待就是一种成全,成全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全自己的梦想、目标。
(《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01期)
1.第②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从反面阐述了等待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要奋斗、勤奋、认真、追求、坚持。
2.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这些内容”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4分)
在你的心里要有正能量的内容,要有真善美。
3.本文④⑤段,列举一个年轻人不愿等待,他的一生就在瞬息间走完了以及图尔的
《笨蛋联盟》出版遭拒选择自杀,十年后出版引轰动这两个事例,证明等待是一种成全这一中心论点。(4分)
4.作者认为怎样的“等待”才会成全自己?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4分)
①等待是一种心态,要有正能量的内容,要有真善美。②在等待的时候,要有耐心。③当你的梦想、目标一时没有实现,不要着急。④等待会让我们的心变得坚强。(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主题四传统美德类
七、(2017·贵州遵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7分)
说“正”
李建永
①每一个汉字的组成结构部分,往往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正”字由“一”与“止”构成,故其本义乃“守一以止”。东汉许慎《说文》讲:“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
②那么,“一”是什么?何以守“一”?
③《说文》讲:“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其大意与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近。我倒觉得,由于《易·乾卦》的六个阳爻(yáo),是由六个“一”组成的,因而“一”体现的正是《易·乾卦·文言》中阐释的“刚健中正”。故我认为,“一”的本义乃“刚健中正”。
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对生长于天地之间的人来说,“刚健中正”的“正”来自于“中”,正气来自于中气,中气源自养气,正如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讲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就是从自身的“养中持正”做起,蕴藉涵养胸中之正气,氤氲醇化为道德、智慧和力量,不仅德润自身,裨益家庭,而且成就事业,造福人民。
⑤理论不能只停留于理论阶段,理想也不能仅止于理想化。迄今为止,在塞北的许多村庄,每逢村干部换届选举以及其他事宜的投票活动,仍然沿用老辈人传法,画下一个个“正”字来计票。这种计票方式,倒不完全因为“正”字恰好五画方便记数,其注重并寻求的正在于“正”字所蕴含的传统政治文化意义。
⑥孔子曰:“政者,正也。”政治的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正”字。而“正”者“守一以止”,当“止”于“刚健中正”。“刚健”乃精诚坚守,一以贯之;“中正”乃公平正义,一身正气。至于“守一以止”的“守”,对为政者来说,既要求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亦包含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特别是各级机关单位的一把手——尤其是主政一方或一个方面的主官,
“一”与“正”一身双荷,担子艰巨,责任重大,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其能否“守”“止”之间,不仅关乎一己之荣辱,同时还关系到一项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一方土地乃至一个系统的安危。“政”与“正”相较,多了一个反文旁,意为敲打、敲击、打击。所以,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等等,也是为政者必须接受的要求。
⑦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见“止一”不易,“守一”更难;更何况有人是明知故犯。倘若有的人——特别是官员,不甘“守”,不愿“止”,不肯“养中持正”以厚德载物,不能“刚健中正”以自强不息,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实中有太多反面教材给人以警示:迷失航向、偏离正道、贪赃枉法、行险侥幸者,就会像俗语所言“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⑧其实,做人做官,一个道理。
(选自201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
人应刚健中正(人应具有正义、正气,并坚守正义、正气。)
2.文章对“为政者”提出了哪些要求?(4分)
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接受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4分)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俗语地阐述了不坚守正义,就会产生严重后果的道理,进而论证了本文要坚守正义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养中持正”。(5分)
示例:要有正气,有责任与担当;要守正气,守住底线,不忘初心,不随波逐流;要接受别人批评与监督,听取别人好的意见。
八、(原创预测)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8分)
遵守心灵的秩序
①伯克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走路、交往、为人、处世等,都得遵守秩序。比如说走路,如果不遵守交通秩序,原本宽敞的大道却被堵得水泄不通,行人寸步难行;原本不会发生的事故却频频发生,造成不该发生的悲剧……所以,阿米尔说:“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②秩序包括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比如交通秩序,一种是心灵的,比如为人处世的原则、底线。而世间最大的秩序是良心,卢梭说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
③要想很好地遵守心灵的秩序,就不要为任何身外之物所打动。唐代大臣崔群被选为翰林学士后,唐宪宗下诏规定,今后凡翰林学士奏事,都必须有他的署名才能报上来。得到皇帝如此信任,他却连忙对皇上说:“翰林院的做法,往往会成为一种规矩,如果照此办事,将来万一有阿谀奉承的人担任了翰林院长官,那么官阶低的人直言进谏就无法上达了,所以请陛下收回这个成命吧!”宪宗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就没有执行“连署”的旨意。幸好他淡泊名利,否则,他就会以职务之便窃得名花利果,进而会丢掉自己的原则性。
④。当年,韩愈到京城参加会考,主考官陆贽要求考生文章用骈体写,可他没有这样做,因此落榜。三年后,他再次参加会试。进考场后,他发现考题竟还是原来的题目,而他写的也还是原来的内容
。陆贽看完后发现,他仍然没有按要求写骈体,但文章内容相当出彩,而且,陆贽也为他的坚持所打动,便录取他为进士。如果没有自己的信仰和修养,那么他就会曲意逢迎别人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品格乃至前途。
⑤拥有一定的信仰和修养的确很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还原出最真实的自己。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天,列宁到理发馆去理发。一进门,等着理发的人一眼都认出了他,知道他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每一分钟都极其宝贵。于是大家急着对他说:“请您先理吧。”他回答说:“谢谢诸位同志们。不过这是要不得的,应该按班次、守秩序。我们自己制定的法律,应该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他不肯先理发,列宁没有因为自己的高位、成就而迷失自己。而一个迷失了自己的人,他将变得一无所有,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⑥要还原出最真实的自己,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境界。英国作家巴威尔·利顿,曾经经过艰辛努力创作出来的《杂草与野花》和《福克兰》两部作品,都是失败之作,因此他遭到了人们恶毒的批评和攻击。但是他依然努力写作。后来,他用一年的时间创作出了《伯尔哈姆》,一下引起了读者的好评,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他开始了长达30年的文学生涯,其间写出了一系列轰动性的成功作品。要知道,生活如海,难免起风浪。要是没有一定的境界,小风小浪也会要了你的命;有一定的境界保驾护航,再大的风浪也奈何不了你。
⑦罗曼·罗兰说:“所谓的秩序就是想做不让做,不想做的偏让做。”这话告诉我们:做事、做人的标准不是自己的好恶、爱憎,而是真、善、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遵守心灵的秩序,进而为这个世界增添更多的美好,而不是让人伤心的意外。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遵守心灵的秩序。
2.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的横线处补充写一句。(4分)
要想使自己不为身外之物所打动,就必须有一定的信仰、修养。
4.文章第⑥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英国作家巴威尔·利顿创作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要还原出最真实的自己,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境界”的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5.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请联系实际谈谈。(4分)
示例:我们要遵守心灵的秩序,做事时要把握住真、善、美,为这个世界增添更多的美好。
主题五热门话题类
九、(2017·湖北随州)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5分)(导学号:96484103)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
有改动
)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的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朗读者》的成功是
人文精神的回归
。(4分)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意近即可)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4分)
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意近即可)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C
)(3分)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十、(原创预测)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6分)
别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王晓宇
①若干年前,有一句话只怕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于初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来说,简直意义深远,如雷贯耳。望子成龙父母心,谁都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因此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了胎教,学外语,听音乐,等孩子出生后那更是不得了,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音乐、舞蹈、绘画、外语、作文、奥数等,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基因,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反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输给别人,因此采用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②和这种心态相似的,就是富养孩子,不让孩子穷在起跑线上。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环境优越,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里,要天上的月亮不会给星星,以最大的可能性,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即使家庭条件不好,也会创造条件,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③一个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如果物质太过丰厚,要什么有什么,必定会让孩子产生惰性,没有幸福感,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④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女儿从小进行节俭教育,按说都富豪级了,养个女儿不用这样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吧?可是他每次给女儿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是正好,从无多余,像管理手下员工一样,虽说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恰恰是这种没有人情味的教育方式,才是一个父亲给予一个女儿最好的人情味,会让她余生受用无穷。
⑤人和动物都一样,没有本质上的区分,假若一只老虎,生下来就天天有肉吃,它还会在森林中奔跑捕猎觅食吗?它还能生存下去吗?它还会成为森林中的兽中之王吗?人也是一样,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在物欲中浸淫,孩子还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吗?让孩子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⑥那天在小区里,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指着一辆车,对另外一个孩子说,我爸爸的车比你爸爸的车好!我听了,心中很悲凉,他爸爸的车,关他什么事儿?他用得着那么自豪?
⑦日本有一种教育理念,值得借鉴: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不管你有多少钱,不管你有多少东西,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告诉孩子克制节俭忍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去获得。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
⑧中国有句古话叫“纨绔子弟少伟男”,多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富大贵之家也好,小康世家也罢,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不足取,能给孩子一生一世的东西,那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凭自己的本事立足于世。
⑨如果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其结果肯定是让孩子输在终点上,这个道理谁都懂。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别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2.第④段提到“台湾富豪王永庆养女”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举例论证。通过“台湾富豪王永庆养女”的事例,更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即使是富豪,也不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意思相近即可)
3.结合全文说说,如果“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会产生什么后果?(回答两点即可)(4分)
①必定会让孩子产生惰性,没有幸福感;②孩子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③产生攀比心理;④结果会是让孩子输在终点上。
4.第⑦⑧段分别讲到日本的教育理念和中国的古话,请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共同的意思。(4分)
不管家境有多富有,都必须通过劳动获得一切。(意思相近即可)
主题六人生哲理类
十一、(2017·山东烟台)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8分)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
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
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文章有删改)
1.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论述了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大意对即可)观点。(4分)
2.简要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短语的作用。(4分)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加点短语表明后面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使论证更科学、严密,更有说服力。(大意对即可)
3.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5分)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愤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恰当,因为范仲淹出身贫寒,生活艰苦,是一个“寒门弟子”,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可见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符。
4.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寒门贵子”的理解。(5分)
“寒门贵子”指那些白手起家,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的人。(大意对即可)
十二、(合肥市肥西县2017年六校联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22分)
一技傍身聚人脉
张超
①很多年轻的朋友,都苦于没有人脉而焦虑。如何认识成功人士呢?
②有个方法很简单,就是想接触谁就去做谁的忠实读者,看他的文字,思考他的道理。从一个学习者开始,有步骤、有策略地接近他。如果能帮助这个人做一个周围人的看法、分析之类的文件发送过去,那就更完美了。大部分成功人士很关注自己在某一个群体中的影响力。
③俞敏洪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学的是越南语,越南语的确很少用,但所有中央领导去越南都要找他,他是一流的越南语同声翻译专家。
④他还有一位大学同学研究蒋介石,研究了十年,穷困潦倒。后来他去美国做了一个报告,美国方面帮他召开了一个中国现代史人物研讨会,他将自己的研究经过作了详细的阐述,结果下面一个老教授热泪盈眶。下来后一问,这位老教授也在美国研究了30年蒋介石,孤苦伶仃,就是找不到另一个研究蒋介石的,没想到有个“傻瓜”也研究蒋介石,于是五万美元一年,让这位同学跟他在美国读研究生,读了四年博士生。
⑤读完博士以后老教授退休,他就成为那所学校的教授。俞敏洪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在纽约买了小房子,买了辆车娶了个老婆养了条狗。他对俞敏洪说,你看,现在的一切都是蒋介石“给”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引人深思。
⑥马云也是如此,他教过一些人外语,马云说他创办阿里巴巴之前积累的原始资本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当年的经历,来自于他在夜校兼职时积累下来的人脉资源。马云在很多场合都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没有那些朋友当初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他们都是阿里巴巴的贵人。
⑦生活就是如此,如果没有人脉,你不妨先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第一步。让自己先充实起来,一技傍身才能气定神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一技傍身才能聚人脉。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举例论证。文章采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一技傍身才能聚人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请概括文中事例中各人的一技之长各是什么?(4分)
俞敏洪的朋友:他是一流的越南语同声翻译专家。俞敏洪的同学:对蒋介石有深入的研究;马云:会教外语,在夜校兼职期间有极强的社交能力。
4.“一技傍身聚人脉”和“艺不压身艺养人”在道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5分)
这两句话都强调了技艺的重要性: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帮助自己获得良好的人脉资源,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乃至家人,这是谋生维持生活的重要手段。无论哪一种都说明了技艺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以下再结合实际谈一谈即可。)
5.成功需要一技傍身,成功需要人脉资源,在作者看来,它们是一种怎样的关系?(5分)
在作者看来,二者都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一技傍身”却可以为凝聚人脉打基础,是开启人脉资源的途径;如果没有良好的人脉资源,要成功,就要先做好自己的工作,先让自己充实起来,作者更看重“一技傍身”。
2018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加强篇
一、(2017·甘肃庆阳)阅读下文,完成各题。(22分)(导学号:96484107)
善借者赢天下
王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独霸天下的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在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这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
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们也很难成就自己不朽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6期,有改动)
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们也很难成就自己不朽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善借者赢天下。(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2.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举美国亿万富翁丹尼尔·洛维洛从银行借贷成就自己事业的例子,具体论证“善借者赢天下”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3.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分)
不能。画线句先说丹尼尔因善借成就自己的梦想,后说刘邦因善借铸就辉煌的人生,与第②③段的顺序一致,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请为本文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5分)
示例: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善于借助范增的谋略,被刘邦击败,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刘备三顾茅庐,任用诸葛亮联吴伐魏,才有三国鼎立之势;周杰伦因为有方文山为他写歌,他的音乐事业才得以迅速发展,而方文山也因为有周杰伦这样出色的歌手演唱他写的歌曲,他的创作事业才能如日中天。(正、反面事例均可)
5.“借”是门大学问,结合选文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5分)
材料一: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示例:从文章来看,“善借”就要积极借助外物和他人的力量,并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材料来看,“善借”应当知道,有的东西不能借,如高利贷;有些东西要借得巧妙,借得聪明,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照搬。
4.请为本文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5分)
示例: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善于借助范增的谋略,被刘邦击败,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刘备三顾茅庐,任用诸葛亮联吴伐魏,才有三国鼎立之势;周杰伦因为有方文山为他写歌,他的音乐事业才得以迅速发展,而方文山也因为有周杰伦这样出色的歌手演唱他写的歌曲,他的创作事业才能如日中天。(正、反面事例均可)
5.“借”是门大学问,结合选文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5分)
材料一: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示例:从文章来看,“善借”就要积极借助外物和他人的力量,并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材料来看,“善借”应当知道,有的东西不能借,如高利贷;有些东西要借得巧妙,借得聪明,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照搬。
二、(2017·湖北黄冈)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2分)(导学号:96484108)
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
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 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带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驾驭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1.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
B
,【乙】处应填
A
。(4分)
A.抱着“新诗千改始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2.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从点到面,使论据从个体变为群体,增强了论证力度。(4分)
3.文章结尾引述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上重申了论点,结构上呼应了开头。
三、(2017·湖南衡阳)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6分)(导学号:96484109)
①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近6000人的队伍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②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用时22年。
③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
④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
⑤ 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外界稍有诱惑,往往就会偏离人生航迹: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富二代”飙车等等,恐怕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多年前曾看过一篇新闻,说是一个富家子弟,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把数吨水泥倾倒在邻居门前。警方破案后,揭出的案由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是个恶作剧……
⑥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有篇文章《走出沙漠》,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⑦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可是不久,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了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几天后,老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
⑧又是3天过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极限,大家都死死盯着那壶水。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让大家喝,说还没到最后关头,并不断催促大家:“趁体力还行,再走一程,再走一程……到了前面,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家又艰难地朝前跋涉……就在大家就要绝望的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
⑨这时,助教才把真相告诉大家:“挂在胸前的水壶,其实灌满了沙子,几天前就没水了。教授一直瞒着大家,是怕大家绝望……”
⑩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有成。有的时候,开头时,不少人会信心满满,可在跋涉过程中,或贪恋周围的“景色”,或受各种诱惑,脚步会慢慢迟滞下来。这时,千万别忘了告诫自己:是不是守住了信念?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1.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请为本文拟一个标题。(4分)
守住信念才有成
2.文章开头引用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有何作用?(4分)
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题。②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3.全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道理)论证。(4分)
4.选文论证语言极富特色,请对下面这句做简要分析。(4分)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该句引用俗语,语言贴切而生动,证明了没有信念的人就没有人生方向,随波逐流。
四、(2017·湖南邵阳)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7分)(导学号:96484110)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张金刚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
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地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3分)
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4分)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任写两种即可)
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6分)
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任意答对一点即可)
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4分)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意思相近即可)
五、(2017·江苏宿迁)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9分)(导学号:96484111)
勇气
【美】爱默生
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一种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因为,怯懦是人类的本性。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
②懦弱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那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服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轶事,14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他说: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学会抵抗,他们便将克服恐惧。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
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
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
⑥勇气还在于信念。要相信,你的智力和精神并不亚于那些你所崇拜的人。很多时候,危险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那些不惧困难的人会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胆怯,之所以胜利,是他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潜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⑦工作中会有挑战,生活中会有困境,学习中会有挫折,勇气是何等的重要。你,应当更勇敢一些。
(选自《爱默生随笔精选》,有删改)
1.请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4分)
首先由人的本性是怯懦的说起,提出勇气的可贵;然后从“外界的鼓励”、“了解环境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和“信念”等三个方面谈获得勇气的途径(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获得勇气);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具有勇气(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2.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5分)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有力证明了人面临危险的处境需要准确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可获得勇气的观点,使说理深入浅出,观点更鲜明。
3.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5分)
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信念能够使人具有勇气,即使面临死亡也能泰然自若,乐观地认为死亡是上帝给他的特殊礼物。
4.联系本文②—⑥段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勇气的。(5分)
示例:鼓励会使人获得勇气。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我特别紧张,愣在台上。这时候,看到班主任对我竖起大拇指,我鼓起勇气,战胜了恐惧,发挥出色,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六、(2017·江苏泰州)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4分)(导学号:96484112)
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
①近期,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①意外走红,圈粉无数,以超5亿元的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这一冷门题材的影片,何以“口碑与票房齐飞”?
②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这些年,从《大圣归来》到《夏洛特烦恼》,从《釜山行》到如今的《摔跤吧!爸爸》,其高票房都是靠好口碑。“剧情不够,明星来凑”或“票房要想好,特效不能少”的套路,并不能征服日渐挑剔的中国观众。
③追求口碑,并不意味着对观众的讨好和迎合,而要以饱满的细节叩开观众的心门。随着《摔跤吧!爸爸》的热映,一个关于幕后花絮的视频也在网上热传。为了还原不同年龄的父亲形象,饰演“爸爸”的演员阿米尔·汗拒绝穿脂肪假体衣,选择先增肥54斤,再在5个月内像皮球泄气一样瘦回去;“姐姐”强忍一周六天专业训练带来的疼痛,只因怕被人说“不够强大来演摔跤手”;“妹妹”为了一分钟不到的镜头,也跟着训练了9个月……正是演员从头到尾的用心,才让电影里的每一场对决,都像真实的比赛,扣人心弦;也正因为影片真实到饱含“烟火气”,才能以温情、成长、梦想等引起朴素的共鸣。
④用心的电影既能收获观众的掌声,也会引发思考。这部片子不但关注女性权益,直击印度重男轻女的现实问题。而且,“把成长路上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拍出来了”,触动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怎么给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子女又该如何才能读懂父爱这部“震撼心灵的巨著”?正是对社会痛点的关注和思考,才让这部作品才得以打动无数观众。
⑤一言以蔽之,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这也是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电影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故事。
1.第②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获得高票房的电影靠的是好口碑和不能
征服观众的电影靠的是套路作对比,论证了“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6分)
2.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本节在开头先提出 “好电影会引发思考”的观点,然后分析《摔跤吧!爸爸》引发了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以及对家庭教育的反思。最后得出结论:关注和思考社会痛点,这样的好电影才能打动观众的心。
3.怎样才能拍出与人心相遇的好电影?《摔跤吧!爸爸》给了我们深刻启示,请概括。(4分)
一是演员要用心去表演,这样电影才能用饱满的细节让观众有一种真实感。二是电影题材要关注现实和社会痛点,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七、(2017·黑龙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8分)(导学号:96484113)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大学》的内容,诸葛亮的告诫,曾国藩的事例,论证了“静的好处很多”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3.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示例一:闻一多潜心研究,目不窥园,写出《唐诗杂论》。示例二:司马迁受宫刑,在狱中依然静下心来完成《史记》。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5分)
示例:我是一名中学生,学习之余,我爱练习毛笔字,沉浸在中国书法的世界中;学习累了,我爱听音乐,赶走学习的疲倦。静下心来,我的成绩没有了外在的干扰,没有了名利的虚荣,反而逐渐上升了。
八、(2017·江苏连云港)阅读下文,完成各题。(20分)(导学号:96484114)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相伴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
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钟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 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4分)
首先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其次提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接着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强调指出“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2.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4分)
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
3.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4分)
不再受书写材质的束缚,文字不再要求精简,内容不再限于国家大事,文字的形式变得丰富(可以创作诗词、书札、文章等),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可以进行抒情、议论),书写变为自由自在。
4.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
5.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4分)
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纸质书具有艺术的美,书依托纸而存在;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生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