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部编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部编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知识梳理 易错字音 确 凿 ( záo ) 菜 畦 ( qí ) 油 蛉 ( líng ) 斑 蝥 ( máo ) 珊瑚 ( shān hú ) 攒 ( cuán ) 收 敛 ( liǎn ) 脑 髓 ( suǐ ) 鉴 赏 ( jiàn ) 觅 ( mì ) 人迹 罕 至 ( hǎn ) 人声 鼎 沸 ( dǐng ) 倜傥 ( tì tǎng ) 书 塾 ( shú ) 宿 儒 ( rú ) 拗 ( ǎo ) 淋漓 ( lín lí ) 云 霄 (xi ā o) 缠 络 ( luò ) 秕 谷 ( b ǐ) 企 盼 (q ǐ ) 搓捻 ( cuō niǎn ) 激 荡 ( dàng ) 截 然不同 ( jié ) 花团锦 簇 ( cù ) 绽 开 ( zhàn ) 惭愧 ( cán kuì ) 感 慨 ( kǎi ) 疲倦不 堪 ( kān ) 恍 然大悟 ( huǎng ) 混 为一谈 ( hùn ) 拼 凑 (c ò u) 小心 翼 翼 ( yì ) 不亦 说 乎 ( yuè ) 愠 ( yùn ) 罔 ( wǎnɡ ) 殆 ( dài ) 三 省 吾身 ( xǐng ) 逾 矩 ( yú ) 箪 ( dān ) 曲 肱 ( gōng ) 笃 志 ( dǔ ) 传 不习乎 (chuán ) 易写错字 轻捷 书塾 鉴赏 斑蝥 云霄 盔甲 感慨 争执盲人 膝盖 唤醒 弹簧 撅着 自卑抵达 惨淡 重点成语 ①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② 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③ 截然不同 :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④ 疲倦不堪 :形容极其疲乏困倦的样子。 ⑤ 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⑥ 不求甚解 :语出晋陶渊明 《 五柳先生传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⑦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⑧ 恍然大悟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⑨ 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 ⑩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 ◆ 通假字 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②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文言知识 ◆ 词类活用 ① 学而 时 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 ② 吾 日 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 ③ 温 故 而知 新 ( 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 ④ 传 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⑤ 饭 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 ⑥ 好 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好: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快乐 ) ⑦ 择其 善 者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 人不 知 而不愠( 动词,了解 ) 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 动词,得到,懂得 ) 人不知 而 不愠( 连词,表转折关系 ) 学 而 时习之( 连词,表顺承关系 ) 博学 而 笃志( 连词,表并列关系 ) 不亦 乐 乎( 形容词,快乐 )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快乐 ) 为 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 ) 可以 为 师矣( 动词,成为,做 ) ② 而 ◆ 一词多义 ③ 乐 ④ 为 ① 知 学而时习 之 (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 知 之 者不如好 之 者(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 其不善者而改 之 (代词,他们的) 仁在 其 中矣( 代词,它的 ) 人不堪 其 忧( 代词,这样的 ) ⑤ 之 ⑥ 其 ◆ 古今异义 ① 可以 为师矣 (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 ② 有 朋 自远方来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 ③ 不亦 君子 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 ④ 温 故 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原来的 ) ⑤ 匹夫 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百姓;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⑥ 饭 疏 食,饮水( 古义:粗糙;今义:疏忽 ) ⑦ 饭疏食,饮 水 ( 古义:冷水;今义:河流 ) 名句默写 ① ( 2016· 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 《 〈论语〉十二章 》 中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劝人珍惜时光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 2016· 山东临沂中考)子夏曰:“ _____________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论语〉 》 十二章) ③ ( 2016· 辽宁丹东中考) 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十二章 》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博学而笃志 学而不思则罔 ④ ( 2016· 青海西宁中考) 《 〈论语〉十二章 》 中阐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一、片段写作。从班上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同学,用 200 字左右给他“画”一幅肖像。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看看他们能否猜出你写的是谁。如果被很多同学猜中了,那就说明你写得很棒! 写作提示 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下面是几种外貌描写的手法,你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1. 白描式描写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辞藻,而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种描写手法会给读者留下一个简单而明快的印象。 2. 漫画式描写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时,可以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即为漫画式描写。 3. 工笔式描写指对人物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犹如电影中的人物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及细微的表情,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 4. 间接式描写作者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思维建构 范文示 例 我的同学“捣二岁” “捣二岁”,大名钟永好,字二岁,小名捣捣。为什么说她是“二岁”呢?因为她经常碎碎念:“你二不二啊!你二不二啊!”久而久之,大家就都叫她“二岁”了。 【 抓住同学的诨名进行人物刻画,突出她的习惯。 】 她个子不高,浓眉大眼,高鼻梁,尖下巴,不多的头发,天天被打理得一丝不乱。教室里别人的课桌都比较杂乱,到了她那里就变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了,人称“洁癖强迫症”。 【 描写同学的外貌,重点抓住她“讲卫生”这一特点来写。 】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长”,她被班主任慧眼看中,就成了我们班的卫生委员。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班卫生稳居全校第一。 【 介绍同学的职务,紧扣其个性特点。 】 意见客 这段描写抓住人物的诨名、外貌来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 讲卫生。这是她不同于他人之处,也是最具有个性的地方,这样写出的人物个性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将第一题写的片段扩展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500 字。 写作提示 1. 借鉴其他同学的写作经验,进一步补充完善你的片段文字。注意补充一些能体现这个同学个性的事例,在事中写人。 2. 合理安排内容的详略。但详写的事情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展开叙述,而应该突出重点,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 思维建构 范文示例 我的同学“捣二岁” “捣二岁”,大名钟永好,字二岁,小名捣捣。为什么说她是“二岁”呢?因为她经常碎碎念:“你二不二啊!你二不二啊!”久而久之,大家就都叫她“二岁”了。她个子不高,浓眉大眼,高鼻梁,尖下巴,白白净净的脸上找不到半颗黑点,就像煮熟的鸡蛋扒了皮。 【 补充她的外貌,紧扣她“讲卫生”的个性特点。 】 不多的头发,天天被打理得一丝不乱。杂乱的课桌,在她那里却变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了,人称“洁癖强迫症”。也正是因为这一“特长”,她被班主任慧眼看中,就成了我们班的卫生委员,人送美名“魔鬼卫生委员”。为什么说她是 “ 魔鬼卫生委员”呢?当然还是和她的“洁癖强迫症”有关。 【 展开故事,将她是“我们班的卫生委员,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班卫生稳居全校第一”这句话进行拓展,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印证。 】 记得一个清清闲闲的中午,在王菲“辛辛苦苦”地搞完卫生准备潇洒地甩下抹布去睡觉时,出门就撞上了刚改完作业的我和“捣二岁”。“啊!主公! Boss !你们回来了!小的刚搞完卫生,请您验收!”捣捣和我相视一笑,然后撇下我就走进了教室。她没有看走廊,而是直奔里面,将身子伸进桌与桌之间、桌与墙之间 …… 【 动作描写,突出她检查卫生的专业。 】 我的天,这可是打扫卫生的死角!果不其然,就听到里面传来“怒吼”:“王菲,你二不二啊!你怎么打扫卫生的?你看看这 桌子底下 , 你看看 这墙角,你看看这桌面,你看看 …… !你二不二啊!” 【 语言描写,紧扣她的口头禅,突出她的“严格”。 】 面对“捣二岁”机关枪似的批评,王菲目瞪口呆。“这 —— 这 —— 主公,你也太干净了吧,我看这地面都能照出人影了 …… ”“ 住嘴!你二不二啊!打扫卫生哪有光打扫走廊的,你看看这里 …… ” 她边说边用手往桌子角下一抹,手上就出现了几道灰点,“看看,看看,还说干净,你二不二啊!” 【 语言、动作描写,说明她工作的认真。 】 事实面前,王菲无话可说,只得重新挽起袖子,从头到尾,把教室重新打扫了一遍。不过,也害得我跟着她俩牺牲了中午休息时间。 【 选取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在故事中刻画人物。 】 就这样的“变态”, 谁还能说我们班的卫生差?!所以,我们班级的卫生,总是稳居全校第一,毫无悬念。 【 结尾句照应前文,同时收束文章,暗含赞叹之意,结构完整。 】 意见客 小作者在人物片段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寻求具体的事例来印证“捣二岁”的个性,扩充合理。在叙述事件时,重点详写她检查卫生,略写她帮助王菲打扫卫生,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你有自己的偶像吗?是曹操、关羽、李白那样的古代人物,还是毛泽东、鲁迅、钱学森这样的现代名人?是现实生活中的歌星、影星、球星,还是文学影视形象孙悟空、哈利 · 波特、蜘蛛侠?试围绕“我的偶像”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 500 字。 写作提示 1. 要写出偶像吸引你的地方,让人明白你崇拜他的原因。 2. 注意搜集所写人物的有关资料,结合你对他的了解,尝试描写他的外貌、神态等,力求通过一些事或细节 ( 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 写出他的特点。 思维建构 范文示 例 我最想看到的女神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题记 【 运用题记开头,总领全文。 】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想看到的女神,我也一样。而我的女神就是李清照。 ② 【 直接点出文章的写作对象,开门见山。 】 虽然没有见过李清照的照片,那个年代也不会留下一张她的照片。但在我的心中,她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 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杨贵妃。她的美,独一无二 无人替代!她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最想看到的! 好在李清照给后人留下了余音绕梁的词作。我通过那些美丽的文字,穿过历史的尘烟,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神 ——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湖上荷花盛开,景色令人陶醉。李清照游览至日暮,尽兴后开始奋力划船,赶着回去,惊动了一群正在栖息的鸥鹭,她的欢笑与惊呼仿佛依稀可闻。我看到了一个天真爽朗、机灵活泼的美丽少女。 【 写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突出了她的天真爽朗、机灵活泼。 】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李清照的心怀。这时的她连“斗百草”的兴致都没有了,足不出户,默默地看着细雨打湿空空的秋千。我看到了一个有着无尽的伤春情怀的大家闺秀。 【 写青春时期的李清照,突出了她的伤春情怀。 】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婚后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外出做官,少则小别 数月,多则一年半 载, 时间即使比较短暂,也常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情别绪。这些反复的咏叹,使我看到了一位满含相思之苦的深闺少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国破家亡,使李清照在南渡后心情更加愁苦沉痛。“倦梳头”“事事休”,竟至“欲语泪先流”。这时的“愁”,已不是夫妻离别之愁,而是国家破碎的亡国之愁了!凄凉的文字,使我看到了一位身世飘零的乱世佳人。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国破家亡,使李清照在南渡后心情更加愁苦沉痛。“倦梳头”“事事休”,竟至“欲语泪先流”。这时的“愁”,已不是夫妻离别之愁,而是国家破碎的亡国之愁了!凄凉的文字,使我看到了一位身世飘零的乱世佳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南宋的苟安,无心收复失地的可耻行为,李清照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尖锐的讽刺,激昂慷慨,气势雄浑。 浓浓的爱国之情,使我看到了一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女中豪杰。 再次捧起 《 漱玉词 》 ,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我清晰地看到了那个高悬于历史星空的女神 —— 李清照。 【 结尾点题,照应前文,收束全文,结构完整。 】 意见客 小作者独出心裁,选择了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还冠以“女神”美誉,思维新颖独特。文章通过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描述了女词人不同的美 —— 少女时的天真美、伤春时的小资美、初婚时的相思美、国破时的凄凉美和爱国时的壮志美,一位不同凡响的女神跃然纸上。全文以李清照的词为主线,紧扣主题,层层深入,语言极富文采。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 年 5 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狂人日记 》 ,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他的作品有回忆性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散文诗集 《 野草 》 ,杂文集 《 坟 》《 二心集 》《 华盖集 》 名著导读 《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 而已集 》《 三闲集 》《 南腔北调集 》 等。在他写的人物中虽然没有一个坏人形象,但是却间接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鲁迅先生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内容提要 《 朝花夕拾 》 原名 《 旧事重提 》 ,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这本书回忆了鲁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全书由 《 小引 》《 狗 · 猫 · 鼠 》《 阿长与〈山海经〉 》《 二十四孝图 》《 五 猖会 》《 无常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父亲的病 》《 琐记 》《 藤野先生 》《 范爱农 》《 后记 》 等 12 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的十篇散文按照内容和思想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 狗 · 猫 · 鼠 》 和 《 二十四孝图 》 ,这两文都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我”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丑恶和批判旧道德。 第二类: 《 阿长与〈山海经〉 》《 藤野先生 》《 范爱农 》 诸文,作者在回忆往事时,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和高尚的品质。 第三类:主要描述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 片段,夹叙夹议,包括 《 五猖会 》《 无常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父亲的病 》《 琐记 》 ,表达了作者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念,以及对一些事物的反感。 主题探究 《 狗 · 猫 · 鼠 》 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 《 阿长与〈山海经 〉》 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 《 山海经 》 之举,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 二十四孝图 》 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 《 二十四孝图 》 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者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责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 五猖会 》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 《 鉴略 》 的扫兴、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 无常 》 描述儿时的鲁迅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 父亲的病 》 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 琐记 》 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者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 ( 后改名为雷电学校 ) 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 《 天演论 》 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 藤野先生 》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受到日本学生歧视和侮辱,最终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及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与敬佩之情。 《 范爱农 》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 所在作品 评析 主要活动 藤野先生 《 藤野 先生 》 正直、热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老师。 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地纠正鲁迅讲义上的错误,引导鲁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 对鲁迅后来放弃学医很惋惜,并送照片给鲁迅,以作纪念。 人物评析 人物 所在作品 评析 主要活动 范爱农 《 范爱 农》 为人孤傲、正直、倔强,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 。 鲁迅的朋友,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 回国后,一直受到轻视、排斥和伤害,“只得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孩糊口”。他憎恨腐败的封建统治,常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抒发心中愤懑。 辛亥革命后他曾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教,又受到排挤,最后溺水而亡。 人物 所在作品 评析 主要活动 阿长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 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 。 鲁迅幼年时的保姆,是在鲁迅童年生活中很有影响力的人。 她睡相难看,平日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烦琐的道理,常给“我”讲故事,“谋害”过“我”的隐鼠,后主动为“我”买思慕已久的 《 山海经 》 。 人物 所在作品 评析 主要活动 衍太太 《 琐记 》 喜欢使坏,自私自利,多嘴多舌。 鼓励孩子吃冰;挑唆作者偷母亲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 陈莲河 《 父亲的病 》 狡猾,道貌岸然,贪婪,谨小慎微 。 给文中的父亲开出了滑稽的药方;四处招摇撞骗。 艺术特色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 在回忆往事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 即对现实的议论 ) ,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 《 狗 · 猫 · 鼠 》 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 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 《 无常 》 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反语”。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 《 父亲的病 》 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如在 《 藤野先生 》 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讽刺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讽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 《 五猖会 》 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 无常 》 中,通过将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 狗 · 猫 · 鼠 》 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走近作者 李白( 701-762 ), 字太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作品有 《 望庐山瀑布 》《 行路难 》《 蜀道难 》《 将进酒 》 等。 文白对译 峨眉山月半轮 ① 秋, 翻译: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影入平羌 ② 江水流。 翻译: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 夜 发 ③ 清溪 ④ 向三 峡 ⑤ , 翻译: 夜里 ( 我 ) 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思 君 不 见 下 ⑥ 渝 州。 翻译: 想你又见不到,(只有独自一人)去往渝州。 ① 半轮:半边,半个。 ②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 发:出发。 ④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⑤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处。 ⑥ 下:顺流而下。 诗词赏析 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了诗人远游的时令是秋天。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中“影”指月影,“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隐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写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景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诗人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乡友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语短情长。 峨眉山 — 平羌 — 清溪 — 三峡 — 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 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诗人江行思友之情,情韵悠长。 江南逢李龟年 ① 走近作者 杜甫( 712-770 ), 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别”,并有 《 杜工部集 》 传世。 文白对译 岐王 ② 宅里 寻常 ③ 见 翻译: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您演出, 崔九 ④ 堂前几度闻 翻译: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正是江南好风景 翻译: 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 落花时节 ⑤ 又逢君。 翻译: 没想到却在落花时节又与您相逢。 ① 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②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③ 寻常:经常。 ④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⑤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诗词赏析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追忆昔日与李龟年交往的美好时光,表现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之情。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地,一提起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开元盛世”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名流,是“寻常”而不难“几度闻”的,多年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 梦一般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游赏的地方。当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时,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 缀着两位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图画。它无情地证实“开元盛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 行军九日 ① 思长安故园 走近作者 岑参(约 715-770 ), 世称岑嘉州,荆州江陵 ( 今湖北荆州 ) 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言辞慷慨,与高适并称“高岑”。其作品有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等。 文白对译 强 ② 欲登高去, 翻译: ( 九月九日重阳节 ) 我勉强登高远眺, 无人送酒 ③ 来。 翻译: ( 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 ) 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 ④ 故园菊, 翻译: 遥望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应傍 ⑤ 战场开。 翻译: ( 那菊花 ) 大概在战场旁 ( 寂寞地 ) 开着。 ①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 强:勉强。 ③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 《 陶渊明传 》 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④ 怜:可怜。 ⑤ 傍:靠近。 诗词赏析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时间。一个“强”字,写出了诗人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 们的种种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指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写出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人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呼应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 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最后的关键一句。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但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攻陷的史实,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是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意味深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高度。 夜上受降城闻笛 走近作者 李益( 748- 约 829 ), 字君虞,陇西姑臧 ( 今甘肃武威 ) 人,唐代诗人。他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其作品有 《 塞下曲三首 》《 夜上受降城闻笛 》 等。 文白对译 回乐烽 ① 前沙似雪, 翻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翻译: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② , 翻译: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 ③ 尽望乡。 翻译: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①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 ( 今宁夏灵武西南 ) 。 ②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③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诗人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寂寥、凄清的氛围。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 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于是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似乎在倾诉戍边将士那无尽的哀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色,久久凝视着远方 ……“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反衬出夜的空寥寂静。“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浓重的思乡之愁和急切的盼归之情。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了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设置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回味不已。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