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
狭义
——
消息
通讯
1
人物通讯
2
事件通讯
3
工作通讯
4
风貌通讯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2
、
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和结语
3
、哪几部分是缺一不
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1
、构成新闻的要素六个“W”
1〉when:
何时
2〉where:
何地
3〉who:
何人
4〉what:
何事
5〉why:
何因
6〉how
:何果
标题:全文的
“
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
新闻的结构
本文是一篇
特写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香港 维多利亚港
本文正文由的那几个部分组成:
1
、导语
(第
1
段)
2
、主体
(
2—10
段)
3
、结语
(最后
1
段)
第一场景:
6
月
30
日下午
4
点
30
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
2——4
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第二场景:下午
6
时
15
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
5——7
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场景:
七月一日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
8——9
段)
第四场景:
7
月
1
日零点
40
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香 港 中 环
从哪一角度来写新闻的?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
英方撤离
这一角度,显得比较
新颖
,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同志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
历史厚重感
。
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英国撤离香港,结束统治。
①好。
(
1
)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强调与英国殖民者的告别,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
2
)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
4
、
7
、
11
自然段。
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新闻事实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
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
新闻背景是
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介绍背景, 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并且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1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2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
3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一雪前耻的畅快淋漓之感,溢于言表。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如果你是现场记者
,
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该说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