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
孟子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孟子(约前
372
-前
289
),名轲,战国中期邹人。是战国时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
思想核心是仁义
,主张
“
以民为本
”
,实行
“
王道
仁政
”
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提出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的观点。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孟子主张
“性善论”
,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
“
本心
”
: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也;
义
也;
礼也;
智也。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关于
孟子的
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正音
①不
为
苟得也(
w
é
i
,动词,做,干
)
②所
恶
(
W
ù
,动词,厌恶
)
③
箪
(
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
④
羹
(
gēng
汤
)
⑤
蹴
(
c
ù
用脚踢
)
⑥
为
宫室之美(
w
è
i
,介词,为了
)
课文朗读,要求:
1.
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
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
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听
正句
①所欲
/
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
/
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③
呼尔
/
而与之,行道之人
/
弗受
④乡
/
为身死
/
而不受,今
/
为宫室之美
/
为之
⑤
今
/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
而为之
⑥
万钟
/
则不辩礼义
/
而受之
⑦
是
/
亦不可以已乎
鱼,我所
欲
也,熊掌
亦
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
鱼而
取
熊掌者也。
想要
也
放弃
选取
鱼是我所喜爱的
,
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
如果
)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
那么我只好
)
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大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
于
生者,
故
不
为
苟得
也;死亦我所
恶
,所恶有
甚
于死者,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
超过,胜过
比
(重于泰山)
所以
做
苟且偷生
厌恶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
于
生者,
故
不
为
苟得
也;死亦我所
恶
,所恶有
甚
于死者,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1
、
“
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
,
这个
“
东西
”
是什么?
不做
“
苟且偷生的事情
”
,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这个
“
东西
”
是
“
大义
”
;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2
、在孟子看来,有什么事情会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呢?不躲避灾祸的结果是什么?
做不义的事情;
结果是牺牲生命。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3
、由此看来,作者在此论述的观点是
——
义重于生,我们应
舍生取义
。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
者也。
”
(
中心论点、主旨句)
4
、第
5
句
“
生亦我所欲,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是从
面论证
中心论点。
正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如使
人之所欲
莫
甚于生,
则
凡可以
得生
者
,
何不用也
?
使
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
假如,假使
没有
那么
指代办法、手段
假使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
人们所喜爱的东西
没有
超过生命的,
那么
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如使
人之所欲
莫
甚于生,
则
凡可以得生
者
,
何不用也
?
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则
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采用某种手段
/
办法
就
因此,由此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
“
义
”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
不义
”
)。
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则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1
、
“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
,
“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
,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生命
最重要
,生命比大义重要。
2
、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了活命,为了躲避灾祸会不择手段地干尽一切不义的事情。
3
、第
6
、
7
句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何不为也?
”
论证的角度是
——
反面论证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4
、“通过
某种办法
”,是指哪一种方法?
指通过“不义”的手段。
5
、通过
“
不义
”
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义重于生。
非独
贤者有
是
心
也,人
皆
有
之,贤者能勿
丧
耳。
不单,不仅
这种
都
丧失
本性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
有
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1
、
“
这种本性
”
是指什么?
指义重于生,舍生取义。
2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要完成这个题目,我们要将这一段话的哪些信息找出来?
⑴
⑵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论点
论证方法
舍生取义
2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
,
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
比喻
“生命与大义的取舍”
,
自然地
引出
了“舍生取义”这个
观点
。
(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接着
,通过
正反结合
,层层深入,反复
论证
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
最后
,孟子
指出人性本善
,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3
、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
______
,用熊掌比喻
________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
__
____
____
。文中还把
______
和
______
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
______
更宝贵的东西,就是
______
;也有比
_______
更可怕的东西,即
__________
。
生
义
舍生取义
生
死
生
义
死
不义
一
箪
食,一
豆
羹,得之
则
生,
弗
得则死。
呼
尔
而
与
之
,行道之人弗
受;
蹴
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
也;
就
不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
给
他
(尔:助词)
用脚踢
(蹴鞠:
踢球
)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一
箪
食,一
豆
羹,得之
则
生,
弗
得则死。
呼
尔
而
与
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
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
也;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1
、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这是著名的
“不受嗟来之食”
典故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大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
于
生者,
故
不
为
苟得
也;死亦我所
恶
,所恶有
甚
于死者,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
超过,胜过
比
(重于泰山)
所以
做
苟且偷生
厌恶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3
、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
______
,用熊掌比喻
________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
__
____
____
。文中还把
______
和
______
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
______
更宝贵的东西,就是
______
;也有比
_______
更可怕的东西,即
__________
。
生
义
舍生取义
生
死
生
义
死
不义
一
箪
食,一
豆
羹,得之
则
生,
弗
得则死。
呼
尔
而
与
之
,行道之人弗
受;
蹴
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
也;
就
不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
给
他
(尔:助词)
用脚踢
(蹴鞠:
踢球
)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万钟
则
不
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
何加
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
高位厚禄
如果
有什么益处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同“欤”,语气词。
同“辨”,辨别。
同“德”,感激
呢
(可是有的人)见了
“
万钟
”
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
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万钟
则
不
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
焉
?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
乡
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
亦不可以
已
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
从前为了
“
礼义
”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通
“
向
”
,从前、先前
这种做法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2
、在这一小节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
举例论证
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
论证
了
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这个
观点
。
万钟
则
不
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
何加
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
高位厚禄
如果
有什么益处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同“欤”,语气词。
同“辨”,辨别。
同“德”,感激
呢
(可是有的人)见了
“
万钟
”
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
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万钟
则
不
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
焉
?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
乡
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
亦不可以
已
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
从前为了
“
礼义
”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通
“
向
”
,从前、先前
这种做法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先前有人为了
“
礼义
”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为了
“
礼义
”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为了
“
礼义
”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乡
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
亦不可以
已
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相关链接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
,
他不肯迁就
,
不肯趋附权势
.
他说
:
“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此之谓大丈夫
.
”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
,
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
,
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
,
齐王托人挽留孟子
,
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
,
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
,
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
.
可见
,
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是有所为而发的
,
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
1
)为了尊严宁死不受施舍的例子。
(
2
)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受“万钟”的例子。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
1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
2
)“乡”和“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今”的做法为“失其本心”。
1
、孟子在文中论述了什么观点?
舍生取义
——
当
“
生
”
与
“
义
”
不可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
2
、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又是怎样论述观点的?
先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观点,再正反对比论述,最后用事例进一步论述观点。
总结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
“
舍生取义
”
的中心论点,
对比了两种人生观
,
赞扬了
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
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
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通假字归纳
“
辟
”
通
“
避
”
,躲避
“
辩
”
通
“
辨
”
,辨别
“
得
”
通
“
德
”
,感激
“
与
”
通
“
欤
”
,语气助词
“
乡
”
通
“
向
”
,从前
拓展练习
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
“
舍生取义
”
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和道理论据。
“
舍生取义
”
的
事实论据
董存瑞
舍身炸碉堡。
邱少云
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朱自清
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
“
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
。)
白求恩
同志为了挽救受伤的红军战士,在手术台上日夜工作,最后自己也倒在了手术台前。
抗洪英雄
李向群
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南宋末年
文天祥
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牺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匈牙利
·
裴多菲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夏明翰
)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
)
苟利国家生死以
,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
舍生取义
”
的
道理论据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原作:陈小玲 修改:陈远超(
2011-10-16
)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
义
”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
义
”的感受。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A.
忠君报国的
“
忠义
”
。
B.
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
“
羞恶之心
”
。
C.
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
士为知已者死的
“
仗义
”
。
(B)
(D)
(A)
(C)
复习练习
一、内容理解填空
1
、本文用
_____
手法,引出了 的论点。
2
、第一段从
正面
论证观点的句子是:
从
反面
论证观点的句子是:
类比
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本文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4
、文章赞扬了
___________
的人,批评了
___________
的人。
5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
“本心”则指的是
_____________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羞恶廉耻之心
舍生取义
见利忘义
6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7
、文中与“不吃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是:
8
、 本文用了
等论证方法。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