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设误方式
错项示例
原 诗
错用分析
判别技法
1.
错解词语意思
第六句
“
空复情
”
的意思是
“
满满的思念之情
”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
空
”
的意思是
“
徒劳的
”
、
“
白白的
”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
境,以求精确理解
2.
错解诗句意思
三、四句用
“
古树
”
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
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3.
艺术手法辨析错误
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
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池上早秋
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
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
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
风干
②
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
③
,
何必更愁悲。
“
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
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
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4.
思想感情分析错误
尾联的
“
何必更愁悲
”
跟刘禹锡
《
秋词
》
中的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注:
①
公元前
825
年
(
唐宝历元年
)
,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
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③
潘安
32
岁鬓生白
发,过潘二十
岁,应是
52
岁知天命的年龄。
“
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
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
“
何必
”
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
《
秋词
》
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
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
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
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5.
忽视注释致误
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忽视了注释中的
“
因病去职
”“
风干
”
,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
“
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苦
”
之情
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
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
析,不可忽视
6.
形象特点
(
或景物气氛
)
概括不当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清新明亮的意境
拟咏怀二十七首
(
其十八
)
庾 信
①
寻思万户侯,
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
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
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
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
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
何时能不忧。
意境特点
“
清新明亮
”
概括不当,应为
“
凄清孤寂
”
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表达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
7.
典故分析错误
“
虽言
”
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注:
①
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
虽言
”
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
虽言
”“
定自
”
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
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
“
愁
”
之无可消释
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
注:
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
8.
主旨意图理解偏差
“
残月
”
两句由
“
中夜
”
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注:
①
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
不能回国辅政尽忠
”
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
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
9.
语言风格表述不当
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
(
特点
)
界定错误,比如将
“
清新明快
”
错设为
“
沉郁委婉
”
等
考查点
命题方式
应对策略
语句
含意
命题人把诗句意思或诗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推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表现手法
命题人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
见到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着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
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诗歌情感
命题人对全诗或诗的某一
句、某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出判断,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之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语言特点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特点作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一、清新自然;二、朴素平实;三、生动形象;四、苍凉悲
壮、沉郁顿挫。平时就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作出自己的判断,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诗歌意境
命题人对全诗或是某一句、某一联所营造的意境作出描述,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就能品味出诗歌意境。另外,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冷清幽静等
艺术效果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或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赏析评定,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诗歌常识
命题人对诗歌有关常识进行判断,要求学生判断正误,或者让考生作出选择
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其文体特征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作出判断或者选择
选 项
考查点
分 析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形象
情感
正确。结合第一、二句中具体分析可看出诗人理想高远,但现实骨感,内心苦闷,由此写出诗人洒脱不羁的情怀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含意
情感
错误。
“
屈穷心不穷
”
中的
“
穷
”
并非生活贫穷,而是指处境艰难、窘迫,不得志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相同,较为常见
技巧含意
正确。韩诗中写柳为
“
烟柳
”
,以烟写柳的淡黄之色,与本诗写柳的方式相同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技巧
正确。此类选项一般可先视为正确项,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