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怀疑与学问
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
创造之的关系。
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二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
1
)作者简介
1.
文学常识
(
1
)字音
2.
生难字词
顾
颉
刚 ( )
程
颐
(
)
萤
火
( )
塾
师 ( )
停
滞
( )
(
2
)词义
(1)不攻自破:
(2)停滞
:
(3)墨守
:
(4)辨伪去妄
:
jié
yí
yíng
shú
zhì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1、
2
段) 引用名言,
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或“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
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 (第
3
—
5
段)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
6
段)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
6. 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
比喻论证
,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 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
正反对比
(“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
引用名言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2.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我们每个人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