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
一切都会过去,而唐诗却历经时间风雨的侵蚀,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那挺立在唐代诗坛的一队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使得宋朝以后的诗人,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
即使在
晚唐
衰飒的风尘中,仍有一位踏步而来歌者,带着他那低沉而感伤的嗓音,不经意一挥手,便撒下一路的唐诗的花朵。
他就是
“小李杜”
中的小李——
李商隐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壹
肆
伍
陸
柒
走近诗人
品词赏句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貳
诗歌朗诵
叁
理解题意
李商隐(
813—858
)字
义山
,号
玉溪生
。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
晚唐
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是
唐
代
“小李杜
”
“大唐三李”
之一。
他
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
用典
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
无题
诗,
成
就
最高
,最为人传诵。
作者简介
理解题意
《
夜雨寄北
》
,
“夜雨”
指秋 天 里的下雨。
“寄北”
即 寄 北方的友人,
“北”
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
“内”
即内 人、妻 子,指北方的妻子,文题蕴含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长安
巴蜀
诗歌朗诵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言绝句)
读准节奏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
/
归期
/
未有期,巴山
/
夜雨
/
涨秋池。
何当
/
共剪
/
西窗烛,却话
/
巴山
/
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品词赏句
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评:写
眼前景象
,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
于巴山的
夜雨
,
融入
涨满的
秋池之景中
“涨”字,既
写
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
景
象,又
表现
诗人
愁思
之绵绵
深重
。
品词赏句
译: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评: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品词赏句
译: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评:向“君”追话今夜“我” 思 “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品词赏句
译: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合作探究
1
、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透露出
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
合作探究
2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其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夜雨池涨,
烘托了秋思
。景中透情,委婉清新。
请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既写
出巴山水注秋池的
夜雨景象
,又流露出羁旅之思与不得归之苦,从而
衬托
出诗人深重
绵绵的愁思
。
合作探究
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主人公当时
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
,
突出
今夜的心境之
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答: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象到什么时候才
能
还乡,同友人对坐灯下促膝长谈,共剪烛花,那时再回想如今的寂寞难耐和孤苦心境,定是苦中有乐,忆苦思甜。
如何理解?
答:这两句
写未来的欢聚
。
用
未来的
欢乐衬托出
今夜的
孤
苦
,曲折委婉,含蓄隽永,
构思巧妙,
余味无穷。
合作探究
4
、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夜雨寄北
》
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
羁旅
巴山
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
诗文
欣赏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
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