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成长历程
模 块 二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
考点二十六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
02
第
2
关 对接高考
03
第
3
关 精练高考
栏
目
导
航
01
第
1
关 梳理考点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
.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
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
路线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
(1)
时间:
1953
年。
(2)
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
______________
同时并举。
01
第
1
关 梳理考点
社会主义改造
3
.
“
一五
”
计划
(1)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__________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
成就: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
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4
.
三大改造
(1)
形式
①农业改造:农民参加
_________________
,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改造:手工业者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
(2)
结果:
1956
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______________
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制度
[
易错提醒
]
“
过渡时期
”
的社会性质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过渡时期
”
,是指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这段时期。
“
过渡时期
”
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
轻巧识记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
.
《
论十大关系
》
:
1956
年毛泽东作
《____________》
的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
.
中共八大
(1)
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
________________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
意义: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成果。
论十大关系
先进的工业国
3
.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过程:
1958
年,
“
大跃进
”
和
_________________
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
影响:
“
左
”
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
易错提醒
]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
“
左
”
倾错误的表现,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
大跃进
”
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
.
纠正错误
(1)
举措:
1960
年冬,提出
“
调整、巩固、
________________
”
的八字方针。
(2)
结果:到
1965
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
.
主要成就
(1)
工业方面:建成
________
、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
交通方面:除
________
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
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充实、提高
武汉
西藏
[
通史链接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渡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三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为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956
年
“
双百方针
”
提出
经济
1949—1952
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
一五
”
计划、三大改造
思想文化
“
双百方针
”
的提出
三、
“
十年动乱
”
中的国民经济
1
.
“
文化大革命
”
对经济的破坏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
2
.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经济建设成就
(1)1971
年
____________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2)1975
年
________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复苏和发展。
3
.
“
文化大革命
”
的影响
(1)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
中国拉大了与
____________
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周恩来
邓小平
发达国家
[
图示图解
]
1956
—
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误
1
.“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奠定基础。
2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
3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
答题术语
]
“
一五
”
期间,中国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
250
.
2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42
.
6%
,对农业的投资
41
.
8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7
.
1%
,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4
.
3%
增加到
1955
年的
47
.
3%
;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
1952
年的
14
.
8%
减少到
1955
年的
6
.
7%
。这表明当时国家意在
(
)
A
.加大农业投资比例规模
B
.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
D
.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
02
第
2
关 对接高考
考向预测:
“
一五
”
计划
B
解析:
据材料
“
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
250
.
2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42
.
6%
,对农业的投资
41
.
8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7
.
1%
”“
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
1952
年的
14
.
8%
减少到
1955
年的
6
.
7%
”
可知,农业投资减少,故
A
项错误;据材料
“
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
250
.
2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42
.
6%
,对农业的投资
41
.
8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7
.
1%
”“
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4
.
3%
增加到
1955
年的
47
.
3%
”
可知,国家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B
项正确;材料
“
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
250
.
2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42
.
6%
,对农业的投资
41
.
8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7
.
1%
”
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工业,故
C
项错误;当时新中国才刚刚成立,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当时进行
“
一五
”
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故
D
项错误。
“
一五
”
计划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是党中央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作出的总体部署。近
5
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对此极为关注,
5
年
5
考,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兼顾,呈现形式多样,以文字史料为主,也有表格
(2015
·
全国卷
Ⅰ
·
31)
和古今内容对照
(2017
·
全国卷
Ⅱ
·
41)
的形式,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务必注意高效复习。
1
.
背景: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
.
内容: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
一五
”
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
3
.
特点
(1)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2)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
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4)
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5)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4
.
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史料一
主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
人民日报
》
社论
(1958
年
4
月
3
日
)
史料三
1952
-
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1952
年=
100)
(1)
史料一中两幅图片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提示:
图片一是虚假的;图片二是真实的。出现了
“
大跃进
”
运动,
“
左
”
倾错误泛滥。
(
或答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等。
)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是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社论。该事件有何特点?
提示:
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
“
一大二公
”
。
(3)
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
50
年代持续增长,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下降,
60
年代中期恢复的主要原因。
提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
一五
”
计划完成等;
“
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方针。
(1)
史料一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
“
左
”
倾错误。
(2)
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
史料三显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增长下降并存,总体上是呈增长状态。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20
年中的
“
左
”
倾现象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多快好省
”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
大跃进
”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
一大二公
”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十年
“
文化大革命
”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
.
(2016
·
全国甲卷
·
31)
“
一五
”
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03
第
3
关 精练高考
A
解析: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
一五
”
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
A
项正确;
“
一五
”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
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
,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
B
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为克服
“
大跃进
”
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
C
项错误;
“
一五
”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
D
项错误。
2
.
(2015
·
全国卷
Ⅰ
·
31)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A
解析: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
一五
”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美英国家,故
A
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冷战
”
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
B
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
C
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
D
项错误。
3
.
(2014
·
全国卷
Ⅰ
·
31)
“
一五
”
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解析:
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
A
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
“‘
一五
’
计划期间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
B
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
1959
-
1961
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
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4
.
(2014
·
全国卷
Ⅱ
·
31)
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C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农村经济恢复是在
1949
-
1952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政权既已稳固,而
1953
年的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经济领域的变革,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计划体制的特征与
“
计划收购
”“
由国家严格控制
”
相符,故
C
项正确;提供劳动力资源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1
.
(2016
·
江苏卷
·
13)
下图是我国
“
一五
”
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
.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
.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
.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
.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
D
解析:
“
一五计划
”
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但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故
A
项错误;图下的文字
“
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
”
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不是宣传绿色环保观念,故
B
项错误;新中国初期
“
一五
”
计划期间新中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是为了改变交通运输业落后的局面,往来的船只不能说明当时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宣传画是为了激发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宣传画上工人的微笑表情可以看出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故
D
项正确。
2
.
(2015
·
福建卷
·
18)
下图为中国
1952
-
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
D
A
.
“
过渡时期
”
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
“
三大改造
”
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
“
一五
”
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
.
“
大跃进
”
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解析:
“
过渡时期
”
是指
1949
~
1956
年,从图中
1956
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
A
项错误;
“
三大改造
”
期间是指
1953
~
1956
年,从图中
1956
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
B
项错误;
“
一五
”
计划完成时是在
1957
年,而
1956
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
C
项错误;
“
大跃进
”
是在
1958
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
D
项正确。
3
.
(2015
·
海南卷
·
24)
1957
年底到
1960
年,我国职工人数从
3 101
万猛增至
5 969
万。这主要是因为
(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
.
“
大跃进
”
中大办工矿企业
C
.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
.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B
解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
1953
-
195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1958
年我国开展
“
大跃进
”
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
B
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
1956
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
4
.
(2015
·
广东卷
·
16)
1961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
“
父子队
”“
兄弟队
”
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D
解析:
依据时间
“
1961
年
”
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
A
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
1953
-
1956
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
1960
-
1963
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
C
项错误;由材料中
“
恢复单干
”“
有的地方出现了
‘
父子队
’‘
兄弟队
’
式家庭作业
”
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
D
项正确。
5
.
(2015
·
北京卷
·
19)
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C
解析:
①
“
豪情满怀迎跃进
”
,
“
大跃进
”
发生于
1958
年;②
“
样板戏
”
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即
1966
-
1976
年;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
1954
年;④香港回归发生于
1997
年,据时间排序,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考点强化练
(
二十一
)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