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四 品味小说的语言技巧
高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
(
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考向一 体会语句含意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语句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语句的
“
言外之意
”
,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体会语句含意要
“
3
抓
”
体会语句含意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
“
3
抓
”
:
1
.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
.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提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包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
.抓句子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
答题模板
】
手法+内容+效果
(2016·
全国卷
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
“
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
“
是哩。
”
“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
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
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
“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
有删改
)
1
.
“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解题思路
】
第一步,审明题干:
题干中有
“
理解
”“
关键
”
字眼,表明题目属于
“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
类。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
从人物角度看,这是主人公六安爷在文中反复说的一句话,属于赏析人物个性化语言。
“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是六安爷平静又固执地说了无数遍的一句话,从中可见六安爷的性格和感情。
②
从主旨角度看,这句话一是反映出劳动者对土地的深情,二是反映出劳动者在即将失去土地时的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生存处境的变化等。
【
规范作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
六安爷层面:
①
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
②
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
“
瘾
”
,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①
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
“
瘾
”
,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②
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
“
过瘾
”
,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考向二 品味语言艺术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一、了解相关知识
赏析小说语言艺术
“
2
角度
”
1
.用语特点角度
2.
语言风格角度
二、鉴赏小说语言特色题,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
.
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
(
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
)
、散句
(
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
)
的综合运用等。
3
.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等。
4
.
表达方式的运用。
叙述、议论、描写
(
多角度描写、色彩方面、动静方面、点面结合、细描和白描
)
等。
5
.整体的语言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2016·
浙江卷
)
(
原文
《
母亲
》
节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地给钉在家里,像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
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
“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
”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2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
解题思路
】
第一步,审明题干:
文中的画线语句,是一段描写性文字;
“
赏析
”
二字,暗示要指出手法与效果。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
从手法看,这段文字是母亲对火车的想象和听到火车声产生的梦幻状态,在手法上有比喻、排比、想象与联想,写了母亲的动作、神态和心理。
②
从效果看,这段描写表现了母亲的痴迷状态和对新事物火车的渴望。文字叙述张弛自如,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
【
规范作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
①
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②
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③
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