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列夫•托尔斯泰
D
B
3
.
请任选一个角度
,
品析下面的句子。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
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
,
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
上中学时
,
陈忠实读赵树理的
《
三里湾
》
和柳青的
《
创业史
》
,
得到滋养
,
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
,
1962
年高中毕业后
,
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
这个
20
岁的青年
,
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
,
想着文学
,
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
,
陈忠实的散文
《
夜过流沙沟
》
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
《
西安晚报
》
文艺副刊上发表
,
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
但直到
1979
年小说
《
信任
》
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
是年
9
月
25
日
,
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
陈忠实
40
岁
,
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
乡村
》
出版
,
赢得
“
小柳青
”
的名声
,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
,
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
《
蓝袍先生
》
中。小说写于
1985
年
,
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
,
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
,
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
,
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
,
他们把自己称作
“
乡棒
”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
,
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
,
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
,
他觉得不仅自己是
“
乡棒
”
,
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
“
乡棒
”
。面对世界
,
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
“
乡棒
”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
,
将自己彻底打开
,
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
,
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
,
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
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
,
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
,
作家倍感困惑
,
又备受启发。多年以后
,
作家回忆往事
,
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
,
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
,
1992
年开始在
《
当代
》
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
《
白鹿原
》
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
,
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
,
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
,
陈忠实走了
,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
摘编自陈忠实
《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
、李清霞
《
陈忠实年表
》
等
)
相关链接
①
陈忠实的
《
白鹿原
》
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
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
,
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
,
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相比
,
《
白鹿原
》
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
何西来
《
关于
〈
白鹿原
〉
及其评论
》
)
②
陈忠实常讲
,
创作到了一定阶段
,
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
,
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
,
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
李满星
《
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
)
4
.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
《
信任
》
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B.
陈忠实认为
“
面对世界
,
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
‘
乡棒
’”
,
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
,
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C.
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
,
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
,
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D
.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
“
小柳青
”
,
再到被人称为
“
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
,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C
5
.
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①
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
,
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②
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
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③
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
,
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
6
.
文中认为
“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
,
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①
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②
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③
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7
.
(2016·
重庆
A)
重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
,
需要人人参与
,
从我做起。请参照画线句
,
在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
(
要求:语意连贯
,
句式一致
)
校园里
,
你的文明
,
也许就
表现在上下楼梯时的靠右行走
,
表现在接受同学帮助时的真诚感谢
,
表现在阅览室取书时的轻拿轻放;
校园外
,
你的文明
,
也许就
表现在公交站台上的有序上下车
,
表现在参观博物馆时的静静观赏
,
表现在公共场所中的轻言细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