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三 掌握作文开篇的八种技巧
“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古人称文章好的开头为
“
凤头
”
,可见开头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它能提炼中心,完整结构,吸引读者。它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令阅卷者倦处生神。因此,作文时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
要在考场中有个精彩的开头,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上两个方面来设计,具体方法如下:
1.
开门见山,直击主旨
。指的是在文章的开端就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或描述表现的对象。这种开头方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直截了当,能让人一下子抓住事物本身。它适用各种文体,主要用于议论文。如果考生在高考作文中选择议论文,不妨
“
开门见山
”
,直接切入话题,亮明观点,单刀直入,让评卷人一目了然。如
2017
年浙江高考佳作
《
兼读三书,精读心书
》
的开头:
人要读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此三者涵盖了一个人所需的实用之学、处世之学与精神之学,因而需要
“
兼读
”
。而其中,我认为心灵之书是最高层面的,故要对其
“
精读
”
。
此文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明快有力,简洁而凝练地提出
“
兼读三书,精读心书
”
的观点,既切合题目,又提出论点,并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2.
起兴类比,引人入胜
。兴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即先讲其他的事物,然后引到要讲的事物;类比,就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样的开头往往由远到近,娓娓道来,令人感到亲切舒畅。如
2017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Ⅱ
佳作
《
眼界无穷世界宽
》
就是这样的开头:
“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
“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
,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承和践行的
“
眼界格局说
”
——
眼界无穷世界宽!
这篇文章的开头先讲桂花因为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再讲阳光因为敞开胸怀,所以拥有了全世界;然后由物到人,阐明人只有打开门窗,才会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才会拥有大的境界和格局。引入巧妙,生动别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
名句开篇,彰显底蕴
。名言名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凝练、深刻、精辟,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示性。在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言名句开篇,既可以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也容易引起评卷人的注意。同时,还为文章主题的提出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使文章中心思想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如
2017
年浙江高考佳作
《
人生突围
》
的开头:
“
任何命运,无论如何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
”
博尔赫斯如是说道。确实,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学习那些由具体知识构成的有字之书,继而阅读由世事阅历堆砌的无字之书,最终读懂那本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心灵之书。这一过程其实正如哲人苏格拉底所言:
“
认识你自己。
”
这篇文章的开头引用了博尔赫斯和苏格拉底的名句,恰当地引出
“
三本大书
”
,提出
“
在读书中认识自己
”
的观点,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这样的开头,在点题明确的同时,彰显底蕴,达到了一种文采飞扬的艺术效果。
4.
排比铺陈,先声夺人
。如果考生想以集中的内容、鲜明的节奏、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取胜,可以采用排比句开头。排比句在推进文意、营造氛围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修辞手法无法相比的。开篇运用排比句,可以蓄积强大的情感力量,营造出一种强大的气势或氛围,给人一种新奇感和震撼感,让人从中受到感染。如
2017
年湖南高考佳作
《
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
》
的开头:
看惯了哥特式建筑,你或许感兴趣壮阔的万里长城;听遍了普契尼的歌剧,你或许欣赏那红脸张飞;吃腻了海鲜大餐,你是否钟情广式小吃?
这里是中国。
……
长城长,与海相邻;长城陡,万阶上天际;长城久,千年风霜未坍塌。它不像吴哥窟,神秘绮丽;它不像巴黎圣母院,闪耀人性光辉;它不像加利福尼亚漫长的海岸线,蜿蜒动人。它让世代中国人奋勇抗敌,这才有抗战十四年的奇迹;它让中国人充满精气神,这才有今日我中华复兴的壮丽征程;它让中国人有永不服输的斗志,这才有那千年未曾断绝的灿烂中华文明!
就内容而言,由外国而导入中国;就形式而言,排比对称的句式铺排呈现,一连三句,形成强大的气势,而后点明主旨,让人有一种释怀和愉悦之感。这种开头,既能显示出作者知识的丰富,又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5.
精心描摹,情景交融
。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情景交融,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运用这种方法的开头,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描绘的景融入作者的感情,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如
2017
年广东高考佳作
《
丝路驼铃驶向和平
》
的开头:
漠北之雪带来朔方的问候,江南的风吹来南方的祝福,这是我站立的黄土,这是我自信的中国。此刻,这个高速发展、加速快进的中国,在驼铃的轻响中,在高铁的鸣笛中,载着无数国人的荣光和梦想,驶向和平的远方。依我所认识的中国,让我为她赋上
21
世纪的关键词
——
一带一路、高铁奔驰!
作者以景物的描写开篇,通过漠北之雪带来问候,江南的风吹来祝福,以及驼铃的轻响、高铁的鸣笛等富有中国特色的镜头,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自信情怀。作者把真挚的爱国情感融入了写景之中,让人感到真切而生动。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必须有机统一起来。
6.
巧设问句,发人深思。
这里的问句包括三种情况:设问句、反问句和疑问句。用问句开头在表现文章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上可以占得先机,因为人在潜意识中有读到问句就自然而然地去思考的习惯。所以,一个高质量的、直击命题核心的问句不仅可以显出作者的睿智,还可以引导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更主要的是在开头就巧设问句,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
2017
年浙江高考佳作
《
人生三读
》
的开头:
王家卫在
《
一代宗师
》
中有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与一位作家的
“
人生三书
”
论不谋而合。读
“
有字之书
”
,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读
“
无字之书
”
,即见芸芸众生的社会迹象;读
“
心灵之书
”
,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使自己既不读死书,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闭锁内心呢?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剔除纷扰,才是
“
读书
”
之途。
面对
“
三本大书
”
,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
“
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使自己既不读死书,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闭锁内心呢
”
?然后自问自答,而回答的就是本文的观点,鲜明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
题旨阐释,表明观点
。从文章题旨单刀切入,直奔主题,对标题或相关概念的意义加以解释和阐述,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以哲理性的语言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给人以雄辩的力量和思想的震撼。如
2017
年北京高考佳作
《
说纽带
》
的开头:
纽带一词,含义丰富,或可多语境解读。放之社会,便是那人人割舍不下的一怀乡愁;置于文化,便是那古往今来薪尽火传的人文宝库;观乎四海,便是那纵横全球串联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但今天我所说的纽带,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信仰的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强大向心力,是新时代下不可或缺的共同理想。
此篇作文的题目是
《
说纽带
》
,这样切入可谓不蔓不枝,切中肯綮,干净利索,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又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文章开篇对
“
纽带
”
的解释很具体很到位,既有社会的内涵,又有文化的内涵,更有精神的呈现,可谓直奔主题,抓住实质,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8.
比喻开篇,生动传神
。如果考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在开头采用新颖的比喻句。用比喻句开头,不仅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比喻句中的优美语言能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身心享受。如
2017
年广东高考佳作
《
给外国友人的一封信
》
的开头: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向你们介绍我的国家
——
中国。中国就像一本大书:既饱经沧桑,又历久弥新;既沉郁厚重,又轻盈飞扬。希望我能帮你们读懂这本大书。
文章的开头就把中国比作一本大书,并且介绍了这本书的特点,
“
既饱经沧桑,又历久弥新;既沉郁厚重,又轻盈飞扬
”
。这本书古老而鲜活、厚重而轻盈的特点跃然纸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文章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篇,彰显了文采,为下文的进一步具体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种方法开篇,都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语言简洁,切勿烦琐冗长,拖泥带水;二是快速入题,观点清晰,切勿含糊其词,故弄玄虚。
【
误区警示
】
一忌:陈词老套
有些文章开头总是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
此类的,这些套路已经成了令人生厌的陈词滥调了。
二忌:故弄玄虚
有些文章开头,故意耍花枪,兜圈子,有意让人琢磨不透,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的所在,是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做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
三忌:开头突然
有些文章的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不知所云。如写读后感,有的文章在不作任何交代的情况下就开始
“
感想
”
起来了。写材料作文一开头就说
“
读了这个材料我有深刻的体会
……”
材料内容只字不提就这样写,太突然了。
四忌:不必要的解释
文章开头,突如其来、不作交代不行,作不必要的解释也不行。如写
《
女排五连冠给我的启示
》
,要是一开头就用较长篇幅去说明女排的组成、女排五次获冠军的时间、地点,同谁争夺冠军等情况,就不必要了。当然,根据需要,适当对所写的问题作些解释也是必要的。
五忌:堆砌名言锦语
有的文章,开头想先声夺人,想不出好的办法,于是就把格言、警句等一股脑儿地搬出来,以为这样就算是个好的开头。其实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盲目性,效果往往很差。
六忌:盲目引用
引用应根据主题、中心的需要,盲目引用应避免。特别是材料作文,供给的材料如果很长,要是一开头就不加选择地大量引用,或全盘搬用,必然重点不明,主旨不清。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相关数据显示,与每天平均花在电视上的
100
分钟以及
45
分钟在网上相比,中国人只分
15
分钟给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平均每人一年读书
24
本左右,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
64
本,中国人扣除教科书和教辅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连
1
本都不到。
中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
582
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
0.47%
。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
0.4
次,而最受欢迎的借阅图书,是玄幻、言情、穿越、宫廷类网络休闲小说。诸如
《
纸牌屋
》
、
《
何以笙箫默
》
、
《
人民的名义
》
等电视剧的热播,也带来了原版书籍的走红。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开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提示
】
(
1
)针砭时弊:当今社会人们的浅阅读、碎片式阅读乃至很少阅读的现象值得警醒。中国国民阅读质量令人堪忧,大量电子阅读方式的出现,不仅挑战了传统出版业,并且使人们习惯于碎片化阅读;深阅读、慢读越来越少。
(
2
)观点明确: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反对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阅读。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提升公民综合素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
3
)理性思辨: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这就会对国民素质和文化修养有不断提升的诉求,这也是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通常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读者普遍对文化的需求会更强烈。因而,实现
“
全民阅读
”
还需要全面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数据说我国的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低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是历来就存在的,必须正视。对此,我们应试图建立一种好的阅读机制,加大对纸质书阅读的宣传力度。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的网络阅读是全世界发展得最为充分的,呈现出一个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活跃的发展态势。
【
参考开篇
】
“
读书万卷始通神
”
,宋代诗人苏轼如是说。
是的,真正的有益阅读,是一场心与灵魂的对话。然而,言情、玄幻、武侠、宫斗、动漫等类型的书籍霸占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眼球与思想,他们为书中主人翁的爱情跌宕坎坷而牵肠挂肚,为皇室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心醉神迷,为动漫连环画的虚拟世界而沉溺不悟,为盖天的神功而走火入魔
……
这样的阅读能提升灵魂的高度吗?(引用名言,开篇点题)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她没有把钱用在
“
现实问题
”
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
“
奢侈
”
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切身感受了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
“
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开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提示
】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分析立意时,重点抓住关键句,
“
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
,让山沟里的孩子走出大山,亲身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这是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见识从未见过的美好现实,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刺激学生发奋学习,努力向上,所以
“
高楼
”
就是学生心中的
“
灯塔
”
;见识了
“
高楼
”
,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
参考立意
】
可写
“
仰望星空
”“
知不足而后勇
”“
精神援助的力量
”“
激发成功的欲望
”
等。
【
参考开篇
】
冰心先生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世界就小了。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
“
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
她是想告诉我们
“
高度决定视野
”
。(引用名言,结合材料,提出论点)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一天,孔子外出,天正在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
“
子夏有,跟子夏借。
”
孔子一听就说:
“
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
请根据阅读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开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提示
】
这是一道故事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子夏,所以从这两个人物的角度来审题立意都算符合题意要求。如果从孔子的角度来思考,就要深入地思考孔子为什么不向子夏借雨伞。通过对材料中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原因的分析,可以想到,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考验对方,否则情谊就不会长久。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这样就可以推出以下几个立意:(
1
)不要为难别人。(
2
)换位思考,设身处
地为别人着想。(
3
)宽容与理解。(
4
)做人的风度。可以拟标题为
《
换位思考天地宽
》《
让宽容开出一朵花
》
等。如果从子夏的角度来思考,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他舍不得借东西给别人,即使借给别人,也肯定要心疼,这显然是小气的一种表现。由此,可以确立以下几个立意:(
1
)做人要大气、大方。(
2
)学会与人相处。(
3
)放大你的格局。(
4
)要修为自身。(
5
)如何为人处世等。写作时,应该紧扣材料,充分展开联想,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人生实际,具体分析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同时,要做到深入挖掘,辩证思考,写出有丰富内涵和深度的文章来。可以拟标题为
《
格局,人生的坐标
》《
大度
·
大气
·
大方
》
等。
【
参考开篇
】
宽容是什么?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对此做过很恰当的诠释。林肯素来对政敌宽容,这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议员说:
“
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
”
林肯微笑着回答:
“
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不就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
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会变成我们的朋友。(问句开篇,引人深思)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旧报纸,若是卖给收废品的,一斤大约三四毛钱。但上海吴江路就有一家老报纸馆专营
《
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
解放军报
》
和
《
文汇报
》
等老报纸,每张能卖到
200
多元。原来,商家打出的宣传是这样的:为自己或者是亲人买一份生日老报纸吧!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韵味。顾客主要是二三十岁的上海市民,他们或者购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报纸,看看自己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哪些事,或者买来赠送给长辈,以引起长辈对青春的记忆。三四毛钱一斤的旧报纸得以卖出每张二百多元的高价,价钱翻了千倍以上,可谓极高的附加值了。可商家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曾引来多少人的嘲笑啊!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开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提示
】
这是一则反映时代情怀的材料作文。材料以某商家高价卖旧报纸为背景,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独创精神的思维方式。商家这种做法一开始是受到人们嘲笑
的,可是,当这种被嘲笑的行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时,人们不得不佩服商家的眼光,佩服商家敢于尝试的精神品质。很多时候,一些看似不现实的行为,往往有其独特的魅力。分析这一材料,可以运用话题辐射的方式,从商家、顾客和嘲笑者的角度来立意。
【
参考开篇
】
一个人的眼光,能够决定其生命的价值。独具慧眼的人,往往能够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并能够付诸行动。而那些缺乏眼光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对外界的变化感知不足,则只能生活在后悔之中。旧报纸,在常人眼里确实是不值钱的,可是,当有见识的商家在旧报纸上附加了时代的情怀,便实现了别人看不到的价值。(开门见山,直击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