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八 记叙文情节
“
波澜
”
六法
记叙文所记事件以生动曲折、跌宕起伏为佳,讲究波澜起伏之美,情节的曲折之美更是记叙文出彩的关键,为此,写好记叙文要掌握情节
“
波澜
”
六法。
一、巧设悬念法
悬念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
“
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
”
,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
“
设悬
”
和
“
解悬
”
两方面。所谓
“
设悬
”
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
“
解悬
”
也叫
“
释悬
”
,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
例
1
】
请赏析下面的作品,看作者是如何设置悬念的。
威胁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
“
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
”
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
”
朋友们问他。
“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
……
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
一则简短的声明,竟吓得小偷心惊肉跳,赶紧原马奉还,也让朋友不明就里。寻找其中缘由竟然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惩罚方式,令人啼笑皆非。
二、情节突转法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唯一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
例
2
】
请赏析下面语段的结尾,看作者是如何掀起故事的波澜的。
成绩
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
“
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
”
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
“
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
“
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
三、铺陈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文章常对误会作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其结局,一般是情节陡转,误会解除,有时也可能是误会加剧。
【
例
3
】
请赏析下面的故事,看作者是如何设置故事的波澜的。
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
“
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
23.5
度呢?
”
学生甲惶恐地答:
“
不是我弄歪的。
”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
“
您也看见了,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
“
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
“
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
围绕着
“
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
23.5
度
”
这一问题,学生、老师和校长各有不同的说法,却没有一种答案是对的,小说通过极力铺陈误会
——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学校师生的不学无术。
四、抑扬交错法
“
抑
”
,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
“
扬
”
,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引人注目、突出要点的目的。以抑显扬,则扬得更高;以扬垫抑,则抑得更深。有抑有扬,作品就会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多种方式。在运用抑扬这一艺术手法时,一定要顾及所描述对象内在和外在特征,注意抑扬的比重,使抑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
例
4
】
请赏析下面文章情节,看作者是如何设置抑扬变化的。
妈妈有次出差买了一件靓丽得有点让我瞠目的衣裳,不过这件衣服让她年轻至少十岁。妈妈好像也发现了这惊人的效果,于是在客厅左摇右摆,在我面前晃来晃去。
“
妈,您不累,我的眼可累啊。求求您,坐下歇息,怎样?
”
“儿子
,那你说说妈这件衣裳好不好看,真心话。
”“
真心话是么?我送您一个字:靓。两个字:真靓。三个字:太靓了。
”
我对着她那充满期待的目光如是说。
妈妈两眼放光,捧着我的脸说:
“
眼光不错,很有审美观念。
”
这时候爸爸回来了,妈妈满脸兴奋地迎上去:
“
德子(爸爸的乳名),本夫人的衣裳如何?
”
爸爸懒懒地眨了眨眼:
“
简直不是人
。
”
妈妈听到这话,那个脸呀红得无法形容。
“
好比仙女下凡尘。
”
爸爸悠悠地补了一句。妈妈破怒为笑。
五、设计巧合法
巧合法是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巧合处处皆是,因为巧合,生活才变得更精彩,精彩的叙事作品便是精彩生活的写真。常言说,
“
无巧不成书
”
,作文要善用
“
巧合
”
,
“
巧
”
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巧
”
可以揭示主题,
“
巧
”
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用时需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巧合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最常用的手法就是
“
身份兼职
”
。
【
例
5
】
请赏析下面文章,看作者是如何设置情节的巧合的。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
“
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
——
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
——
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此文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巧合法
——
乞丐和绅士都是秃头。这样,在凛冽的寒风中绅士将自己戴着的帽子送给乞丐,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且显出难能可贵
——
绅士的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助人。前文反复描写乞丐秃着头在寒风中乞讨,文末描写绅士秃着头冒着寒风远去,耐人寻味。作者反复描述天气严寒,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突出了秃头绅士行为的可贵,凸现出秃头绅士形象的高大,使小说更加感人。
六、巧埋伏笔法
伏笔,是文章中前文为后文设置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在性质上,可以是结构方面的,也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在形式上,可以是一幕景致,一个物什;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伏笔能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不至于感到突兀。使用伏笔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有伏必有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下文就要提到开枪,只伏不应是败笔。二是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三是伏笔与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与照应前后贴得过近,会使文章显得呆板、枯燥。
【
例
6
】
请赏析下面文章伏笔的巧妙设计。
我刚放下电话,电话又响了起来。
“
妈妈,你还记得你还有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
我立马拿起电话,一阵机关枪,我的火力太猛,对方好久才有见缝插针的机会。
“
你不要紧张,今晚妈要加很长的班,估计回不去了,你就一人睡吧,
”
妈妈说,
“
如果有人按门铃,请不要开门。上一次我的一个同事的亲戚家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你要多当心啊!
”
这时候,门铃忽然响起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刺耳、恐怖。我连忙放下电话,透过猫眼往外瞧,黑黑的,什么也瞧不见。我急忙跑回来拿起电话,
“
妈妈,有人按门铃,怎么办?
”
“
怎么办,我在加班,我哪回得去,你自己处理吧!
”
“
妈,求你了,给个主意。
”
“
嗯,那你开开看看,到底是谁,你是男子汉,怕什么。
”
“
真开呀,我的妈呀。
”
“
咋的,怕啥,我儿子平时不是这样的啊!
”
“
出了事情,你不要后悔。
”“
我豁出去了,不一定就是坏人。如果是爸妈的熟人呢。
”
我想到这里,跑过去就要伸手开门。
“
不行,万一真的是坏人,喊也来不及了。对,先把门灯打开,再拿把菜刀壮壮胆。
”
想到这,我于是左手握刀,右手轻轻地把门打开。我怔住了,门灯下,门口站的竟然是妈妈。
1.
试着在下文的结尾处补写情节,让其情节产生波澜。
让 座
我站在无轨电车里,身旁有个老大娘,两只手扶着椅背也是站着。旁边的座位上却大模大样地坐着一个小伙子。他使劲盯着窗外,仿佛生平头一回见到这辆无轨电车沿途经过的街道似的。
我开口对老大娘说话了,其实是说给那个麻木不仁的小伙子听的。
“
唉,现在的年轻人可真缺乏教养!
”
“
说得是啊,说得是啊,
”
老大娘点了点头,
“
就是没有教养嘛!
”
“
学校里是怎样教他们的!
”
“
说得就是嘛,学校里是怎么教他们的!
”
老大娘同意我的说法。
“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
”
我瞪着那小伙子说,可他却无动于衷。
“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
”
老大娘叹着气说。
“
真不像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
”
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老大娘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小伙子。
“
喂,你这小青年,
”
我终于忍不住碰他的肩膀,
“
说的就是你哪,还不给老人让座!
”
续写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示例
】
“
你拽这孩子干什么!
”
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
“
你回家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
2.
请在结尾处补写恰当的文字,以使这篇作文产生波澜。
好奇心
一辆大卡车停在了人群边,当然,司机居高临下能看到躺在地上老太太的情况。车门未开,几秒钟后,人们对这辆卡车失去了兴趣,头又转向老太太,有人指指点点地评说什么,最里边的人与老太太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
让开
……
让开
……
!
”
司机下车向里边走去,边走边用手机
“
嚓嚓
”
拍照。人们一看,吓了一跳:这司机瘦得像个骷髅,支撑起的衣服被油等弄得脏得要命,两行鼻涕垂着,每喊一声
“
闪开
”
都要吸溜一下鼻涕。他从人们闪开的过道快步向前,抱起老大娘就上车。
“
他和老太太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抱老太太上车?要带她到哪儿去?要对老太太怎么样?
”
每个人都被这种好奇心折磨着。
车开了!
“
赶快报警呀,这个瘦猴肯定是个坏蛋!
”
不知谁先把人们的共识说出来了。于是就不止一人打了
“
110
”
。有人跳上私家车,跟踪那个瘦猴坏蛋,并引导警车赶过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奇心驱使我上了电瓶车也跟着往前开。而那没车的人呢,头伸得很长,那是被好奇心牵拉的。
续写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示例
】
我边走边打听,等我终于打听到那瘦猴的去向,赶到医院的时候,警察正在医院的大厅向记者模样的一群人介绍那个瘦猴。好奇心让我挤进人群。只听警察说:
“
他手机里的照片足以证明他说的一切是事实,这是位见义智为者,是位热心肠的好公民,值得我们学习呀。目前老大娘已醒过来了,她说,她老毛病犯了,自己摔倒在路边的。
”
3.
下面是三类文
《
那一刻我好幸福
》
的节选,其主要毛病在于作者在写考试前一天晚上的那件小事时只是轻描淡写,不具体,无法达到
“
写出真情实感
”
的要求。请你综合使用多种手法,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对选文进行升格修改;真实而又准确地写出主人公独特的内心感受,传神地反映出
“
我
”
由
“
怒
”
、
“
恨
”
到
“
爱
”
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运用抑扬法改写原有的情节,化凡为奇,使平常的内容变得一波三折,跌宕多姿。
原文(节选):
考试前的那一天晚上,我希望妈妈能帮我加油,可那天晚上
8
点多,一直不见在医院上班的妈妈的身影,夜里我生气地准备睡觉的时候,妈妈出现在我的身边,正当我高兴的时候才发现妈妈是回来取东西的,我正要和妈妈说些什么,可她听都没听清楚便走了出去。我没有了睡意,开始埋怨妈妈,没有想到在这关键的时刻妈妈却一点也不在乎我。正当我左思右想的时候,又响起了敲门声,推门一看,妈妈回来了,手里还提着为我买的不少的食品。当时,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生活在这个家里,我时时感受着幸福。
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示例
】
明天就要进行考试了,我坐在写字台前,一刻也静不下来。爸爸出差了,妈妈在医院上晚班。我一个人呆在家里,真是孤独得有点可怕。想起刚才妈妈走时,我苦苦地请她留下来陪陪我,可她还是狠心地
“
丢
”
下我,一个人走了。
唉,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会有如此的
“
不幸
”
呢?我只得无奈地苦笑,又深深地埋下头,面对桌面上那堆厚厚的书本。
“
叮咚、叮咚、叮咚
”
,急促的敲门声响了三下。一听到熟悉的声音,我浑身一振,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我知道,一定是妈妈回来了。兴奋地打开门,果真是妈妈!我亲爱的妈妈神奇般地站到我面前。我伸出双手,想把妈妈迎进屋。妈妈站着没动,说:
“
孩子,把妈妈的包拿过来,我忘记带钥匙了。
”
听完妈妈的话,我的心凉了半截,兴奋的心情顿时跌落下来。我机械地走进里屋,把包拿了出来。望着妈妈渐渐远去的身影,我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只得又静静地关上那扇沉重的大门。
刚坐下一会儿,门铃又响起来。会是谁呢?我轻轻地走到门口,满怀疑惑地打开门。
“
呀,怎么又是妈妈啊!又出什么事了?
”
妈妈也许并没有看到我绷紧的脸,说:
“
孩子,天下雨了,给我拿把伞过来。
”“
知道了。
”
我有气无力地说完三个字,毫无表情地把伞递到了妈妈手上。妈妈一边撑伞,一边还在唠叨着,不过,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妈妈一转身,我便
“
砰
”
地关上了大门。我对妈妈算是彻底地绝望了。
我还没有坐稳,门铃又响了。我不由暗暗地咒骂起来,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我想静一静的时候有人来打扰自己。我猛地打开门,怎么又是妈妈?
“
妈妈,你又忘了带什么?干脆进来拿齐吧。
”
我不耐烦地说。妈妈就这样,不管你怎么生气,她总能平静得像一泓湖水。她用手摸了摸我的脸说:
“
看来,我这粗心的毛病是改不了了。你看,一个晚上就回来三次。
”
说完,她又利索地把我领进厨房,说:
“
明天就要中考了,一定要注意好身
体,我为你准备了一些宵夜,你别忘了吃一点!
”
说完又习惯地吻了吻我。我惊讶地望着妈妈,好像望着一个来自远方的陌生人,默然间,我发现,母亲瘦多了,皱纹也多了。
我还沉浸在飞扬的思绪里,妈妈却早已消失在茫茫的雨幕中。缓缓地回到写字台旁,我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流下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