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资料宝袋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预习检查
1
、指名朗读
《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
。
2
、指名认读生字和词语。
字词乐园
跋 涉 输 超 昼 胶 肿 疮 拄 誉
字词乐园
左右结构的字:
半包围结构的字:
跋 涉 输 胶 肿 拄
超 疮
上下结构的字:
昼 誉
字词乐园
载
z
à
i
z
ă
i
( 记载)
(载重)
字词乐园
消耗
——
反义词
近义词
耗费
英勇
奋勇
——
节省
——
支持
支援
——
忍受
——
及时
——
迟缓
浪费
反抗
需求
——
需要
软弱
奋勇
——
词语解释:
字词乐园
规模:
物资:
物质资料。
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
消耗:
消散损耗。今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
翻山越岭:
翻过重重山岭
,
形容野外生活或旅途的艰辛。亦比喻克服了种种困难。
词语解释:
字词乐园
跋涉:
蓑衣:
用棕榈皮编成的雨衣。
形容旅途艰苦。
泥泞:
烂泥淤积
,
不好走。
超载:
车船等装载超过规定限度
。
枪林弹雨:
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
形容战斗激烈。
课文详解
同学们,在我们我们抗战胜利的大军中有这样一支支前大军,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他们的事迹。
一、导入新课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他们冒风雪,战严寒,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将粮食、弹药及时运送到前线。”你读懂了什么?
我们知道了支前大军的任务是“送粮食”和“送弹药”,他们工作的意义非同一般。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冒”“战”“翻”“跋涉”“运送”这些词语说明什么?
说明了支前大军克服重重困难,舍生忘死支援前线的英勇行为和顽强精神。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他们在支前过程中提到的困难有哪些?
“冒风雪”、“路难走”、“粮袋破”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他们运粮的效率之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山东泗水县运输团,
…
运粮9万斤
…
3天就运粮11万斤。”,通过这些数字,你看到了什么呢?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谢谢大哥,大叔,老爷爷们,要是没有你们的辛苦,我们哪有一顿饱饭吃啊!......
看着支前大军赤着脚,穿着破衣,忍饥挨饿地将粮食运送到前线,战士们会说些什么?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你从文中一连串的数字中读懂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一连串的数字记录了支前大军为军队所做的一切,为了支前,他们义无反顾、舍生忘死。
列举的数字清楚直观、真实可信,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因为淮海战役中所需要的粮食、弹药都是解放区的人民手拿肩扛用小车推到前线的,是老百姓舍生忘死送来的。暗示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仿照这个句子再写两句话。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血汗换来的。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生命换来的。
图解结构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总述:保证前线的需求
运送物资弹药
抢救转送伤员
总结:战役胜利的保证
舍生忘死
英勇顽强
分述
概括主题
本文讲述了淮海战役中支前大军克服重重困难支援前线的事,肯定了支前大军的历史作用,赞扬了支前大军不怕困难、舍生忘死的顽强的革命精神。
写法点拨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多次列举数字。如第一自然段中的“200多万”突出人物之多,表现出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持。第三自然段中的“6天”“9万斤”“3天”“11万斤”,说明运粮任务之重,也表现出人民群众的效率之高。
拓展提升
淮海战役中,解放区人民组成一支庞大的支前大军,他们是淮海战役胜利的保证。静下心来说一说你对他们的感谢!
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只有军民一条心,军民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
心灵感悟
随堂练习
跋( ) 涉( ) 输( ) 超( ) 昼( ) 胶( ) 肿( ) 疮( ) 拄( ) 誉( )
超过
浮肿
名誉
跋涉
昼夜
胶水
跋涉
拄拐
黄水疮
运输
随堂练习
填空。
解放区人民的支援是淮海战役胜利的( )。对此,参与指挥这次战役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曾满怀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 ),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 )出来的!”
推
胜利
陈毅
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