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北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目
录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第二部分
译文注释
第三部分
创作背景
第四部分
作品赏析
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政治上属旧党。
作者简介
贰
译文注释
1.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
户
,
欣然
起
行
。
元丰六年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户
: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
: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
:散步。
2.
念
无与为乐
者
,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
。
念
:考虑,想到。
者
:……的人。
遂
:于是,就。
至
:到。
寻
:寻找。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
3.
怀民亦未
寝
,
相与
步于
中庭
。
寝
:睡,卧。
相与
:共同,一同。
中庭
:庭院里。
4.
庭下如积水
空明
, 水中
藻荇
交横,
盖
竹柏影
也
。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
: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盖
: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
:是。
5-6.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
耳
。
但
:只是
闲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耳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叁
创作背景
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肆
作品赏析
赏析一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赏析二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赏析三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1
2
3
第一层叙事。
第二层写景。
第三层转入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