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体散文
诸子论“和”
9
同学们,提到“和”字,你自己有什么理解呢?和谐、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平
......
今天,我们来走进诸子论“和”这篇文章,来看看这些先贤,对于和的理解。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老子
》
,又称
《
道德经
》
,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记录了老子的学说。
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
荀子
》
是荀况的著作,是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
戴圣,西汉时人,平生以学儒家经典为主,尤重
《
礼
》
学研究。
《
礼记
》
,又名
《
小戴礼记
》
,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书籍。
管仲
,字夷吾,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
《
管子
》
旧题管仲撰,记录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
孔子
,名丘
,
字仲尼
,
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和教育家
,
儒家学派孔子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圣人”。
《
论语
》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孟子
,名轲
,
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思想家,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亚圣”。
《
孟子
》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
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庄子
,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
庄子
》
,又称
《
南华经
》
,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本文是从先秦诸子中节选的关于“和”的论述。诸子,指各派学者或其著作。文中诸子从不同角度对“和”做出了阐释,指出“和”在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读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
论语
》
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
《
二程遗书
》
,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一
读一读字音
列星随
旋
四时代
御
xuán
yù
二
写一写字形
日月
dì
( )照
风雨
bó
( )施
递
博
(一)
古今异义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义
:这里指宇宙的本原。
今义
:道理,道德。
2.
畜之以道则民和
古义
:养育。
今义
:家畜。
三
文言知识积累
(
二
)
名句积累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3.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导思
1.
本文中诸子是从哪些角度论述“和”的思想的?
题目作用
和谐
关键词
:
和为贵
导思
2:
如何理解有子所 说的“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
文章内容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诸子论“和”
》课文朗读
。
原文:
道生
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
气以为和。
注释
:
道:
这里指宇宙的本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说宇宙的本原演化为万物,由少变多。二是指阴气、阳气。三是指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冲
:
冲突、交融。
道
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
二气
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都包含阴阳二气,背面是阴,正面是阳,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形成均调和谐的状态。
译文:
原文:
列星
随旋,日月递照,
代御,
阴阳
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
注释
:
列星:
群星,布列于天空的恒星。
代御
:
交替处于支配地位。
大化:
这里指气候的寒暖发生很大的变化。
四时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气候寒暖变化巨大,风和雨普遍施加于万物,万物各自得到这些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滋养而成熟。
译文:
原文:
乐
者,天地之
和
也;礼者,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注释
:
乐:
音乐。
和:
和谐。
天地音乐,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礼仪,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都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
译文:
原文:
畜
之以道则民
和
,养之按照客观规律以德则民合。
畜:
养育。
和:
和睦协作。
注释
:
养育人民,人民就和睦;按照道德准则养)育人民,人民就和谐。
译文: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
和而不同:
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
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往往盲目苟同,而不能够和睦相处。”
译文:
原文:
有
子
曰:“礼之用,和为贵。先
王
之斯为美。”
有子:
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先王
:
古代帝王。
注释
:
有
子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古代帝王的治国
方道,
最值得称赞的就在这里。”
译文: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
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形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译文:
原文: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和者,谓 之天乐。
跟人和谐一致,叫作人世的欢乐;跟自然和谐一致,叫作天然生成的快乐。
译文:
【
答案
】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句中的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
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
1.
第①段中的“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分别指什么?
第②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
答案
】
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第②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反映了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它无所偏袒。顺应这个规律就吉祥,违背它就有灾凶。
2.
第五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
答案
】
有什么作用?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主要指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做法。“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他的高度智慧。
3.
对“和”,孟子是从哪个角度阐述的?
【
答案
】
是如何论述的?孟子在这里用对比的手法,主要从军事方面来议论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观点鲜明: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思想分不开的。
4.
庄子是如何强调“和”的?
【
答案
】
这段话中庄子在阐释“人乐”“天乐”的同时,强调“和”的重要作用,即无论是“人乐”还是“天乐”都应该以“和”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乐”。
5.
【
答案
】
示例一: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没有秩序,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因此,秩序与和谐的确十分重要。示例二:礼和乐是儒家治国安邦的支柱,但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们以礼和乐来维护统治是软弱无力的,远远达不到秩序与和谐的目标,因此在当时他们这一思想往往不被重视与采纳。
示例三:施行礼乐要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适度很难有客观标准,现实情况也会千变万化,这就给施行者提出了高难度的课题。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不大受欢迎,恐怕并不是偶然的。
【
难点探究
】
怎样理解
《
礼记
》
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段话?
阴阳相生
——《
老子
》
天行有常
——《
荀子
》
礼乐和谐
——《
礼记
》
同道同德
——《
管子
》
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
人和重要
——《
孟子
》
天人和乐
——《
庄子
》
——《
论语
》
和谐发展
诸子论“和”
本文中诸子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和”在宇宙生成、社会秩序、人生态度、治理国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讲求“和”,才能更好地生存,更好地生活,进而达到“乐”的至高境界。
语言精警,含意蕴藉。
这篇短文用简练、精警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和”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的重要作用,读来含意蕴藉,回味悠长。如第一段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者用看似简单的一、二、三这些数字,简洁清晰地阐释了宇宙的本原演化为万物,由少变多的观点。再如“和而不同”“和为贵”等,都是用简练、精警的语言阐释了深刻的道理,让人读来获得深刻的启
迪。
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