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学练优八年级语文上(
RJ
)
教学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文体上 新闻的特点和知识
题材上 战争的主题和思想
语言上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检查预习
一
讲授新课
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
1976
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时代
》
杂志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
100
人之一。
检查字词:
鄂
( )
豫
( )
绥
靖( )
阻遏
( )( )
泄
气( )
溃
退( )
歼
灭( ) 管
辖
( )
锐
不可当( ) 上
当
( )
要
塞
( ) 瓶
塞
( )
阻
塞
( ) 堵
塞
( )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è
yù
suí
zǔ
è
xiè
kuì
jiān
xiá
dāng
dàng
sài
sāi
sè
sāi
讲授新课
文化助手
新闻
: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
,
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
,
就是指消息。
消息
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内容上有
六要素
: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 因、经过、结果。
讲授新课
文化助手
结构上有五部分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消息的基本要求
: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性(简明扼要)。
注意
: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
,
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
,
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
,
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讲授新课
正确理解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注意:
包含引标、主标、副标;一篇消息可以三标齐全,可以没有主标或副标,但不能没有主标;
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1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讲授新课
2
.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相信你一定能概括出这则新
闻的六要素。
讲授新课
时间
: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讲授新课
3.
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别概括其内容:
一层:
(
20
日夜起
——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二层:(
21
日下午五时起
——
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
——
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讲授新课
4.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讲授新课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
35
万)
(
30
万)
(
35
万)
讲授新课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
-
芜湖
九江
-
安庆
南京
-
江阴
20
日夜
到
21
日夜
21
日
17
时
22
日
22
时
21
日
17
时
到
22
日
22
时
30
万
35
万
35
万
30
万
三分之二
大部分
繁昌等地
贵池等地
扬中等地
讲授新课
5.
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6.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
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讲授新课
“
此种情况
……
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7.
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讲授新课
“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此句中的“不料”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 ),同时又是对敌人的强烈的( )。
神勇
嘲讽
“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能把“南京”改为“蒋介石政府”吗?
不能;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回首页
讲授新课
上述议论,作者主要抓住哪一方面来论述的?论述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主要抓住第二方面来论述。
作用意义:
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评论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新闻中作者将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了其中。
回首页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当堂检测
课堂练习
(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
不含
)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
__________
,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2
.
"(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
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
?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