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ppt优秀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ppt优秀教学课件》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大气环流的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 反映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 三圈环流 前提: 成因: 地球表面均匀 组成: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① 高低纬间冷热不均 ② 地转偏向力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西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A B B C C D D 想一想 赤道低气压 带与副极地 低气压带的 形成有何不 同? 极地高气压 带与副热带 高气压带有 何差异? 形成 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 北半球规律: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就全球而言:大致是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小结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 季节移动 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 1.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A 台风 B 大气环流 C 热力环流 D 季风 (B) 2. 关于高纬环流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极地附近有上升气流 B 60° 纬度附近有 下沉气流 C 近地面形成极地东风带 D 高空中形成极地东风带 (C) 3. 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七个气压带有四个低压带、三个高压带 B 六个风带中有两个偏西风带 , 四个偏东风带 C 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对称分布 D 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很稳定 (B)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分别 指南北两极 B 南北纬 30° 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 C 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D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 60° 附近相遇 ABC 1. 请在下图中的直线上画出箭头将环流完成; 2. 写出 a,b,c 所代表的风带; 3. E , F , D 所代表的气压带。 A B C C D D B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西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A B C C D D 作业: 绘出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并标出各风带的风向及风 带、气压带的名称。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A B B C C D D 60° 0° 30° 3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二 .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冰岛低压 冬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夏季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块状分布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 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 又称印度低压 )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高、低压中心造成的 影响: 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2. 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 改变的现象 ① 概念 ②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主要原因) 3.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风向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成因 冬季:西北风 夏季:东南风 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冬寒冷干燥 夏炎热多雨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温和少雨 夏炎热多雨 小结 1.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 季风 环流 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北半球气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分布及特点 ① 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② 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 重要因素 1. 作用: 三 .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请阅读教材 42 页,思考三种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特点、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分布举例 热带雨林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小结 气压 气压带和风带 形成 地球自转,地表均一 三圈环流 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 赤道与极地间的 热力环流 高、低压中心 地表气压带 和风带的分布 对气候的影响 原因:地表不均一,海陆热力差异 结果:高压和低压中心 切断 2. 不同气候类型的 降水 状况 气流以辐合上升 为主 全年高温多雨。 受副高或 信风带控制, 常年干旱少雨 。 受赤道低压和 信风交替控制 干湿季明显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 特点 ● 大陆西岸有两种情况 ( 亚欧大陆为例 ) 夏季干燥少雨 ; 冬季温和多雨 冬暧夏凉,一年四季降水均匀 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受西风和副高的交替控制 成因 特点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大陆的东岸 ( 亚欧大陆为例 ), 冬季受大陆的冷干 气流的影响 , 降水不多 ; 夏季受海洋的暖湿气流 的影响 , 降水较多 . ● 大陆的内部 ( 亚欧大陆为例 ), 终年 受大陆气团控制 , 降水比较少 . ● 两极地区 以 下沉 气流为主 , 全年降水稀少 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① ② ⑥ ⑦ ⑧ 北半球陆地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① ② ⑥ ⑦ ⑧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D D C C B B A B 西北风 东南风 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及成因 热带 大致在南北纬 30 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 10° 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且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 1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明显。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形成多雨的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少雨的干季。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 1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明显,受夏季风影响,有丰沛降水。受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全年高温。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 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气温高日照强烈。 。 亚热带 大致在南北纬 30°-40° 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温暖少雨 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 30°-40° 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北半球,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旱,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温带 大致在南北纬 40°-60° 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半岛。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湿润,冬不冷夏不热。 亚寒带 南北极圈附近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 寒带 极地附近 极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和北冰洋沿岸 全年皆冬 课堂练习 1. 关于季风环流的成因正确的是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风带的季节移动 C 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D 盛行风随季节移动 2. 有关东亚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冬季盛行偏北风 B 夏季高温多雨 C 夏季寒冷干燥 D 冬季盛行偏南风 ( A 、 B 、 C ) ( A 、 B ) 3. 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思考) 结束 1.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了解海陆分布 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理解亚洲两类季风的成因、性质。 ( 2 )能力目标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后活动,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2. 教学重点 ( 1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 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3 )季风环流的成因。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 1 )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 2 )三性(感性 —— 理性 —— 悟性)结合的比较教学法; (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 教学难点 ( 1 )三圈环流示意的绘制与理解; ( 2 )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 3 )西南季风的成因。 赤道与南北纬 30 度之间的大气环流系统 北纬 30 度至 60 度之间的大气环流系统 北纬 60 度至北极之间的大气环流系统 三圈环流示意图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