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大气环流的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
反映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
三圈环流
前提:
成因:
地球表面均匀
组成: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①
高低纬间冷热不均
②
地转偏向力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西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A
B
B
C
C
D
D
想一想
赤道低气压
带与副极地
低气压带的
形成有何不
同?
极地高气压
带与副热带
高气压带有
何差异?
形成
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
北半球规律: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就全球而言:大致是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小结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
季节移动
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
1.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A
台风
B
大气环流
C
热力环流
D
季风
(B)
2.
关于高纬环流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极地附近有上升气流
B 60°
纬度附近有
下沉气流
C
近地面形成极地东风带
D
高空中形成极地东风带
(C)
3.
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七个气压带有四个低压带、三个高压带
B
六个风带中有两个偏西风带
,
四个偏东风带
C
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对称分布
D
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很稳定
(B)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分别
指南北两极
B
南北纬
30°
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
C
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D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
60°
附近相遇
ABC
1.
请在下图中的直线上画出箭头将环流完成;
2.
写出
a,b,c
所代表的风带;
3. E
,
F
,
D
所代表的气压带。
A
B
C
C
D
D
B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西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A
B
C
C
D
D
作业:
绘出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并标出各风带的风向及风
带、气压带的名称。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A
B
B
C
C
D
D
60°
0°
30°
3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二
.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冰岛低压
冬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夏季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块状分布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
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
又称印度低压
)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高、低压中心造成的
影响:
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2.
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
改变的现象
①
概念
②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主要原因)
3.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风向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成因
冬季:西北风
夏季:东南风
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冬寒冷干燥
夏炎热多雨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温和少雨
夏炎热多雨
小结
1.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
季风
环流
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北半球气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分布及特点
①
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②
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
重要因素
1.
作用:
三
.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请阅读教材
42
页,思考三种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特点、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分布举例
热带雨林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小结
气压
气压带和风带
形成
地球自转,地表均一
三圈环流
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
赤道与极地间的
热力环流
高、低压中心
地表气压带
和风带的分布
对气候的影响
原因:地表不均一,海陆热力差异
结果:高压和低压中心
切断
2.
不同气候类型的
降水
状况
气流以辐合上升
为主
全年高温多雨。
受副高或
信风带控制,
常年干旱少雨
。
受赤道低压和
信风交替控制
干湿季明显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
特点
●
大陆西岸有两种情况
(
亚欧大陆为例
)
夏季干燥少雨
;
冬季温和多雨
冬暧夏凉,一年四季降水均匀
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受西风和副高的交替控制
成因
特点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大陆的东岸
(
亚欧大陆为例
),
冬季受大陆的冷干
气流的影响
,
降水不多
;
夏季受海洋的暖湿气流
的影响
,
降水较多
.
●
大陆的内部
(
亚欧大陆为例
),
终年
受大陆气团控制
,
降水比较少
.
●
两极地区
以
下沉
气流为主
,
全年降水稀少
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①
②
⑥
⑦
⑧
北半球陆地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①
②
⑥
⑦
⑧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D
D
C
C
B
B
A
B
西北风
东南风
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及成因
热带
大致在南北纬
30
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
10°
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且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
1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明显。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形成多雨的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少雨的干季。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
1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明显,受夏季风影响,有丰沛降水。受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全年高温。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
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气温高日照强烈。
。
亚热带
大致在南北纬
30°-40°
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温暖少雨
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
30°-40°
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北半球,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旱,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温带
大致在南北纬
40°-60°
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半岛。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湿润,冬不冷夏不热。
亚寒带
南北极圈附近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
寒带
极地附近
极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和北冰洋沿岸
全年皆冬
课堂练习
1.
关于季风环流的成因正确的是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风带的季节移动
C
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D
盛行风随季节移动
2.
有关东亚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冬季盛行偏北风
B
夏季高温多雨
C
夏季寒冷干燥
D
冬季盛行偏南风
(
A
、
B
、
C
)
(
A
、
B
)
3.
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思考)
结束
1.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了解海陆分布
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理解亚洲两类季风的成因、性质。
(
2
)能力目标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后活动,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2.
教学重点
(
1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
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3
)季风环流的成因。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
1
)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
2
)三性(感性
——
理性
——
悟性)结合的比较教学法;
(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
教学难点
(
1
)三圈环流示意的绘制与理解;
(
2
)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
3
)西南季风的成因。
赤道与南北纬
30
度之间的大气环流系统
北纬
30
度至
60
度之间的大气环流系统
北纬
60
度至北极之间的大气环流系统
三圈环流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