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列夫
·
托尔斯泰
列夫
·
托尔斯泰(
1828
~
1910
),俄国作家。早年父母双亡,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早期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
《
童年
》
《
少年
》《
青年
》
等。
60
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
《
战争与和平
》
。
70
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
《
安娜
·
卡列尼娜
》
。
1899
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
复活
》
,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1910
年
11
月病逝,终年
82
岁。
《
战争与和平
》 《
安娜
·
卡列尼娜
》《
复活
》
斯蒂芬
·
茨威格(
1881
~
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代表作有小说
《
最初的经历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等;传记
《
三位大师
》《
罗曼
·
罗兰
》
等。
1928
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托尔斯泰诞辰
100
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
《
三作家
》
。本文就选自这部作品。
列夫
·
托尔斯泰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我
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
;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
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
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
保护列夫
·
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
敬意
。
而
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1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
2
.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
·
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3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读一读
胡
髭
( ) 长
髯
(
)
鬈
发( )
滞
留( )
颔
首( )
锃
亮( )
广
袤
( ) 禁
锢
( ) 尴
尬
( )
zī
rán
quán
zhì
hàn
zènɡ
mào
ɡù
ɡà
轩 昂:
藏污纳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入木三分:
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二、记一记
1
.全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两部分:
第一部分(
1
~
5
)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
6
~
9
)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2
.文章为什么重点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了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是时代的代言人。
1.
第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相貌特征?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作者从须发、面部轮廓、面容表情、穿戴和身材等方面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托尔斯泰的相貌特征。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
1
)
须发特点 :
面部多毛 须发浓密
(
2
)
面部轮廓:
失调崎岖 平庸粗鄙
(
3
)
面容表情:
消沉忧郁 丑陋可憎
(
4
)
长相平平:
普通平常 大众一员
(
5
)
令拜访者失望:
期望眼见 巨大反差
具体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语句:
描
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语
句:
(
1
)
目光犀利
黑豹似的;锃亮的钢刀;像枪弹;像金刚刀
(
2
)
感情丰富
热泪涟涟
---
闪闪发光
---
黯然失色
---
冷酷锐利
---
意趣盎然
……
(
3
)
富有威
力
敏锐深刻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
(
4
)
赞美眼光
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支配世界 缺少幸福
3.
写作手法的运用
(
1
)大量的比
喻修
辞手法的运用给读
者生动的
视
觉感受,
从而抓住
其外貌的主
要特征。
例: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坚。一绺绺灰白的 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
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
比
喻中有联想,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
(
2
)夸张修辞
目光:
……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眉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
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皮肤: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那样粗糙。
鼻子: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
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
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
3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
为了肯定表现对象,而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去贬抑它,然后再着力褒扬。
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反衬他他坚韧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和高贵的灵魂。
相同点: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不同点:
前部分多用抑笔,后部分高度赞美,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从犀利的目光、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巨大的威力以及赞美其目光揭示其不幸的角度重点描写了托尔斯泰犀利深邃的眼睛。
第二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眼睛?与第一部分写法是否相同?试分析。
语 句 赏 析
(
1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托翁胡子,细致,形
象,表现他阅历的丰富及性格的坚韧。
(
2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运用了比喻、夸张手法,描写托翁目光,形象生动,
力透纸背,表现他敏锐,犀利,果敢,坚毅的性格特点。
语 句 赏 析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
这
句话使用了
比喻夸张
的手法,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己的
审视
也是
冷酷
而
锐利
的,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
解剖
者,并对自己
灵魂中的丑恶
感到深深的
痛苦
和
忏悔
。
语 句 赏 析
这
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
这
句话使用了
比喻夸张
的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特征突出;写出了托尔斯泰全方位的
观察力
和锐利
深刻的洞察力
,揭示了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
描绘
,成为
时代的代言人
。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讨论说明。
“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
”
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眼
睛
犀利的目光
外
貌
列
夫
·
托
尔
斯
泰
丰富的感情
轮廓结构
面部表情
普通大众
须发浓密
巨大反差
巨大的威力
反衬
欲扬先抑
深邃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