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送东阳马生序
情
景
导
入
顺境
和逆境,到底哪一种环境更容易出人才,这个问题,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学习条件不好,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就呢?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答了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来看看他的学习历程和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
课时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
2.
体会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主题。(重点与难点)
3.
学习古人
“
勤且艰
”
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培养正确的苦乐观。
作者档案
宋濂
(1310—1381)
,字景濂, 浦江
(
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
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文题解说
本文
写于洪武十一年(
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
写作背景
明
洪武十一年(
1378
),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
生难字词
嗜学(
shì
)
砚冰坚(
yàn
)
弗
之怠(
dài
)
逾
约(
yú
)
叱咄(
chì duō
)
俟(
sì
)
负箧(
qiè
)
曳
(
yè
)屣(
xǐ
)
皲裂
(
jūn
)
烨
然(
yè
)
耄老(
mào
)
廪稍(
lǐn
)
撰写(
zhuàn
)
贽(
zhì
)
媵人(
yìng
)
缊
袍
(
yùn
)
容
臭
(
xiù
)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文章
可
分
为几
部分
?请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
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求学时期不辞劳苦,不计客观条件,刻苦勤奋,专心读书
;
第二
部分是指出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批评那些不勤奋读书的人
。
第三
部分
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作者
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
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
困难
: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
)
依靠
精神的力量
——
以中有足乐者
。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作者
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
点拨:勉励
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个细节
描写有
什么作用?
“
天大寒,砚冰坚”是说天气大寒已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砚上结有坚冰,书写极困难,“手指不可屈伸”是换一个角度写执笔抄录之艰辛。即使如此,作者仍不敢懈怠。天寒地冻,尚且不肯放松,其余时日当可推想而知。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细节来表明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并以此来突出自己当年学习的勤奋刻苦
。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点拨
:
用
反衬手法,写老师严厉是为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表现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他求师的艰难和
“
幼时即嗜学
”
。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作者
对自己求学经历与太学生求学的条件进行了对比,是从哪些方面对比的
?
点拨
:
①“
日有禀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
”
与
“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
对比;
②“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
与
“
行深山巨谷中
”
对比;
③“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
与自己老师的
“
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
对比;
④“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
与
“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
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勤学苦读的
小
资料
囊
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
《
易
》
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勤学
苦读的名言诗句
1
.
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韩愈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
3.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朱熹
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
陆游
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汉乐府。长歌行
》
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岳飞
8.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苏轼
主题概括
本文
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
结构图示
课堂小结
本文
是
一篇鼓励青年自学成才的劝学篇。文章通过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
。
文章
对
这一表现手法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
第一,作者借事以明理,用委婉的叙事达到劝学的目的
。
第二
,用对比的方法增加劝学的说服力和形象性
。
随堂测试
1.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的误的一项是(
)
A.
又患
/
无硕师
/
名人与游
B.
不知
/
口体之奉
/
不若人也
C.
盖
/
余之勤且艰
/
若此
D.
是
/
可谓
/
善学者
矣
随堂测试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或
遇其叱咄 一食
或
尽粟一石
B.
又
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
患
矣
C.
烨然
若
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
人
D.
礼愈
至
至
则无
可用
随堂测试
3.
按原文默写。
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岂他人之过哉?)
⑵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
,
,
。
⑶表明作者为拜访名师艰难远行的句子:
。
随堂测试
参考答案:
1.A
(应为“又患
/
无硕师名人
/
与游”。)
2.A
(
A
.
两
个
“或”
的
意思
都是“有时”。
B
.
第一
个是动词,担忧、忧虑,第二个是名词,忧患。
C
.
第一
个是“好像”;第二个是“如,表示比较”。
D.
第一
个是形容词,周到;第二个是动词,到。)
3.
⑴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⑵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⑶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