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朔城区一中 李枢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两小儿辩日
不知?
文题解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为政》
(1)子曰:“由,
诲
女
知
之乎?
知
之为
知
之,不
知
为不
知
,是
知
也。”
①
诲(hui)
:教导; ②“
女
”通“
汝
”,你; ③
为
:表判断,相当于“是”;④
知
1:明白;
知
2:知道;
知
3:通“智”,智慧,明智.⑤
是
:指示代词,"这".
译文: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你明白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啊。
”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基本精神就是
实事求是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是所谓的“
知
”,是一种聪明。这也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辨。
【
评析
】
孔子启示人们
如何面对
自已的无知。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
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
实事求是
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子曰:“不曰‘
如之何
,如之何’者, 吾
末如之何
也已矣!"
①
如之何
: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
怎么办
”或“
怎么
”;
②
末如之何
:也作
无如之何
;
末
:
无
;
拿他没有办法
;
③
也已矣
:常放在句末,表
限止的
语气助词
,相当于"
了
".
译文
: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
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
."(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对待无知----实事求是
承认无知,不是安于无知。面对问题,要肯动脑筋,勤于思考,这才是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辨。
【
评析
】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3)子曰:“
过
而
不改,
是
谓过矣!"
①
过:
名词作动词,犯过错。
②
而
:表转折,却
③
是
:这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却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误!”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选文
3
子曰:“
过
而不改,是谓
过
矣!”
【
评析
】
正视错误很很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
知错能改
”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角度:
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4)子贡曰:“君子
之
过也,如日月
之
食焉:过也,人皆见
之
;更也,人皆仰
之
。”
①
之
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
2:表修饰,无义不译;
③
食
通“蚀”,亏损;
④
之
3:代词,他。
⑤
更
:改正(变)
译文:君子犯错,就好像日蚀月蚀;犯了错,人们都能看得见;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
评析
】
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
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5)子夏曰:“
小人
之
过也必
文
。”
①
小人
:人格卑下的人 。
②
之
:
位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
过
:犯错误。
④
文
:
名词活用为动词
,掩饰。
译文:
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文过饰非
【
评析
】
一
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
二
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
三
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弘
:扩大、光大。使动用法,使‥‥显扬。
翻译:
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
评析
】
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三国时期的一代大儒
王肃
如此解释这句话:“
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王肃的解释比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这里,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扩大人。所以,
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7)子曰:"
躬自
厚
而
薄责于人,则
远
怨矣."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介词短语后置句
((于)躬自厚责而于人薄责)
①
躬自
:自身、自己 ②
厚,薄
:多,少;
③
而
:连词,表转折,不译;④
远
: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译文:
孔子说:“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
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
评析
】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角度:
与人相处--责己从严,待人以宽
为人处世应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矛盾,应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
与人相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8)子夏
为
莒父
宰
,
问
政。子曰:“
无
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
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为
:担任,作为。
宰
:城邑的长官。
问
:请教。
无
:通“
毋
”,不要。
达
:达到(目的)。
译文:
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勿因小失大
【
评析
】
“
欲速则不达
”,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角度:
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9)子曰:"人
而
无信,不知
其
可也.大车无
輗
,小车无
軏
,其
何以行
之哉?"
1
、
輗
:
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
2
、
軏
:
车杠前端与横木衔接的销钉
①
其
:副词,怎么;
②
何以行
: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译文
:孔子说:“做人
假如
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诚信
【
评析
】
一
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二
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坚守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10)子贡问政。子曰:“足
食
,足
兵
,民
信
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
①足:
使动用法
,使充足。
②
必不得已
:隐含
假设
关系,可译为:
如果
不得不去掉一项;
③
于斯
: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
④
何先
:
宾语前置
,先何,去掉那一项.
译文:
子贡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使食粮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这三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 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没有粮食也不过是死亡而已),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人无信而不立。在
《
论语
》
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
信任
,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对人
讲信用
。
对一个政府来说,
信
守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11)子曰:“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
彫
也。”
①
岁寒
:指时令到了寒冷的时候
②“
彫
”通“
凋
”,衰落
译文:
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
:河。
逝者
:往者,过去的。
斯
:这
译文:
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一
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
二
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启示
孔子认为: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惜时奋干
给十二则论语分类,说说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孔子的人生智慧。
可分为三类:
求学
、
做人
、
为政
。
1、 求学:
正视无知、勤于思考、自强不息
(第一、二、六、十二则)
2、 做人:
知错能改、宽恕、诚信、有气节
(
第三、四、五(反面论证)、七、九、十一则)
3、 为政:
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失信于民
(第八、十则)
1、
求知
----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
为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
从政
----“欲速则不达”
4、
治国
----“民无信而不立”
5、
处世
——
要有骨气、远大志向、惜时奋干
一、 自主学习:
1
、为下列词语注音
莒父
_______
輗
______
軏
_______
彫
_______
jǔ fǔ
ní
yuè
diāo
2
、为下列加线词语释义
(1)
诲
女
知
之
乎:_________
你
___、____________。
(2)
是
知
也:_________
智
___。
(3)
更
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
文
:____________。
(5)人能
弘
道:____________。
(6)
躬
自
厚而薄责于人,则
远
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
川
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
舍
昼夜:____________。
教导
事物的道理
这
改变
掩饰
扩大、光大
自身、自己
远离
河
停止
词语的特殊用法
通假字:
“女”通“汝”, (诲汝知之乎?)
“知”通“智” (是知也)
“食”通“蚀”, (如日月之食焉)
“无”通“毋”, (无欲速)
“彫”通“凋”,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一词多义:
知 知之为
知
之,不知为不知 (知道,懂得)
是
知
也 (通“智”)
过
过
而不改 (有了过错)
君子之
过
也 (过错)
兵 足
兵
,足食 (武器装备)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
兵
足食 (军队)
词类活用:
过 小人之
过
也必文
名词活用作动词
犯过错
远 则
远
怨矣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远离,避免
足
足
兵 使动用法 使...充足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其何以行之哉?(其以何行之哉?)
于斯三者何先?(于斯三者先何?)
介词短语后置句: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于)躬自厚责而于人薄责)
省略句:
子贡问政 (子贡问政于子)
二、名句默写
(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2)、
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
(
3)、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
(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
6)、
人无而信
,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
輗
,
小车无軏
,
其可以行之哉?
(
7)、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8)、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背诵第1、3、6、7、8、9、11、12则。
认真复习课文,熟悉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翻译全文。
体悟孔子的思想,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