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学练优九年级化学(
RJ
)
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中国古代炼丹设备
学习目标
认知与了解
导入新课
1.
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理解探究的过程
2.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角度等方法
3.
学会描述观察到的实验方法
4.
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
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西方
17
世纪的化学实验室
拉瓦锡纪念馆一角
观察与思考
化学是一门以
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
导入新课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一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
(
1
)提出问题
(
2
)猜想与假设
(
3
)设计方案
(
4
)进行实验
(
5
)收集证据
(
6
)解释与结论
(
7
)反思与评价
(
8
)表达与交流
知识与拓展
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
实验、调查、讨论
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
8
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内容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
讲授新课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二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
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
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
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
交流与讨论
实验前
实验过程中
实验后
物质原来的颜色、气味、状态等
物质状态和颜色的变化、发光、放热、产生沉淀和放出气体等
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讲授新课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三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与探究
1.
点燃前
1
)蜡烛的颜色、状态、 气味;
2
)用小刀切割观察硬度;
3
)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蜡烛的密度、水溶性。
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现象:
结论:
硬度较小,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讲授新课
1
)蜡烛燃烧发生了哪些变化?
2
)火焰分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3
)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1s
后取出观察。
实验与探究
2.
点燃时
火焰分三层:
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
最明亮,
焰心
最暗。
在
外焰
部分的火柴梗被烧焦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结论: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
现象:
讲授新课
结论:
蜡烛燃烧生成
水
和
二氧化碳
4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现象: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
说明:
蜡烛燃烧有
水
生成
现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
蜡烛燃烧有
二氧化碳
生成
5
)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有什么现象?
实验与探究
讲授新课
实验与探究
3.
熄灭后
1)
观察蜡烛熄灭时有说明现象发生?
2)
白烟是什么物质?
3)
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否点燃?
现象:
有
白烟
生成
石蜡的小颗粒
能重新点燃
讲授新课
归纳与小结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燃烧时
熄灭后
结论
白色圆柱形固体,硬度小,略有气味,难溶于水 ,密度比水小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
生成无色的液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
讲授新课
交流与讨论
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
1
)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
(
2
)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
3
)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
象,得出结论。
讲授新课
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
假设; (
3
)设计方案;(
4
)进行实验;(
5
)收集
证据;(
6
)解释与结论;(
7
)反思与评价;
(
8
)表达与交流
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变化前、变化过程中、变化后
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
课堂小结
1.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
A.
水
B.
白酒
C.
食盐水
D.
澄清的石灰水
D
随堂训练
2.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主要有( )
A.
只有水
B.
只有二氧化碳
C.
水和二氧化碳
D.
大量灰烬
C
随堂训练
3.
点燃一支蜡烛,在其燃烧的火焰中平放入一根火柴梗,约
1
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上( )
A.
接触外焰的部分被烧得最黑
B.
接触内焰的部分被烧得最黑
C.
接触焰心的部分被烧得最黑
D.
被均匀地烧黑
A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