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门一脚高考生物三轮考前重点专题突破专题七实验探究与常见题型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临门一脚高考生物三轮考前重点专题突破专题七实验探究与常见题型课件》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七 实验探究与常见题型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观察类实验 1 . 显微镜相关的知识 (1) 观察:高倍镜使用要诀 —— 先低后高,找移转调 (2) 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及细胞数目的关系归纳 ①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 物镜的放大倍数。 ②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与玻片距离越远。 ③低倍镜下视野中:细胞数多、细胞体积小、视野明亮。 高倍镜下视野中:细胞数少、细胞体积大、视野较暗。 ④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中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 第一种情况: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放大倍数与视野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第二种情况: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3) 视野中异物的位置判断 只有三种可能 —— 在载玻片的标本上、在目镜上、在物镜上。判断方法如下: ①移动玻片: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其位于载玻片的标本上。 ②换目镜: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其位于目镜上。 ③换物镜: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不消失,但换物镜后消失,则其位于物镜上。 2 .实验归类 实验名称 细胞的状态 染色剂 生物材料 观察 DNA 、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死细胞 甲基绿 吡罗红 人的口腔 上皮细胞 观察线粒体 活细胞 健那绿 观察细胞的 减数分裂 死细胞 无 ( 为固 定装片 ) 蝗虫精母细胞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死细胞 改良苯酚 品红染液 洋葱根尖细胞 观察细胞的 有丝分裂 死细胞 龙胆紫 ( 或 醋酸洋红 ) 观察多种 多样的细胞 活或死细胞 无 ( 不 需染色 ) 酵母菌细胞、水绵细胞、叶的保卫细胞、鱼的红细胞等 观察叶绿体 活细胞 藓类的叶 ( 或菠菜叶、黑藻叶 ) 观察植物细胞的 质壁分离与复原 活细胞 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说明: (1) 以上实验除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使用低倍镜即可外,其余均需使用高倍镜。 (2) 鉴定类实验中的“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    3 . 注意取材问题 (1) 观察 DNA 、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 无细胞核,也就几乎不含 DNA 、 RNA) ; (2) 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 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 ; (3)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 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 ; (4)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 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 ; (5) 观察叶绿体时,若选用菠菜叶则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 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 ; (6)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 ( 含有大的液泡 ) 。 【 典例 1 】   (2009· 江苏卷 ) 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 (1) 下列 4 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      ( 填序号 ) 。 ① 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 ② 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 DNA 的分布 ③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④ 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①③ (2) 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 0.3 g/mL 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 0.3 g/mL 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① 图中 A 、 B 处的颜色分别是      。 ② 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 ( 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 ) 的 0.3 g/mL 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A 、 B 处颜色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无色、绿色 红色、绿色 ③ 如果将步骤二中浸润在 0.3 g/mL 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 80 ℃ 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 ( 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 0.3 g/mL 的蔗糖溶液中 ) 。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 A 处颜色,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 A 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改变光圈大小 调节反光镜 ( 或调节电光源亮度 ) 高温下细胞膜、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 A 处 [ 解析 ]  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的基础知识,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1) ② 中盐酸处理后细胞死亡, ④ 中红细胞吸水破裂后血红蛋白才能释放出来。 (2) 由于发生质壁分离, A 处为蔗糖溶液,为无色。 B 处为细胞质,有叶绿体显绿色。要观察清楚无色的部分,需使视野稍暗些,需要改变光圈大小、调节反光镜 ( 或调节电光源亮度 ) 。高温使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 A 处,故 A 处为绿色。 【 互动探究 1】  将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置于 0.3 g/mL 的蔗糖溶液中,光镜下可观察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 .细胞壁收缩作用导致液泡失水 B .原生质层收缩作用导致液泡失水 C .细胞壁渗透作用导致液泡失水 D .原生质层渗透作用导致液泡失水 [ 解析 ]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收缩、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细胞壁为全透性,收缩性小。 [ 答案 ]   D 考点整合二:鉴定类实验 1 . 实验归类 实验名称 鉴定对象 试剂 颜色 生物材料 备注 淀粉的 鉴定 淀粉 碘液 蓝色 脱色的 叶片 无 还原糖 的鉴定 还原糖 斐林 试剂 砖红色 沉淀 苹果或梨的匀浆等 甲乙液现混现用、水浴加热 脂肪的 鉴定 脂肪 苏丹 Ⅲ ( 或 Ⅳ ) 染液 橘黄 ( 或 红 ) 色 花生种 子切片 需用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 的鉴定 蛋白质 双缩脲 试剂 紫色 豆浆、稀 蛋清等 先加 A 液,后加 B 液,摇匀后使用 尿糖的 检测 葡萄糖 葡萄糖 试纸 有色 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 “ 尿样 ” 无 叶绿体 中色素 的提取 和分离 四种 色素 提取液:无水乙醇;分离液:层析液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 a :蓝绿色;叶 绿素 b :黄 绿色   新鲜的绿叶 ( 如菠 菜叶 ) 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2. 注意问题 (1) 有关蛋白质的鉴定 ①若用蛋清进行蛋白质鉴定时,需将鸡蛋清用水稀释,通常是 0.5 mL 蛋白液加入 5 mL 水,搅拌均匀。如果蛋白液稀释程度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的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容易刷洗干净。 ②鉴定蛋白质时,向样液中加入 2 mL 双缩脲试剂 A 摇匀,再向样液中加入 3 ~ 4 滴双缩脲试剂 B 摇匀。其中双缩脲试剂 B 不能过量,因为过量的双缩脲试剂 B 会与试剂 A 反应,使溶液呈蓝色,从而掩盖生成的紫色。 (2)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①区分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色素提取的原理 —— 无水乙醇提取法;色素分离的原理 —— 纸层析法。 ②注意事项: a. 滤液细线要画得细且直,以防止色素带重叠而影响分离效果;待滤液干燥后要再画一两次,目的是积累更多的色素,使分离后的色素带明显。 b.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以防止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而无法分离。 【 典例 2】   (2010· 广东卷 ) 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① DNA 甲基绿 红色 ② 脂肪 苏丹 Ⅲ 橘黄色 ③ 淀粉 斐林试剂 蓝色 ④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解析 ]  ①错误: DNA 遇甲基绿呈现绿色;②正确:苏丹 Ⅲ 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③错误: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糖的,淀粉不属于还原糖,而且斐林试剂与还原糖水訹尤群蟪氏肿┖?色沉淀;④正确: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 答案 ]   D 【 互动探究 2】   (2011· 泰安模拟 ) 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 .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 .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C .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D .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 解析 ]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呈绿色,所以光合色素提取液呈绿色。未见色素带,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提取到色素或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使色素溶解在层析液里等。若材料为黄化叶,操作正确应能见到胡萝卜素、叶黄素的色素带。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操作时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层析液沿滤纸条扩散时,溶于层析液的色素也随之扩散。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 答案 ]   C 考点整合三:调查类实验 调查类实验归类分析 实验名称 调查常见的 人类遗传病 土壤中动物类群 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对象 随机确定的人群;一定数量的家族 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调查方法 汇总法 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 统计方法 发病率= ( 患病人数 / 被调查人数 ) × 100%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注意事项 ① 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 ②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随机抽样调查,且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① 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 ② 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 ③ 样土塑料袋上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④ 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 “ 待鉴定 XX ” ; ⑤ 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 【 典例 3】  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 X 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表明鼠与 X 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时间 ( 年 ) 鼠种群数量 ( 只 ) X 种群数量 ( 只 ) 1 18900 100 2 19500 120 3 14500 200 4 10500 250 5 9500 180 6 9600 170 7 9500 180 8 9600 170 (1) 据表分析,鼠种群与 X 种群的关系是      。若在第 9 年间,大量捕杀物种 X ,则第 10 年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      。 (2) 对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由于鼠类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      。 捕食  增多 大  (3) 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若调查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 __________ 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土样中收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                        。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                     。 取样器取样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用肉眼或仪器认真观察并分类、统计和分析 [ 解析 ]   (1) 两个种群异步增长,最可能是捕食关系。捕食者减少,在一定时期内,被捕食者的数量会增多。 (2) 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若标记使重捕率降低,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 (3)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调查土壤小动物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 40 ~ 60 W 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的目的。 【 互动探究 3】   (2010· 广州综合 ) 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研究 XX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好选择调查何种遗传病以及采用的方法是 (    ) A .白化病;在周围熟悉的 4 ~ 10 个家系中调查 B .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苯丙酮尿症;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D .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 解析 ]  明确被调查的遗传病最好是单基因遗传病,可排除 D( 因为多基因遗传病是由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其遗传方式很难确定 ) ;明确只有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才能知道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群体中随机调查,只能得到遗传病的发病率,可以排除 A 、 C 。 [ 答案 ]   B 考点整合四:探究类实验 1 .生物实验中的变量 (1) 变量的种类 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根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可分为两大类: ①实验变量 ( 自变量 ) 与反应变量 ( 因变量 ) 。实验变量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反应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对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2) 变量的控制 控制变量法是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保证实验不受干扰或将干扰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通过实验控制,尽量减小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 ①操纵实验变量的方法:设法给研究对象施加干扰,造成研究对象的变化,从而使研究对象在被干扰状态中反映出某种现象和属性。 ②检测反应变量的方法: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条件确定观察、测量的指标和方法。具体包括:观察特异性的颜色变化、沉淀反应;观察形态结构、生理变化;测量生长发育速度;测量生化反应速度。 ③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 平衡控制 ) :排除因实验对象的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设法创造稳定的相同的条件进行对照,以抵消或排除这些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干扰;设法提供适宜条件,以排除不利环境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重复实验,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减小实验误差。 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3) 相关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名称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半透膜两 侧溶液的 浓度差 漏斗玻璃管液面的上升高度 半透膜的种类、开始时的液面、温度等条件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温度 ( 至少三种 ) 酶的活性 ( 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 pH 、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 pH ( 至少三种 ) 酶的活性 ( 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 ) 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氧的有无 CO 2 生成量 ( 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等 ) ;酒精的产生 ( 重铬酸钾检测 ) 葡萄糖溶液、石灰水的量、温度、 pH 、锥形瓶的洁净程度、连接导管的大小等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细胞体积 的大小 物质运输的效率 琼脂块的一致性、 NaOH 溶液的量、浸泡的时间、测量的准确性等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不同浓度 的生长素 类似物 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 实验材料的一致性、激素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时间 酵母菌种群数量 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 探究水族箱中的群落的演替 时间 群落的演替 水族箱的培养条件和环境等 2. 注意问题 (1) 探究温度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必须在达到预设的温度 (pH) 的条件下,再让反应底物与酶接触,避免在未达到预设的温度 (pH) 时反应底物已与酶接触发生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2)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①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 5% 的葡萄糖溶液先加热煮沸 ( 杀死里面的微生物、除去溶液中的空气 ) ,等冷却 ( 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 ) 后再将食用酵母菌加入;②酵母菌培养液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待酵母菌将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以保证检测到的一定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3)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①装置的设计应有利于观察,如观察促进生根的实验可以用水培法。 ②所设组别除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外,还要增加一组蒸馏水处理的做空白对照。 (4) 探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①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轻轻震荡几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以确保计数准确,减少误差。 ②该探究不需要设置对照,因为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③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④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浸泡和冲洗。 【 典例 4 】   (2010· 宝坻联考 ) 若证明某玉米新品种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玉米,请用所学的方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用品:新鲜的普通玉米子粒,新鲜的新品种玉米子粒,研钵,试管,漏斗,纱布,吸管,清水,双缩脲试剂 A 液,双缩脲试剂 B 液,量筒。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方法步骤: ① 将两种玉米子粒分别进行      ,制备组织样液。 ② 取 A 、 B 两支试管,向 A 中加入新品种玉米组织样液 2 mL , B 中加入普通玉米组织样液 2 mL 。 ③ 向 A 、 B 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2 mL _______________ ,摇匀,再分别加入 3 滴 __________________ ,摇匀。 研磨 双缩脲试剂 A 液  双缩脲试剂 B 液 ④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预期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颜色变化并比较紫色的深浅 预期的结果:新品种玉米子粒组织样液 (A 试管 ) 紫色较深 [ 解析 ]  本题实验目的是“证明某玉米新品种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玉米”,实验的自变量是玉米,因变量是蛋白质含量,通过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通过颜色深浅比较蛋白质含量的高低。 【 互动探究 4】  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能够固氮,而禾本科植物不能。所以在农业实践中,将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间作以提高禾本科植物的产量。研究发现产量提高与土壤中吸收氢气的细菌有直接关系,为探究其中的具体机制,进行以下三个实验。 【 实验一 】 假设:豆科植物固氮反应能产生氢气,且氢气被土壤吸收。 供选材料:豆科植物苜蓿苗,禾本科植物小麦苗,灭菌的沙子,普通土壤。 供选仪器:收集氢气的设备。 实验方案: (1) 若假设成立,完成下表 植物名称 种植的基质 实验结果 ( 有无氢气 ) 实验组 土壤 无 对照组 实验结果:实验组土壤中无法测得氢气,其余见上表。 【 实验二 】 为探究氢气通过何种途径被土壤吸收,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氢气被土壤中的细菌吸收。 供选材料:苜蓿苗,普通土壤,抗生素 ( 根瘤菌不敏感 ) ,杀真菌剂, 2,4 - D ,萘乙酸。 供选仪器:收集氢气的设备。 实验方案: [ 答案 ]   (1) 植物名称 种植的基质 实验结果 ( 有无氢气 ) 实验组 苜蓿苗 沙子 有 对照组 小麦苗 沙子 无 土壤 无 (2) 针对假设,在实验中除了选择 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对土壤进行处理后栽培苜蓿苗,还需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土壤栽培苜蓿苗作为对照。 抗生素 ( 杀真菌剂 )    杀真菌剂 ( 抗生素 ) 不予处理 实验结果: (3) 若假设成立,针对实验方案描述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抗生素处理的土壤种植苜蓿苗可以收集到氢气,用杀真菌剂和不予处理的土壤种植苜蓿苗均无法收集到氢气 考点整合五:结构图 结构图类试题归根结底是教材中模式图的演变或组合,因此,解答试题时首先要认真读图,仔细观察,认准图中所有的结构名称及图形特征,并分析各结构的化学组成及功能。同时还要正确理解结构与功能、数目与功能、行为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这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深层次剖析生物的结构特征。总之,认准结构,联系功能,是解答结构图的关键。 【 典例 5】   (2010· 南京调研 ) 下图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②过程需多种酶参与,且需 ATP 供能 B .适宜条件下,③过程在活细胞中都能进行 C .⑤过程产生的能量最多 D .①③④过程产生的 [H] 都能与氧结合产生水 [ 解析 ]  ②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多种酶的催化,而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 [H] 和 ATP ;③过程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只要是活细胞都要进行细胞呼吸;①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 [H] 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④⑤过程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产生的 [H] 都将与氧气结合生成水。 [ 答案 ]   D 【 互动探究 5】   (2011· 重庆模拟 )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依靠膜上的钠 — 钾泵维持的,由图可判断钠钾离子的运输方向为 (    ) A .钠为顺浓度梯度,钾为逆浓度梯度 B .钠为逆浓度梯度,钾为顺浓度梯度 C .钠为顺浓度梯度,钾为顺浓度梯度 D .钠为逆浓度梯度,钾为逆浓度梯度 [ 解析 ]  由图判断细胞对钠、钾离子的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所以属主动运输,均为逆浓度梯度运输。 [ 答案 ]   D 考点整合六:示意图 示意图的最大特点是将文字图形化,即将题目中的信息蕴含于生理结构或显微、亚显微结构图中。因此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掌握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然后综合分析、挖掘示意图的内涵与外延,将图形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准确地用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完成“图→文”转化。最后,一定要将“对图形的认识”与所学的基本知识、原理进行印证,以判定“图→文”转化的结果正确与否以及各选项的真伪。 【 典例 6】   (2010· 东北三校联考 ) 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 ① A 、 B 、 C 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 B 中 ③ D 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 A 中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解析 ]  题图中 A 、 B 、 C 、 D 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 [ 答案 ]   B 【 互动探究 6】   (2010· 西安名校联考一 )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C .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 X 的主要途径 D .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解析 ]  结合图可以看出,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为消费者,①过程可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类群丙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答案 ]   C 考点整合七:概念图 概念图通常是指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考查同学们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常见的概念图类试题有“节点连线型”和“集合层级型”。 前者常用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两概念间存在某种关系;后者往往借助数学集合知识,考查对基本概念间某种关系 ( 如并列或从属 ) 的判定。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从基本概念出发,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试题所反映的内容,提炼出与概念有关的信息,分析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根据选项作出合理的判断。把握好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典例 7 】   (2011· 山东高考信息卷 ) 如图表示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组成关系及其功能,其中 C 、 D 、 E 1 、 E 2 为小分子化合物, F 、 G 、 H 、 I 、 J 均为高分子化合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控制生物性状的物质是 F B . C 和 D 共有的元素有 C 、 H 、 O 、 N C . E 1 与 E 2 的区别是空间结构不同 D . G 可从细胞核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 解析 ]  从图示看出 C 为核苷酸、 D 为氨基酸、 E1 为脱氧核苷酸、 E2 为核糖核苷酸, F 为 DNA , G 为 mRNA , E1 与 E2 的区别是碱基种类不同,五碳糖不同。 [ 答案 ]   C 【 互动探究 7】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图中 Ⅰ 表示记忆细胞 B. ③ 过程表示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C. 在图中的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 D. 当机体再次遭遇同种抗原入侵时的免疫过程是①→③→④ (⑤) [ 解析 ]  浆细胞不具有识别功能,而效应 T 细胞具有识别功能。 [ 答案 ]   C 考点整合八:坐标曲线图 坐标曲线在数学上被称为“函数图像”,描述的是因变量 ( 函数 ) 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 或趋势 ) 。生物学中坐标曲线题的解法,若能参照数学中函数图像的解法求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必须理解图形所表达的意思,观察所提供的坐标 ( 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 ) ,识准曲线所代表的含义。解题要点可概括为“四点、二量、一趋势,生物术语描述之”。 “四点”指的是起点、交点、折点和终点;“二量”指的是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绝对不能颠倒;“一趋势”指的是曲线的走势,也就是数学上的“函数的增减性”,同时注意对于趋势有转折变化的曲线,还要分区段进行分析。其次,联想与曲线变化有关的知识点,挖掘或捕捉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重视题目设问的角度,并通过必要的信息加工和转化,使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明朗化,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 典例 8】   (2010· 福州联考 ) 如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叶面积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 )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生理过程和森林合理开采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 (    ) A .吸收矿质元素的量, 8 B .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 4 C .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 6 D .蒸腾作用失水量, 2 [ 解析 ]  设叶面积指数为 6 所对应的光合作用实际量变化曲线的点为 A ,所对应的干物质量变化曲线的点为 B 。由图可知,达到 A 点后,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作用实际量不再增加。 OB 段,干物质量不断增加,到达 B 点后,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因呼吸作用不断加强,干物质量不仅不再增加,反而下降。因此,叶面积指数为 6 时,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时期。 [ 答案 ]   C 【 互动探究 8】   (2010· 西安质检 ) 图甲表示胚芽鞘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乙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图丙中能正确表示 a 、 b 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是 (    )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③ D .③和④ [ 解析 ]  对于胚芽鞘来说,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而单侧光的作用是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所以 a 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 b 侧生长素浓度下降,促进作用减弱,二者浓度都在 10 - 12 ~ 10 - 10mol·L - 1 之间。 [ 答案 ]   C 考点整合九: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作柱形图,坐标直方图类试题是将数据直观化呈现的一种题型。此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题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主要用于综合考查考生审图、提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看清楚纵、横坐标轴的含义以及坐标系中直方图所代表的意义,即分析直方图所蕴藏着的生物学信息,然后认真分析、对比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找出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转化。最后,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 典例 9 】   (2010· 厦门质检 ) 将番茄和水稻分别培养在含 Ca 2 + 、 Mg 2 + 、 Si 4 + 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 3 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 (    ) A .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是不同的 B .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是不同的 C .与番茄相比,水稻对 Si4 +需要量大,对 Ca2 +需要量小 D .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 [ 解析 ]  图中的关键信息是初始浓度,一定要看清楚,纵坐标的浓度是与初始浓度比较获得的,各种离子的吸收靠的都是主动运输,其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不成正相关。 [ 答案 ]   D 【 互动探究 9 】   如图中曲线 Ⅲ 表示茎伸长与植物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果将同样浓度范围的植物生长素施用于侧芽,则能代表它生长状况的曲线是 (    ) A . Ⅰ         B . Ⅴ C . Ⅳ         D . Ⅱ [ 解析 ]  植物体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是根 > 芽 > 茎。据此可知,曲线 Ⅲ 表示生长素在某一浓度范围对植物茎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此浓度范围施用于植物侧芽会抑制其生长,则代表它生长状况的曲线为 Ⅰ 。 [ 答案 ]   A 考点整合十:表格图 常见的表格图有两类,一类是对现象的分析,另一类是对数据的分析,但是其基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大致相同。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表格信息的获取:采取对比或分组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一定要进行纵横比较,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 2. 注重分析引起数据或现象间差异的原因; 3. 注意分析数据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并找出原因; 4. 注意表格数据与曲线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一种变化趋势的两种表现形式。 【 典例 10】   (2010· 日照模拟 ) 为了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将西红柿植株置于密闭装置中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温度 ( ℃ ) 光照强度: 普通阳光 (%) 开始时的 CO 2 浓度 (%) 12 h 后 CO 2 浓度 (%) 1 25 0 0.35 0.368 2 25 20 0.35 0.306 3 25 40 0.35 0.289 4 25 60 0.35 0.282 5 25 80 0.35 0.280 6 25 100 0.35 0.279 根据上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实验的自变量是 CO 2 浓度的变化,因变量是光照强度的变化 B .该实验的对照组是第 1 组实验 C .若将第 6 组植株突然移至第 4 组条件下,短时间内细胞中的 C 5 将增加 D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 [ 解析 ]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密闭装置中 CO 2 浓度的变化;若将第 6 组植株突然移至第 4 组条件下,光照减弱,提供的 ATP 和 [H] 减少,短时间内细胞中的 C 5 将减少, C 3 将增加;因为不知道光照强度超过普通阳光 100% 后, CO 2 浓度的变化情况,该实验还不能确定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 [ 答案 ]   B 【 互动探究 10 】   (2010· 金丽衢十二校联考 ) 如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厌氧呼吸所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开始时锥形瓶中装有质量分数为 2% 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实验过程中,刻度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会向右移动。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液滴右移的距离 ( 单位: cm) 。请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时间 (min) 温度      1 2 3 4 5 4 ℃ 0 0 0.1 0.2 0.3 10 ℃ 0.2 1.0 1.9 3.1 4.0 20 ℃ 0.4 1.3 2.2 3.3 4.5 35 ℃ 0.7 1.4 2.8 4.4 5.0 55 ℃ 0 0.1 0.2 0.3 0.4 A. 实验开始前应对葡萄糖溶液进行煮沸处理,以除去氧气和灭菌 B .表中数据可以表示酵母菌厌氧呼吸所产生的 CO 2 的量 C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酵母菌的厌氧呼吸强度会越来越大 D . 35 ℃ 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厌氧呼吸,随着实验的进行,液滴右移的速率会越来越大 [ 解析 ]  本实验所记录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酵母菌在各种温度下的厌氧呼吸情况。因此,不能认定 35 ℃ 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厌氧呼吸。 [ 答案 ]   D 考点整合十一:图解信息题 教材中的图解很多,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细胞分裂、遗传、生态等图解,这些图解主要帮助同学们理解相关重难点知识。试题中出现的往往不是教材中的原图,而是一些具有关联知识的综合图解,所以要能对图像进行正确的观察,通过观察图解所反映的生物体结构、生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等知识,去印证、核实教材内容,达到理解教材的目的。 解此类试题时必须注意以下技法: (1) 直接联系教材图解,运用教材语言分析;要学会剖析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化整为零,看清图解中的每一个过程。 (2) 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快速进行知识迁移。 (3)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图形准确作答。 【 典例 11 】   (2010· 青岛模拟 ) 下图表示 DNA 复制的过程,结合图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DNA 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坏 DNA 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 B . DNA 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 C .从图示可知, DNA 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缩短了复制所需的时间 D . DNA 分子的复制需要 DNA 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 DNA 片段 [ 解析 ]  从图示中不能获得 DNA 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 [ 答案 ]   C 【 互动探究 11 】   (2010· 南京三模 ) 已知正常的 β 珠蛋白基因 ( 以 β A 表示 ) 经 Mst Ⅱ 限制酶切割后可得到长度为 1.15 kb 和 0.2 kb 的两个片段 ( 其中 0.2 kb 的片段通常无法检测到 ) ,异常的 β 珠蛋白基因 ( 以 β S 表示 ) 由于突变恰好在 Mst Ⅱ 限制酶切割点上,因而失去了该酶切位点,经 Mst Ⅱ 限制酶处理后只能形成一个 1.35 kb 的 DNA 片段,如图 1 ;现用 Mst Ⅱ 限制酶对编号为 1 、 2 、 3 的三份样品进行处理,并进行 DNA 电泳,结果如图 2 ,则 1 、 2 、 3 号样品的基因型分别是 ( 以 β A 、 β S 表示相关的基因 )(    ) A . β S β S 、 β A β S 、 β A β A    B . β A β A 、 β A β S 、 β S β S C . β A β S 、 β S β S 、 β A β A D . β A β S 、 β A β A 、 β S β S [ 解析 ]  由于 0.2 kb 的 DNA 片段通常无法检测到,而电泳结果显示经过 Mst Ⅱ 限制酶处理的样品 2 中有两个不同大小的 DNA 片段,应该一个是 1.35 kb 的 DNA 片段,另外一个是 1.15 kb 的 DNA 片段; DNA 的片段越小,那么其在电泳场中的移动速度越快,这样样品 1 的是 1.35 kb 的 DNA 片段,样品 3 的是 1.15 kb 的 DNA 片段,因此 1 、 2 、 3 号样品的基因型分别是 β S β S 、 β A β S 、 β A β A 。 [ 答案 ]   A 1.(2010· 天津卷, 3)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以下操作和结论正确的是 (    ) A .剪取 5 cm 根尖,用酒精和吡罗红混合液解离染色 B .上图是高倍显微镜下调节细准焦螺旋看到的视野 C .持续观察,视野中的 K 细胞将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 .视野中, N 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 M 细胞的一半 解析: 本题考查教材基础实验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在 “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 实验中,应剪取根尖 2 ~ 3 mm ,然后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解离,漂洗后再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从图中可清晰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特点,故为在高倍显微镜下调节细准焦螺旋看到的视野;因解离时解离液中的盐酸已经把细胞杀死了,细胞不能再分裂,故持续观察 K 细胞,其形态不再变化; M 细胞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为中期细胞, N 细胞将要分裂成两个,为后期细胞, N 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 M 细胞的 2 倍。 答案: B 2 . (2010· 天津卷, 5) 下列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 ( 种数 / 米 2 ) 20 18 10 平均产量 ( 千克干重 / 公顷 )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 A .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 .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 .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 .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数据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总数 ×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 40 、 49 、 62 种。 答案: D 3 . (2010· 江苏卷, 19) 根据下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    )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① 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 0.2 g/mL 和 0.3 g/mL 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 0.2 g/mL 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② 将豆腐分别置于 10 ℃ 、 20 ℃ 、 30 ℃ 的环境中,观察并比较毛霉生长的情况 在 10 ℃ 环境中毛霉生长最好 ③ 调查并比较同一地段甲区 ( 腐殖质较丰富 ) 和乙区 ( 腐殖质不丰富 ) 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甲区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更高 ④ 用两种不同浓度 2,4 - D 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的生根数 低浓度 2,4 - D 处理的插条生根数总是更多 A. 实验 ① B .实验 ② C .实验 ③ D .实验 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腐乳的制作、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和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等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课本实验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 0.3 g/mL 的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因此 A 选项错误。毛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 15 ~ 18 ℃ ,所以 B 选项错误。腐殖质越丰富的环境中,土壤中小动物越多,所以 C 选项正确。在最适浓度前,随 2,4 - D 浓度的增加,插条生根数量增加,故 D 选项错误。 答案: C 4 . (2010· 上海卷, 26) 下图中①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则下图②所示结果最有可能来自 (    ) A .水培的洋葱叶 B .生长的柳树幼叶 C .培养的衣藻 D .秋冬的银杏落叶 解析: 图 ② 结果显示无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 A 、 B 、 C 项的细胞中都含有叶绿素,只有 D 项,几乎不含叶绿素。 答案: D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