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
杜卫东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居住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封闭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也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底要不要封闭阳台呢?本文作者叙说了自己的一段心灵的历程。
课堂·导入
杜卫东,
当代作家
,
1953
年生,北京人,原名杜栋齐,笔名晓渡。
1976
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有杂文随笔集
《
青春的思索与追求
》《
山花与刺梅
》
等,报告文学集
《
世纪之泣
》《
茫茫人海启示录
》
等。
作者·简介
眺
望(tiào)
沐
浴(mù) 荒
芜
(wú)
鳞次
栉
比(zhì)
霓
虹灯(ní)
倏
然(shū)
稚
嫩(zhì) 脸
颊
(jiá)
蜷
缩(quán)
孵
育(fū) 喧
嚣
(xiāo)
悖
论(bèi)
和
谐
(xié)
蹒跚
(pán shān)
蚂蚱
(mà zha)
温
馨
(xīn)
字·词
·
音
眺望:
鳞次栉比:
变幻莫测:
萋萋:
蜷缩:
安身立命:
喧嚣:
从高处往远处看。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蜷曲而收缩。
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声音杂乱,不清净。
字·词
·
音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明天就要封阳台,我思绪翩翩。
第二部分(第3~12段)
,在阳台上发现了一只鸽子,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第三部分(第13段)
,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3~4段)
,在阳台上发现了一只鸽子。
这一层次中,作者原本的思路即将因为这一小生命的出现而发生改变。文章产生了波澜。
第二层(第5~8段)
,因为儿子的发问,我重新考虑封阳台的事,内心产生了矛盾。
这一层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先写儿子的表现:鸽子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欢乐,让他有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他也因此而走进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因此儿子“望着鸽子”时是“惊喜”的,但他又充满了忧虑,因为大人会不会像孩子一样对鸽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怀有喜爱怜悯之情,他心中无数,因此他带着惊喜与忧虑交加的语气向爸爸询问。也正是儿子的询问,使爸爸封阳台的计划发生了改变,并在爸爸的心底掀起了波澜,引发了爸爸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新课·详解
作者先剖析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分离”,“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接着作者回忆了当年在内蒙古草原参加笔会时的兴奋与激动,表现了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亲近自然时的愉悦。接着作者呼吁人们:亲近大自然,爱护所有的大自然的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告诫人们,不能以大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课·详解
第三层(第9~10段)
,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第四层(第11~12段)
,儿子对鸽子的照料引发了我对儿子幼时生活的回忆,鸽子的叫声在我的心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这一层先写儿子对鸽子的照料,接着写我对儿子幼时生活的回忆,楼前的草坪是儿子幼时的伊甸园,也是儿子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窗口。由儿子对鸽子的关注与爱怜,又联想到鸽子是大自然的一位使者,我们不能仅向大自然索取,更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最后用大自然对人类的惩戒来警醒人们。
新课·详解
是什么触动了作者,让他最终改变决定的?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倾听
鸽子的心声
1.
一只鸽子竟能让作者改变决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请划出文中描写鸽子的语句。
“
惊恐
”:
“
蜷缩
”
“
眼睛紧紧的盯着‘我们’
”
源于对人类的害怕。
一方面是由于孵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惊恐”。
表现出它对自己孩子的关爱,而防备‘我们’的心理。
问题·探究
2
.此时此刻,这只鸽子一定有很多的话向人类诉说,你能替鸽子把它想说的话说出来吗?
原来,这只偶然间闯入的鸽子是一只受伤且怀有身孕的鸽子,她在都市上空艰难地飞行,它想要找寻一处暂时栖身的地方,疗治翅膀上的伤口,孵育出蛋里的孩子。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都市森林中,鸽子终于找到了一家阳台,那就是作者家还未封闭的阳台。
倾听了鸽子的诉说,作者的心变得柔软了起来。
问题·探究
触动作者心灵的仅仅是这只受伤的无家可归的鸽子吗?还有谁的表现使我决定先不封阳台的?
倾听
儿子的心声
1.
找出文中儿子的表现。
“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呀,鸽子!’”
“‘爸爸,明天还封阳台吗?’儿子惊喜地望着鸽子,但语气中却充满了忧虑。”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两句话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吗?
问题·探究
2.
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为什么会让儿子如此惊喜呢?文末把鸽子叫做“儿子新结识的朋友”,那么他的“老朋友”是谁呢?儿子为什么把一块不起眼的草坪和一些小动物当做“老朋友”呢?
(楼前的草坪,小虫、蚂蚱)
*
因为这块草坪是儿子童年的“伊甸园”、是他儿时蹒跚学步、游乐嬉戏的地方。那里有童年的欢声笑语、童年的美好记忆、童年的成长足迹。
*
现在这些
“老朋友”从儿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所以儿子见到眼前这只受伤的鸽子,内心格外的亲切和惊喜。
问题·探究
3.
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面对这只给你带来惊喜的受伤的鸽子,面对即将封上阳台的父亲你想说什么呢?
问题·探究
倾听
自然的心声
1.
鸽子用他无声的眼神表达了它的心声,儿子用自己的言行向父亲表达了心声。除此之外,作者还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那是来自什么的述说呢?用了什么修辞?这四个修饰语有什么作用?
问题·探究
*
来自
自然
的叙说。“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
写出了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的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问题·探究
2.
文中还写了另一种自然,请把它找出来。
听老师读一下描写
草原风光
的句子,大家闭起眼边听边想像那种画面,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一个。
多美的画面啊,只是这样美丽的大自然离人们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咆哮的洪峰、焚毁的山林、流失的水土、龟裂的农田,如果你是自然的代言人,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呢?
问题·探究
倾听
作者自己的心声
1.
鸽子的倾诉、儿子的心声、大自然的呐喊与哭诉都是让作者不封阳台的外因,你认为作者改变决定有内因吗? 阅读文章第9段,思考:我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刚来到草原时的那种激动的情感的?如何理解作者这样的心情?
问题·探究
动作——
语言——
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
“我回来了”
大声喊着:“我回来了!”
其实他是第一次来到草原,但他心中却好像回到久别的故乡,因为草原是他心灵的故乡,大自然是他情感的归属。
问题·探究
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