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知识梳理
一、民族融合及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民族融合的几种主要形式
(1)民族迁徙。东汉末年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规模迁徙,北方人民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2)友好交往。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特别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3)联合斗争。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和了解。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5)兼并战争。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
(6)“和亲”政策和“册封”制度。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
2.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秦汉时期:
①与匈奴的关系: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南下;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
②与西域的关系: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
(2)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隋唐时期: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称为“天可汗”。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相处。8世纪初,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821年,唐蕃会盟。
(4)宋元时期:北宋真宗时期,辽和北宋在签订“澶渊之盟”后,保持了长久的和平;11世纪时,西夏和北宋议和;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名将岳飞在郾城打败金兵,1141年,宋金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实现全国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明清时期:
①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清朝建立了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理藩院主要管理少数民族的事务。
②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③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
(6)新中国的民族关系:
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机构。我国已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二、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1.开放的对外政策
汉、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封建社会处于发展和繁荣阶段,各方面领先世界,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政府采取了对外开放、友好往来的政策。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封建经济走向繁荣,国力强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科技文化兼容并收,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2.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前期,封建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统治者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另外,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从国家安全出发,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危及它的统治,清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前期,进行反侵略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这一时期实行的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制作用,却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
(1)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唐朝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玄奘西游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今天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重要典籍。
(3)宋元时期,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海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描绘了大都的繁荣。
(4)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
(5)清朝: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康熙帝时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形势与变化,逐渐落伍。
4.基本认识
开放则兴,闭关则衰。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日关系
1.友好往来——古代的中日关系
(1)西汉时,中日就有往来,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汉倭奴国王”金印。
(2)隋唐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到中国,学者、僧人往来频繁,其中最有名的有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中国僧人鉴真和尚。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唐朝人的风尚。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3)明朝后期,日本倭寇经常侵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2.兵戎相见——近代关系
(1)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勒索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的条件。
(2)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3)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1914年,借对德作战之机,出兵中国山东。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企图全面占领山东,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为美国所排挤。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6)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制造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3.敌对走向和平——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
(1)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但中日关系发展很不顺利,特别是近年以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屡出现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实,美化侵略战争以及重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公然招魂的事件,为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2)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趋于缓和。
四、中美关系
1.近代(新中国成立之前)
(1)追随列强侵华(19世纪中期)
①参与鸦片走私活动;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扮演“调停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③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2)确立独立侵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确定了独立的侵华政策,形成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扩大侵华步骤(一战前后)
①一战期间,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②参与操纵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③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宣称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华进行经济扩张,美国在中国的势力一天天扩大。
(4)长期控制中国(民国时期)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中国长达20多年。
②二战期间,支持中国抗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直接对日作战,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关系。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大力支持中国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对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予以密切配合。《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将侵占的台湾等中国领土无条件归还中国。
③解放战争时期,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美国成为国民政府的太上皇,国统区俨然是美国的殖民地。
2.现代(新中国成立之后)
(1)敌视封锁遏制(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等全面遏制的敌视政策。
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一面使中美军队在朝鲜战场兵戎相见;一面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③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国抗美援越,中美关系再次降到冰点。
(2)缓和建交正常(20世纪70年代)
①原因:中方: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美方:正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适应美苏争霸的需要。
②过程及主要史实: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双方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1979年1月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3)合作冲突发展(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
①中美建交后,双方既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良好合作,又有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美国在台湾、人权、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百般刁难中国,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焦点问题。
②中美关系一波三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但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遏制中国发展、企图改变中国社会制度的霸权主义政策和强权政治。
③中美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
【知识拓展】
1.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它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内战的遗留问题,但由于美国等国际势力插手而使之更加复杂。
2.时事链接:美国与中国南海问题、美国与中国钓鱼岛问题、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及对中国的敌对行为等。
,专题预测
本专题中考命题几率较大。出现材料题、综合探究或问答题的概率较大。考查的主要方向包括:一是秦汉、隋唐、明清时期中原王朝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等。二是我国历代的对外关系,秦汉、隋唐、宋代的开放政策,与外国的友好往来如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等。清朝的闭关锁国及影响。三是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四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及其成就。
,专题训练
1.(2016黄石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材料二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1)根据材料一,在图中方框内填写出A点地名。结合所学知识,绘制郑和船队从B点到达最远目的地的航海路线。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3)近年来,西方一些媒体将中国与非洲国家正常的友好交往与“新殖民主义”相提并论,歪曲中非合作,挑拨中非关系。针对西方媒体的无理指责,请你予以驳斥。
答:(1)A:刘家港;略。(把B点和非洲东海岸航行路线的端点连接即可)(2)不以大国、强国自居;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交流;公平交易等。(3)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过侵略别国的历史;中国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国际关系;中国强大起来绝不称霸等。(符合题意即可)
2.(2012怀化中考第38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蜿蜒的陆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纽带;遥远而神秘的东西方国度,留下了中国使者的足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丝绸之路的开通主要归功于西汉哪一历史人物的艰辛努力?
(2)唐朝时期,中印、中日文化交流中最能反映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和博大精深特点的两件史实是什么?
(3)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4)从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答:(1)张骞。(2)玄奘西游;鉴真东渡。(3)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言之有理即可)
3.(2016锦州中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88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演讲的时候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列举反映汉朝、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件各两例。
(2)说一说汉、唐时期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
(3)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施的基本国策是什么?意义何在?
答:(1)汉朝: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设立安西都护府;设立北庭都护府;册封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等。(每个朝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友好交往;武力;和亲;册封;设立机构等。(答对任意三点即可);(3)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