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四:几何变换压轴题(德州市)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四:几何变换压轴题(德州市)》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四 几何变换压轴题 几何变换压轴题多以三角形、四边形为主,结合平移、 旋转、翻折、类比等变换,而四边形的问题常要转化成三角 形的问题来解决,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得到相等的 角、相等的边或成比例的边,通过勾股定理计算边长.要熟 练掌握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选择解题方 法,注意区分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特殊与一 般的关系,注意方程思想、对称思想以及转化思想的相互 渗透. 几何变换是德州市中考的常考点,多与三角形、四边 形、圆相结合,考查形式多样化.德州市近五年中考对此 问题的考查: 2017 年中考试题第 11 题考查了旋转变换,第 23 题考查了翻折变换; 2016 年中考试题第 12 题考查了旋转 变换,第 23 题考查了类比变换; 2015 年中考试题第 6 题考查 了旋转变换,第 23 题考查了类比变换; 2014 年中考试题第 12 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第 23 题考查了类比变换; 2013 年中 考试题第 23 题考查了类比变换. 类型一 图形的旋转变换 几何图形的旋转变换是近年来中考中的常考点,多与 三角形、四边形相结合.解决旋转变换问题,首先要明确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关键是找出旋转前后的对 应点,利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等性质解题. 例 1 如图, O 是等边△ ABC 内一点, OA = 3 , OB = 4 , OC = 5 , 将线段 BO 以点 B 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 60° 得到线段 BO′ , 下列结论: ①△ BO′A 可以由△ BO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60° 得到;②点 O 与 O′ 的距离为 4 ;③四边形 AOBO′ 的面积为 6 + 3 ;④ ∠ AOB = 150° ;⑤ S △AOC + S △AOB = 6 + .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 A .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 分析 】 利用旋转的性质,结合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 等知识对结论逐一判断即可. 【 自主解答 】 由题意可知∠ 1 +∠ 2 =∠ 3 +∠ 2 = 60° , ∴∠ 1 =∠ 3. 在△ BO′A 和△ BOC 中, ∴△BO′A≌△BOC. 又∵∠ OBO′ = 60° , ∴△BO′A 可以由△ BO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60° 得到,①正确. 如图 1 ,连接 OO′ , ∵OB = O′B ,且∠ OBO′ = 60° , ∴△ OBO′ 是等边三角形, ∴ OO′ = OB = 4 ,②正确. ∵△ BO′A≌△BOC , ∴ O′A = OC = 5. 在△ AOO′ 中,三边长为 3 , 4 , 5 ,这是一组勾股数, ∴△ AOO′ 是直角三角形,∠ AOO′ = 90° , ∴∠ AOB =∠ AOO′ +∠ BOO′ = 90° + 60° = 150° , ④正确. S 四边形 AOBO′ = S △AOO′ + S △OBO′ = ×3×4 + ×4 2 = 6 + 4 ,③错误. 如图 2 ,将△ AOB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60° , 使得 AB 与 AC 重合,点 O 旋转至 O″ 点. ∵△AOO″ 是边长为 3 的等边三角形, △ COO″ 是边长为 3 , 4 , 5 的直角三角形, 则 S △AOC + S △AOB = S 四边形 AOCO″ = S △COO″ + S △AOO″ = ×3×4 ⑤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为①②④⑤ . 故选 D . 1 . (2017· 张家界 )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 AD = 2 ,把 边 B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30° 得到线段 BP ,连接 AP 并延长交 CD 于点 E ,连接 PC ,则△ PCE 的面积为 _________ . 2 . (2017· 赤峰 )△OPA 和△ OQB 分别是以 OP , OQ 为直角边的等 腰直角三角形,点 C , D , E 分别是 OA , OB , AB 的中点. (1) 当∠ AOB = 90° 时如图 1 ,连接 PE , QE ,直接写出 EP 与 EQ 的 大小关系; (2) 将△ OQB 绕点 O 逆时针方向旋转,当∠ AOB 是锐角时如图 2 , (1) 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 加以说明. (3) 仍将△ OQB 绕点 O 旋转,当∠ AOB 为钝角时,延长 PC , QD 交于点 G ,使△ ABG 为等边三角形如图 3 ,求∠ AOB 的度数. 解: (1)EP = EQ. (2) 结论成立.证明如下: ∵点 C , E 分别是 OA , AB 的中点, ∴ CE∥OB , CE = OB ,∴∠ DOC =∠ ECA. ∵ 点 D 是 Rt △OQB 斜边中点,∴ DQ = OB , ∴ CE = DQ. 同理, PC = DE ,∠ DOC =∠ BDE ,∴∠ ECA =∠ BDE. ∵∠PCE =∠ EDQ ,∴△ EPC≌△QED ,∴ EP = EQ. (3) 如图,连接 GO , ∵ 点 D , C 分别是 OB , OA 的中点,△ APO 与△ QBO 都是等腰直 角三角形, ∴ CQ , GP 分别是 OB , OA 的垂直平分线, ∴ GB = GO = GA , ∴∠ GBO =∠ GOB ,∠ GOA =∠ GAO. 设∠ GOB = x ,∠ GOA = y , 则 x + x + y + y + 60° = 360° ,∴ x + y = 150° , ∴∠ AOB = 150°. 类型二 图形的翻折变换 几何图形的翻折变换也是近年来中考中的常考点,多 与三角形、四边形相结合.翻折变换的实质是对称,翻折 部分的两图形全等,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再结合勾股定 理、相似的性质与判定解题. 例 2 (2016· 苏州 ) 如图,在△ ABC 中, AB = 10 ,∠ B = 60° , 点 D , E 分别在 AB , BC 上,且 BD = BE = 4 ,将△ BDE 沿 DE 所在直 线折叠得到△ B′DE( 点 B′ 在四边形 ADEC 内 ) ,连接 AB′ ,则 AB′ 的长为 . 【 分析 】 作 DF⊥B′E 于点 F , B′G⊥AD 于点 G ,由∠ B = 60° , BD = BE ,得到△ BDE 是等边三角形,由对称的性质得 到△ B′DE 也是等边三角形,从而 GD = B′F ,然后利用勾股 定理求解. 【 自主解答 】 如图,作 DF⊥B′E 于点 F , B′G⊥AD 于点 G , ∵∠B = 60° , BD = BE = 4 , ∴△ BDE 是边长为 4 的等边三角形. ∵将△ BDE 沿 DE 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 B′DE , ∴△ B′DE 也是边长为 4 的等边三角形, ∴GD = B′F = 2. ∵B′D = 4 , ∴ B′G = ∵AB = 10 ,∴ AG = 10 - 6 = 4 , ∴ AB′ = 3 . (2016· 张家界 ) 如图,将矩形 ABCD 沿 GH 对折,点 C 落在 点 Q 处,点 D 落在点 E 处, EQ 与 BC 交于点 F. 若 AD = 8 cm , AB = 6 cm , AE = 4 cm ,则△ EBF 的周长是 ____ cm . 8 4 . (2017· 淄博 ) 如图,将矩形纸片 ABCD 沿直线 MN 折叠,顶 点 B 恰好与 CD 边上的动点 P 重合 ( 点 P 不与点 C , D 重合 ) ,折痕 为 MN ,点 M , N 分别在边 AD , BC 上.连接 MB , MP , BP , BP 与 MN 相交于点 F. (1) 求证:△ BFN∽△BCP ; (2)① 在图 2 中,作出经过 M , D , P 三点的⊙ O( 要求保留作图 痕迹,不写作法 ) ; ② 设 AB = 4 ,随着点 P 在 CD 上的运动,若①中的⊙ O 恰好与 BM , BC 同时相切,求此时 DP 的长. (1) 证明: ∵将矩形纸片 ABCD 沿直线 MN 折叠,顶点 B 恰好与 CD 边上的动点 P 重合, ∴ MN 垂直平分线段 BP , ∴∠ BFN = 90°. ∵ 四边形 ABCD 为矩形, ∴∠ C = 90° ,∴∠ BFN =∠ C. 又∵∠ FBN =∠ CBP , ∴△ BFN∽△BCP. (2) 解: ①如图 1 所示. ② 如图 2 ,设⊙ O 与 BC 的交点为 E ,连接 OB , OE. ∵△MDP 为直角三角形, ∴ MP 为⊙ O 的直径. ∵ BM 与⊙ O 相切, ∴ MP⊥BM. ∵MB = MP ,∴△ BM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AMB +∠ PMD = 180° -∠ BMP = 90° , ∠ MBA +∠ AMB = 90° ,∴∠ PMD =∠ MBA. 在△ ABM 和△ DMP 中, ∴△ ABM≌△DMP ,∴ DM = AB = 4 , DP = AM. 设 DP = 2a ,则 AM = 2a , OE = 4 - a , BM = ∵BM = MP = 2OE , ∴ = 2×(4 - a) ,解得 a = , ∴ DP = 2a = 3. 类型三 图形的类比变换 图形的类比变换是近年来中考的常考点,常以三角形、 四边形为背景,与翻折、旋转相结合,考查三角形全等或相 似的性质与判定,难度较大.此类题目第一问相对简单,后 面的问题需要结合第一问的方法进行类比解答. 例 3 (2016· 朝阳 ) 小颖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查阅 资料时发现:△ ABC 内总存在一点 P 与三个顶点的连线的夹 角相等,此时该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 【 特例 】 如图 1 ,点 P 为等边△ ABC 的中心,将△ ACP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60° 得到△ ADE ,从而有 DE = PC ,连接 PD 得到 PD = PA ,同时∠ APB +∠ APD = 120° + 60° = 180° ,∠ ADP + ∠ ADE = 180° ,即 B , P , D , E 四点共线,故 PA + PB + PC = PD + PB + DE = BE. 在△ ABC 中,另取一点 P′ ,易知点 P′ 与 三个顶点连线的夹角不相等,可证明 B , P′ , D′ , E 四点 不共线,所以 P′A + P′B + P′C > PA + PB + PC ,即点 P 到三 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 【 探究 】 (1) 如图 2 , P 为△ ABC 内一点,∠ APB =∠ BPC = 120° ,证明 PA + PB + PC 的值最小; 【 拓展 】 (2) 如图 3 ,△ ABC 中, AC = 6 , BC = 8 ,∠ ACB = 30° ,且点 P 为△ ABC 内一点,求点 P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之 和的最小值. 【 分析 】 (1) 先证△ APD 为等边三角形,再证 B , P , D , E 四点共线,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即可得答案; (2) 利用“探 究”得出的结论进行求解. 【 自主解答 】 (1) 如图,将△ ACP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60° 得 到△ ADE , ∴∠ PAD = 60° ,△ PAC≌△DAE , ∴ PA = DA , PC = DE ,∠ APC =∠ ADE = 120° , ∴△ APD 为等边三角形, ∴PA = PD ,∠ APD =∠ ADP = 60° , ∴∠ APB +∠ APD = 120° + 60° = 180° , ∠ ADP +∠ ADE = 180° ,即 B , P , D , E 四点共线, ∴ PA + PB + PC = PD + PB + DE = BE , ∴ PA + PB + PC 的值最小. (2) 由“探究”知,当∠ APB =∠ APC =∠ BPC = 120° 时, AP + BP + PC 的值最小. 如图,把△ CPB 绕点 C 逆时针旋转 60° 得△ CP′B′ , 由“探究”知 A , P , P′ , B′ 共线,且 AP + BP + PC = AB′ , ∠ PCB =∠ P′CB , ∴∠ PCB +∠ PCA =∠ P′CB +∠ PCA = 30° , ∴∠ ACB′ = 90° ,∴ AB′ = 5 . (1) 问题发现 如图 1 ,△ ACB 和△ DCE 均为等边三角形,点 A , D , E 在同一 直线上,连接 BE. (1) 填空: ①∠ AEB 的度数为 ; ②线段 AD ,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 (2) 拓展探究 如图 2 ,△ ACB 和△ 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 =∠ DCE = 90° ,点 A , D , E 在同一直线上, CM 为△ DCE 中 DE 边上的 高,连接 BE. 请判断∠ AEB 的度数及线段 CM , AE , BE 之间的 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 解决问题 如图 3 ,在正方形 ABCD 中, CD = . 若点 P 满足 PD = 1 ,且 ∠ BPD = 90° ,请直接写出点 A 到 BP 的距离. 解: (1)①60°  ② AD = BE (2)∠AEB = 90° , AE = 2CM + BE. 理由: ∵△ ACB 和△ 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ACB =∠ DCE = 90° , ∴ AC = BC , CD = CE , ∠ACB -∠ DCB =∠ DCE -∠ DCB ,即∠ ACD =∠ BCE , ∴△ACD≌△BCE. ∴AD = BE ,∠ BEC =∠ ADC = 135°. ∴∠AEB =∠ BEC -∠ CED = 135° - 45° = 90°.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DCE 中, CM 为斜边 DE 上的高, ∴ CM = DM = ME ,∴ DE = 2CM , ∴ AE = DE + AD = 2CM + BE. (3) 6 .我们把两条中线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称为“中垂三角形”. 例如图 1 ,图 2 ,图 3 中, AF , BE 是△ ABC 的中线, AF⊥BE ,垂 足为 P ,像△ ABC 这样的三角形均为“中垂三角形”.设 BC = a , AC = b , AB = c. 【 特例探索 】 (1) 如图 1 ,当∠ ABE = 45° , c = 2 时, a = , b = ; 如图 2 ,当∠ ABE = 30° , c = 4 时, a = , b = ; 【 归纳证明 】 (2) 请你观察 (1) 中的计算结果,猜想 a 2 , b 2 , c 2 三者之间的 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请利用图 3 证明你发现的关系式; 【 拓展应用 】 (3) 如图,在 ▱ ABCD 中,点 E , F , G 分别是 AD , BC , CD 的中点, BE⊥EG , AD = 2 , AB = 3 ,求 AF 的长. 解: (1) (2) 猜想: a 2 , b 2 , c 2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2 + b 2 = 5c 2 . 证明:如图,连接 EF. ∵AF , BE 是△ ABC 的中线, ∴ EF 是△ ABC 的中位线, ∴ EF∥AB ,且 EF = AB = c. ∴ 设 PF = m , PE = n ,则 PA = 2m , PB = 2n. 在 Rt △APB 中, (2m) 2 + (2n) 2 = c 2 ;① 在 Rt △APE 中, (2m) 2 + n 2 = ( ) 2 ;② 在 Rt △BPF 中, m 2 + (2n) 2 = ( ) 2 .③ 由①得 m 2 + n 2 = , 由②+③得 5(m 2 + n 2 ) = , ∴ a 2 + b 2 = 5c 2 . (3) 如图,设 AF , BE 交于点 P ,取 AB 的中点 H ,连接 FH , AC. ∵E , G 分别是 AD , CD 的中点, F 是 BC 的中点, ∴ EG∥AC∥FH. 又∵ BE⊥EG ,∴ FH⊥BE. ∵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D∥BC , AD = BC , ∴ AE = BF , AE∥BF ,∴ AP = FP , ∴△ ABF 是“中垂三角形”, ∴ AB 2 + AF 2 = 5BF 2 ,即 3 2 + AF 2 = 5×( ) 2 , ∴ AF = 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