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五首
《
饮酒
》
(其五)
/
陶渊明
《
春望
》/
杜甫
《
雁门太守行
》/
李贺
《
赤壁
》/
杜牧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
李清照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
《
诗经
》
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味陶渊明
《
饮酒
》
诗之美味吧
!
《
饮酒
》
陶渊明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
1
、
《
桃花源记
》 (
散文
)
2
、
《
五柳先生传
》
(传记)
3
、
《
归园田居
》
(田园诗)
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
),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
《
五柳先生传
》
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
陶渊明今存诗歌
125
首,其中四言诗
9
首,五言诗
116
首。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
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
12
篇,其中辞赋
3
篇,韵文
5
篇,散文
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
《
桃花源记
》
。
作者简况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
/
在
/
人境,而无
/
车马
/
喧。
问君
/
何
/
能尔,心远
/
地
/
自偏。
采菊
/
东篱
/
下,悠然
/
见
/
南山
。
山气
/
日夕
/
佳,飞鸟
/
相与
/
还。
此中
/
有
/
真意,欲辨
/
已
/
忘言。
按节奏诵读诗歌:
结庐
在
人境
,
而
无
车马喧
结庐
:构筑房舍。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而
:却。
车马喧
: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
“
人境庐
”
诗集为
《
人境庐诗草
》
,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
君
何能
尔
?心远地自偏
君
:诗人自称。
尔
: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
“
心
”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采菊东篱下,
悠然
见
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金
·
元好问
《
论诗
》
绝句
有
有我之境
,有
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山气日夕
佳,飞鸟
相与还
山气:
南山的气象
。日夕:
傍晚
。相与:
相伴。
还:
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
归去来辞
》“
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
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
有
真意
,欲
辨
已
忘言
此中
: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
: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
:辨识。
忘言
: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总 结:
这首诗是
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
(
王士祯
《
古学千金谱
》)
这首诗中,
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
,达到
水乳交融
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听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赏析
:
1
至
4
句为第一层,
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
至
10
句为第二层,
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人物小结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
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
,
总的特点是
“
淡泊
”
,
“
独善其身
”
。这在当时来说,是
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
“
归隐
”
与
“
独善
”
,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
退隐思想
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春望
烽
f
ē
ng
搔
sāo
浑
hún
簪
zān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春
望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
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
40
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
《
春望
》
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
望中所见,
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诗意形象生动,
情感极其沉痛。
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花鸟皆有人情。
诗句表明诗人
忧国忧民,
“
感时
”
之深,
“
恨别
”
之切
。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
家国之思
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
迫切心情
,很自然地使人共鸣。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
饱经忧患,忧国忧民,
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
——
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
白头
”
因愁而生,
“
搔
”
的动作是为了解愁,
“
更短
”
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结: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视线
由近而远
,
又
由远而近
,
视野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感情
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情感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
修辞
对偶
拟人
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
(
sh
ù
)
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两首诗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
(790—816)
,字
长吉
,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人称为“
诗鬼
”。
作者简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朗读课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
\
压城
\
城
\
欲摧,甲光
\
向日
\
金鳞
\
开。
角声
\
满天
\
秋色
\
里,塞上
\
燕脂
\
凝夜
\
紫。
半卷
\
红旗
\
临
\
易水,霜重
\
鼓寒
\
声
\
不起。
报君
\
黄金
\
台上
\
意,提携
\
玉龙
\
为君
\
死。
黑云
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
金鳞
开。
1
、黑云:比喻敌军。
2
、金鳞:鳞片状的铠甲。
译:敌军像乌云压境,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分析课文
角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
凝夜紫。
1
、角:号角。
2
、燕脂:即“胭脂”。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半卷红旗
临
易水,霜重鼓寒
声不起
。
1
、临:动词,抵达。
2
、声不起:指鼓声低沉。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报君
黄金台
上意,提携
玉龙
为君死。
1
、黄金台:燕昭王招纳贤士筑的台。
2
、玉龙:宝剑的代称。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1
、本诗通过哪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
明确:
《
雁门太守行
》
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合作探究
2
、归纳全诗主旨。
明确: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是一首咏史诗。
——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
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
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
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走近杜牧
杜牧(
803—
约
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
人谓之小杜
,
以别于 少陵。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
全唐诗
》
编其诗入卷。
咏史诗
《
过华清宫绝句
》
、
《
赤壁
》
等颇多感慨,
《
江南春
》
、
《
泊秦淮
》
、
《
山行
》
等,其
《
阿房宫赋
》
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生平详见
《
新唐书
》
卷一六六。有
《
樊川文集
》
。
诗题解读
《
赤壁
》
诗是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二年(
842
)至四年间出任黄州刺史时游赤壁矶作,赤壁,其地有很多处,杜牧诗中的赤壁,并非赤壁大战的赤壁,而是在湖北黄冈市,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血色,名赤壁山,又名赤壁矶或赤鼻矶。杜牧所写的
《
赤壁
》
诗及宋人苏轼作前后
《
赤壁赋
》
,皆借黄州赤壁矶以咏赤壁之战的史事。
诗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以地名为题,怀古咏史,抒发感慨,
寄希望统治者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折戟(
jĭ
)
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古老的断戟沉落在江底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铮铮亮光的断戟,认出它是东吴破曹的遗物。
翻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大、小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阅读理解
1.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
折戟沉沙铁未销
2.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
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
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
赤壁
》
的后两句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精彩的论史名句。 杜牧独出心裁的评论,认为周瑜不过是依靠当时刮起的东风才得以火攻曹营取胜,否则历史将是另一局面,这番议论,曲折有力地揭示出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所起的作用。而且,杜牧好谈兵,有政治军事才能,怀抱用世之心,却郁郁不得志。因此贬低周瑜,正是
宣泄自己空有济世之才却生不逢时、无法建功立业的愤郁不平之情,
在议论中
凸现诗人雄视古今的兀傲神情
。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赤壁
》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李清照
李清照(
1084
~
1155
) 号
易安居士
,南宋杰出
女
文学家
,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
赵明诚
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
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有
《
易安居士文集
》
、
《
易安词
》
,已散佚。后人有
《
漱玉词
》
辑本。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
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
帝所
,闻
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
谩
有惊人句。九万里风
鹏
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
去。
解释:
星河
:银河。
帝所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
: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
:
路长
,隐括屈原
《
离骚
》
:
“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
之意。
日暮
,隐括屈原
《
离骚
》
:
“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
之意。
嗟,慨叹
。
谩
:徒,空。
鹏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
: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
:吹得。
三山
: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出一幅
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
。“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
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
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
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仿佛梦魂归帝所”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
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
。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
《
水调歌头
》
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赏析词句
“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
她听见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
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
意思是说,
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
“
嗟
”
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
“
谩有
”
,是
“
空有
”
或
“
徒有
”
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有李贺
《
南园十三首
》
中的
“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
之意。两者像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
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
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
积极
的,有现实意义的。
归纳 主 题
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
婉约派
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李清照词选
回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春 残
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李清照的诗
作业
1
、背诵五首诗词。
2
、完成基础训练。
3
、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补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