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杜 甫
重 阳 节
朗读诗歌三原则
读准字音
读准断句
读出感情
诵读明意
风急
/
天高
/
猿
/
啸哀
,
渚清
/
沙白
/
鸟
/
飞回。
无边
/
落木
/
萧萧
/
下
,
不尽
/
长江
/
滚滚
/
来。
万里
/
悲秋
/
常
/
作客
,
百年
/
多病
/
独
/
登台。
艰难
/
苦恨
/
繁
/
霜鬓
,
潦倒
/
新停
/
浊
/
酒杯。
登 高
诵读明意
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年)重阳节,杜甫
55
岁,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
因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三年之后他病逝,
《
登高
》
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合作探究
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
试从诗中找一个字或词来表达你的读后情感体验。
合作探究
悲
宋代罗大经评价颈联十四字含八处悲,试分析。
合作探究
颈联分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全家人
一起去登高山、登高塔
,
祈求免除灾害,求长寿 。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是作者的
暮年之悲
。
。
合作探究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
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
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
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
艺术境界
意象、意境
合作探究
风
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
所见 所闻
——
环境氛围
天
猿啸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
萧萧下
滚滚来
苍凉
凄清
孤寂
首联颔联分析
合作探究
落 木
木,树也。
木叶即树叶
,“
木叶
”文人喜好的传统意象。楚辞已有使用。
“木”既有
树叶
的含义,又无树叶的繁密,浓郁之感,突显
空阔、光秃
的感觉,更突出秋的
衰败、凋零
之感。
落叶,树叶,使用频繁,失去了
语言的张力
和诗歌要求的
审美特征
。
合作探究
强调国家和自身命运的纠结,明确悲不仅指个人艰难,还有国家艰难。情感扩大,不仅对自身命运不堪的感伤,而且对国家命运担忧。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尾联:生活困苦衰颓,借酒解愁,暂时忘记,却因病不能酒。只得直面惨淡,独自舔舐伤口悲痛。
尾联分析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结合全诗概括诗中“悲”的内容
悲
景:自然之秋
己:人生之秋
国:国家之秋
诗人在诗歌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情感?
感悟总结
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杜甫的悲秋,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所以他的诗歌特点是沉郁顿挫。
感悟总结
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的杜甫形象?这给你哪些启发或感悟?
时代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思想决定行为
“穷不独善其身”的入世情怀
感悟总结
请解析杜甫《江汉》中“片云”“夜月”、“落日”、“秋风”的内涵
。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延伸拓展
请解析杜甫《江汉》中“片云”“夜月”、“落日”、“秋风”的内涵
。
第二联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意境凄清,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