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第
2
课时 等腰三角形
——
等
腰三角形的判定
1
课堂讲解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小结
作业提升
如图,为了固定标杆
AB
,由它上边的某点
C
向地面上的
D
,
E
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
D
,
B
,
E
在一
条直线上,如果
DB
=
BE
,
绳子
CD
和
CE
有什么关系
呢?
1
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知
1
-导
思考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
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
.
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
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如图
13.3-4
,在
△
ABC
中,
∠
B
=∠
C
.
作△
ABC
的角平分线
AD.
在△
BAD
和
△
CAD
中,
∠1=∠2
,
∠
B
=∠
C
,
AD
=
AD
,
∴△
BAD
≌△
CAD
(AAS).
∴
AB
=
AC
.
知
1
-导
(来自教材
)
知
1
-导
归
纳
由上面推证,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
定方法: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
那么这两个角
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 “等角对等边”
).
(来自教材
)
【
例
1】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
形的一边,那么这个 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已知: ∠
CAE
是
△
ABC
的外角,
∠1=∠2
,
AD
//
BC
(
图
13.3-5).
求证:
AB
=
AC
.
分析:
要证明
AB
=
AC
,
可先证
明
∠
B
=∠
C
.
因为
∠1
= ∠2,
所以可以设法找出
∠
B
,
∠
C
与
∠1
,
∠2
的关系
.
知
1
-讲
证明:
∵
AD
//
BC
,
∴∠
1
=∠
B
(
),
∠2
=∠
C(
),
而已知∠
1
=∠
2
,所以
∠
B
=∠
C.
∴
AB
=
AC
(
).
知
1
-讲
(来自教材)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等角对等边
总
结
知
1
-讲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判定定理;
二是定义
.
另外还有很多方法,如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三
线中两线重合,也能说明是等腰三角形。但不常用,一
般是通过推理得出角相等或边相等,再得出是等腰三角
形
.
如图,
∠
A
=36°, ∠
DBC
= 36°, ∠
C
= 72°.
分别计算
∠1, ∠2
的度数,并说 明图中有哪些等
腰三角形
.
知
1
-练
(来自教材)
在△
ABC
中,∠
A
和∠
B
的度数如下,能判定△
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
A
.∠
A
=
50°
,∠
B
=
70°
B
.∠
A
=
70°
,∠
B
=
40°
C
.∠
A
=
30°
,∠
B
=
90°
D
.∠
A
=
80°
,∠
B
=
60°
知
1
-练
(来自教材)
如图,∠
B
=∠
C
=
36°
,∠
ADE
=∠
AED
=
72°
, 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
)
A
.
3
个
B
.
4
个
C
.
5
个
D
.
6
个
知
1
-练
(来自
《
典中点
》
)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内角平分线垂直于对边,
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知
1
-练
(来自
《
典中点
》
)
【
例
2】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
a
,底边上的高的长
为
h
,
求作这个等腰 三角形
.
知
1
-讲
(来自
《
教材
》
)
作法:
(
1)
作线段
AB
=
a
.
(2)
作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MN
,与
AB
相交于点
D
.
(3)
在
MN
上取一点
C
,使
DC
=
h
.
(4)
连接
AC
,
BC
,则
△
ABC
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
知
1
-讲
(来自
《
典中点
》
)
总
结
知
1
-讲
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时,先画出草图,对照草图观
察哪些边或角是已知的元素,先画能最多确定三角形顶
点的边或角.本题作法较多:
(1)
先作
BC
的垂直平分线
MN
,再以点
B
为圆心,以腰长
为半径作弧交
MN
于点
A
,连接
AB
,
AC
.
(2)
先作一腰,再分别以腰的两个端点为圆心以底和腰长
为半径作弧,两弧的交点即是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
1
尺规作图题:如图,已知底角∠
α
和腰长
m
,
求作等腰三角形
.
知
1
-练
(来自
《
点拨
》
)
2
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知
2
-导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在一个三角形中;
区别:
判定是由角到边,性质是由边到角.
即:等边 性质判定等角
.
性质
判定
知
2
-导
拓展: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
互逆定理可知,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
质的逆命题可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判定方法:
(1)
一边上的中线和高线重合时,利用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定理,可以判定为等腰三角形;
(2)
一边上的中线和对角的平分线重合时,将中线
倍长,利用三角形全等可以判定为等腰三角形;
(3)
一边上的高线和对角的平分线重合时,直接利
用三角形全等可判定为等腰三角形.
【
例
3】
如图,在△
ABC
中,
AB
=
AC
,
EF
交
AB
于
点
E
,交
AC
的延长线于点
F
,交
BC
于点
D
,
且
BE
=
CF
.
求证:
DE
=
DF
.
知
2
-讲
(来自
《
点拨
》
)
导引:
要证
DE
=
DF
,可构造以
DE
和
DF
为对应边的全
等三角形,不妨过点
E
作
EG
∥
AC
交
BC
于点
G
,
则只要证明△
EDG
≌△
FDC
即可,缺少的条件
可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得出.
知
2
-讲
(来自
《
点拨
》
)
证明:
过点
E
作
EG
∥
AC
交
BC
于点
G
,如图,则∠
1
=∠
F
,
∠
2
=∠
3.∵
AB
=
AC
,∴∠
B
=∠
3(
等边对等角
)
.
∴∠
B
=∠
2.∴
BE
=
EG
(
等角对等边
)
.
又∵
BE
=
CF
,∴
EG
=
CF
.
在△
EDG
和△
FDC
中,
∠
1
=∠
F
,
∠
4
=∠
5
,
EG
=
FC
,
∴△
EDG
≌△
FDC
(AAS)
.
∴
DE
=
DF
.
知
2
-讲
(来自
《
点拨
》
)
总
结
知
2
-讲
证明线段
(
或角
)
相等,以其中一边
(
或角
)
所在三
角形作为“基础三角形”在另一边
(
或角
)
上作与其全
等的三角形是常用的作辅助线的方法;如本例是以
DF
所在的△
DFC
为“基础三角形”,以
DE
为边作与
△
DFC
全等的△
DEG
;若以
DE
所在的△
DEB
为“基
础三角形”,以
DF
为边作与△
DEB
全等的△
DFG
怎
么作请读者试一试.
知
2
-练
1
如图,点
D
,
E
在
△
ABC
的边
BC
上,
AB
=
AC
,
AD
=
AE
.
求证
BD
=
CE
.
(来自教材)
2 (
2015·
泰安
)
如图,
A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
DE
⊥
AC
,垂足为
E
,
BF
∥
AC
交
ED
的延长线于
点
F
,若
BC
恰好平分∠
ABF
,
AE
=
2
BF
.
给出下
列四个结论:①
DE
=
DF
;②
DB
=
DC
;③
AD
⊥
BC
;④
AC
=
3
BF
,其中正确的结论共
有
(
)
A
.
4
个
B
.
3
个
C
.
2
个
D
.
1
个
知
2
-练
(来自
《
典中点
》
)
知
2
-练
3
在下列三角形中,若
AB
=
AC
,则不能被一条直
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
)
(来自
《
典中点
》
)
等腰三角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1)
当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时,应用“有两条边相等的
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来判定.
(2)
当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时,应用“如果一个三角
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来证明.
(3)
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构成三角形
时,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
距离相等,则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来证
明.
(来自
《
典中点
》
)
必做:
1.
请你完成教材
P79
练习
T2 –T4
、教材
P81-83
习
题
13.3T2,T10
2.
补充
:
请完成
《
典中点
》
剩余部分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