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如何叙事
写记叙文,首先要学会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简单说来,就是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交代清楚,并在叙述过
程中将这六个相关联的要素有机地结合在起,让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叙写事情时为了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还应考虑如何将起因、经过、结果这条思路构筑完整,安排好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安排得恰当,要叙述得条理清楚。 我们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如何将事件叙述完整而又生动。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顺叙
散步
莫怀戚
(
开门见山地交代了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 .
.
. . . .
. .
. . .
.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起因:
——————————————————
————————————————————————————————————
——————————————————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段话不仅仅告诉读者关于故事的时间还渗透了人物的心理。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
“
我
”
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
——————————————————————————————————
—————————————————————————————————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在叙写文章
“
时间、地点
”
等较为平淡的内容时,可适当加上心理、环境描写,以及语言的润色,营造恰当的气氛,吸引读者兴趣。
)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
生命。
(
这里的描写表露的是春的气息,但隐含的是对生命的感悟,更是对生命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放歌。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
. . . . . . .
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
“
走大路。
”
(
散步过程中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产生分歧。)
(这里描写作者在面对一边是老,一边是幼的矛盾冲突中,所体现出的爱幼更尊老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它折射出作者尊重并善待衰老生命的光辉,读后敬仰之意油然而生。)
经过: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
还是走小路吧。
”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我走不过去的地
方,你就背着我。
”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小路。)
结果:
————————————————————————————————————
————————————————————————————————————
————————————————————————————————————
————————————————————————————————————
————————————————————————————————————
————————————————————————————————————
————————————————————————————————————
(这段话寓意深刻。它以轻衬重,不仅突出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
“
我
”
——
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
——
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最后一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升华之所在,与文章的第四段中
“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
生命
”
前后照应,在整篇当中起着点明题旨、深化内涵的作用,是点睛之笔。)
◆点评:
文章结构图:
文章六要素很明晰,这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从上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文章按散步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是顺叙。文章虽然是顺叙,但作者剪裁得法:不但插入了景物,注重联想,还有少量心理分析,也有细腻的细节描绘、情节的微小波澜,然而一切又都点到为止,这就避免了一本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使人读有余味。
“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
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 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
羚羊木雕
倒叙 、插叙
张之路
……
“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
妈妈坚定地说,
“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 “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 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人物心理插叙法”:回忆插叙“万芳仗义”的小故事。画线句是个过渡句,引出插叙。)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叙,将文章矛盾冲突最激烈的片段
——
爸妈逼迫
“
我
”
索回羚羊木雕,提到前面叙述,这就造成了悬念,增强了引人入胜的表现效果,使文章显得曲折有致。)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
“
合二而一
”
。
(倒叙,将文章矛盾冲突最激烈的片段
——
爸妈逼迫“我”索回羚羊木雕,提到前面叙述,这就造成了悬念,增强了引人入胜的表现效果,使文章显得曲折有致。)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
……
直到现在,我身上还穿着她的运动裤。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我”和万芳情深谊厚。该不该要回木雕呢?真是难以取舍!插叙令故事发展真实、合理,令矛盾合理化。
)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
“
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
……
永远!
”
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
. .
(插叙结束,回到倒叙,从事件起因开始叙述。
“
昨天
”
是重要的时间标志和过渡标志。)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
……
……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到有人在喊我的名字,
小藏刀送给我。
(如按顺叙写,
“
爸妈逼迫
‘
我
’
索回木雕
”
该是这个位置。)
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
“
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点评:
文章结构图:
课文讲述的是
“
我
”
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
“
我
”
要回来,
“
我
”
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
“
我
”
,
“
我
”
因对朋友反悔而伤心。 如果单纯地
“
顺叙
”
木雕事件,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
我
”
送木雕给万芳
——
爸妈逼迫
“
我
”
索回木雕
——
“
我
”
索要木雕
——
万芳主动还
“
我
”
木雕
——
万芳安慰
“
我
”
,
“
我
”
却更伤心了。
现在的处理是:把其中一个冲突强烈的场面提前了,于是成了倒叙。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开始就展示“我”与父母关于木雕的矛盾冲突及“我”夹在父母和朋友间进退两难的矛盾,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欲和思考欲。
文章还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插叙了万芳和“我”换裤的小故事,写出了“我”和万芳情深谊厚,将故事进一步推进到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以此表达了对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重财轻义行为的谴责,他们虽疼爱子女,但并不尊重孩子们构建的纯真的友谊,也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
。
大部分学生总认为写“记叙文”就像记流水账,只要从头到尾把一件事情记下来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也没错,记叙文就是重在“记”。但是,“记”不仅要讲究文辞运用,还要讲究思路线索。如果文章平铺直叙,有可能就成白开水,嚼然无味;
而如果写记叙文时,充实了记叙文体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将语言进行润色,则可以写出一篇比较成功的记叙文,展现一定的生动性、吸引力。
记叙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交代出来。这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应内容完整,交代清楚,这是记叙最基本的要求。
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时间有现在、过去和将来的区别,叙述时要交代清楚。
一、了解记叙的要素
掌握并运用记叙的要素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点如下:
时间:
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地点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和气氛。
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经过如何?结果如何?这是记叙文的三个重要环节。好的记叙文,起因和结果更要紧密配合,以使事件不违背情理;事件的经过要写得有起有伏,曲折动人,并且能圆满地把事件因果连贯起来。
事件涉及哪些人物?因为人物是主角,所以要写得有血有肉,个性突出。
地点:
人物:
事件的
起因、经过和结果:
要素歌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要把故事写完整,交代清楚
“
六要素
”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处所;第三要素是人物,世间万物人为主;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原因;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事实上,为了避免文章的呆板和平庸,六要素的交代往往是灵活的,而灵活交代要素,可使文章增色不少。
(2)
我穿着厚厚的大衣,还觉得冷,看见田里的水都结了冰,我不禁打起哆嗦来
……
我真不喜欢这个季节。
二、灵活交代记叙要素
1.
时间:
你能猜到这是什么时候么?
(1)
太阳出来啰
……
喂,喜洋洋
……
啰
……
喂。
可见时间的表述不一定非要直接写出几月几日几点,而可以像上面这样间接地灵活地表现出来。
(
1
)看着穿着白大褂来往的人,和爸爸妈妈那焦急的面容
……
我知道我是在什么地方了,并且我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
(3)
家家都喜气洋洋,贴春联,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
参考答案:(
1
)早晨 (
2
)冬天 (
3
)春节
2.
地点:
想想事件发生的地点。
记叙要素中
“
时间
”
和
“
地点
”
的灵活运用好把握,而
“
人物
”
和事件的
“
起因
”
、
“
经过
”
、
“
结果
”
在实际运用中就复杂得多。
“
人物
”
的交代是记叙文的重点,交代人物离不开描写。记叙文中人物描写有多种类型,你能辨别以下例句所用的描写方式吗?
(2)
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
参考答案:(
1
)医院 (
2
)山区
3.
人物:
(3)
她来到河边,放下篮子,将衣服从篮子里取出,摁到水中浸湿,捞出水面搁在石板上,撒些洗衣粉,就开始搓洗起来
……
(4)
“
前面的同学作了很好的发言,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我是起来发言呢,还是放弃?
”
我内心这样想着,
“
算了吧!我还是放弃!
”
我想,
“
我该坐下了。
”
(2)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
大家都说,
“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
可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会使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形象,否则就会干巴巴的。
一件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有其主、客观原因。主导的原因有时是主观原因,有时是
参考答案
:
(
2
)语言
(
对话
)
描写(
3
)动作描写 (
4
)心理描写
4.
事件的起因
客观原因,有时不分主次,主客观原因共同主导事件的发生。 事件的起因,指主导事件发生的原因
——
就是主要原因。 叙事过程中,我们常常抓一个原因就写,让读者感觉这个
“
因
”
不会必然导致这个
“
果
”
,所以给人虚假的感受。因此,叙事时一定要先将许多原因进行比较,找到主导原因;如果主客观原因不分仲伯,就要简洁明了地同时交代,切不可舍本逐末,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例如:课文
《
走一步,再走
一步
》
中,导致“我”处于悬崖中部不敢向上爬,又不敢下崖的原因,除了因为悬崖陡峭令“我”恐惧之外,还因为“我”的身体确实多病。这是两个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小伙伴们都走远了,“我”也失去了支持的力量。因此,将这些原因交代清楚了,才能突出“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己一步步走下悬崖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也才能突出这件事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
5.
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经过,指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或者更细致一点,指事件发生先后经历了哪几个较大的阶段。我们要根据行为终点的变化,来准确概述事件的经过。事件从同一起点开始,到不同的时间点停止,人物行为的性质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他从家里出来
——
坐公交车到商场
——
站在柜台的大量商品前,依据此人的整体行为,我们可以判断是
“
购物
”
;
如果再往后延伸,变成:他从家里出来
——
坐公交车到商场
——
站在柜台大量商品前
——
见一顾客购物时钱夹里有很多钱,立刻尾随跟踪。那么此人的行为过程就不再是“购物”,而是“想要偷窃”了。
叙事时,我们要根据人物的行为起点到终点的全程,来准确定位事件的经过;根据行为终点确定,此人此时到底在做什么,定性一定要准。在叙事过程中,要抓住最能体现中心的点进行详写,以此突出
中心;一件事详写不同的点,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中心。比如同样是写“爬山”,有的同学详写爬山摔倒后寻找不那么容易摔倒的方法,突出“做事要讲方法”的主题;有的详写爬山过程中同学间的互帮互助,那所突出的
主题就可能是“同学情谊暖人心”;有的同学写爬山中见到变化的风景,那么就可以将主题升华成“坚持走下去,放开心胸,去体验人生路上风景的变换”。
总之,一个事件,要注意根据中心确定将经过的哪一部分加以详写,因为这对表现不同的中心是影响很大的。
6.
事件的结果
事件结果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事件本身的结局;二是事件对他人他物产生的影响。 叙事时,视角要开阔,不能只盯着事件本身生成的直接结果,更要关注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比如,同样是写“钓鱼”,有的表达“钓鱼开心”的主题;有的表达“感受美好的大自然”的主题,有的就能“钓”出“心静才能成功”的感悟。哪一个主题更深远,得到了升华?当然是“心静才能成功”啦。
三、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叙写的方法(记叙的顺序)
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时,屡打败仗。在向朝廷的奏报中,他写下了
“
屡战屡败
”
。不想这四字被他的师爷看见了,改为
“
屡败屡战
”
。结果同样的事实,由于词序的不同导致意思
发生了变化,这使曾国藩免受朝廷的责罚。同样的道理,记叙类文章除了要交代记叙的要素、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详略外,还须有个顺序。要根据凸显中心的需要,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即起因、经过、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记叙顺序。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一)顺叙
运用顺叙的方法要注意:
(
1
)必须把时间交代清楚。
(
2
)要注意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发生、发展合情合理。
(
3
)要有重点。分清主次,不要写成流水账。
在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我和父亲回故乡拜祭祖先
。
(
开篇交代了
时间:
今年清明节,
人物:
我和父亲。)
【
学习借鉴
】
(2008
年广东中考满分作文
)
脚步
. . . .
. . . . .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古人说得一点也没错。清明那天,下起了绵绵细雨。我们要登山路,那一定十分湿滑,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了。父亲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
“
不用怕,跟着我的脚步走!
”
(
事件发生的地点:祭祖途中的山路。并由山路湿滑引出下文:我不断寻找避免摔跤的步法及父亲的两次教导。
)
( 祭祖途中的山路湿滑。
)
起因: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开始登山了,父亲走在前头,我跟在后面。山路果然十分湿滑和泥泞,在登一些小土坡的时候,我抬脚往上走时,总是打滑,弄得我摔倒了几次。我的脸和衣服沾满了脏脏的泥土,父亲却大步平稳地往上走。父亲回头看见我狼狈的样子,停下来等我。父亲指着一个小土坡对我说:“我教你怎样
往上走山路。”父亲一边讲,一边示范,“你要先把一只脚抬上去,把土踩实了。然后,另一只脚用力跨大步往
上
一登就可以了。
”
我甩开脸上的汗和泥土,按照父亲的脚步一试,果然登了上去。我不再觉得恐惧,而是尽情地欣赏着山里
的鸟语花香快步往上爬。我在前面,父亲在后面。
终于,我们登到了山腰的墓群处。我回过头,看着曲折而迷茫的山路,感触很多。是啊!祖祖辈辈就是用这样脚踏实地的脚步开创了今天的生活。
( 我上下山不断摔跤,父亲指导我上下山要用不同的步子。)
经过:
(动作描写很细致,产生了第一次感悟,似乎是
“
柳暗花明
”“
前途光明
”
了;而下面的
“
下山
”
不顺,让人心里不由又是一顿。大小波澜不断
……
)
拜祭之后,我们开始下山。我得意洋洋,心想:下山的路没什么好怕的,我用上山的脚步走就是了。于是,我直直地走下去,结果又摔了几跤,脸和衣服满是泥土。这时,父亲走了过来,对我说:
“
下山的路不能用上山的步子走。对于那些湿滑的下坡路,你
土。这时,父亲走了过来,对我说:
“
下山的路不能用上山的步子走。对于那些湿滑的下坡路,你
要侧着脚慢慢地走下去,这样才能增大阻力,防滑。”我们就用这样的脚步默默地走了下去。
(上山过程能独立成文但最终只能作为铺垫,目的是以
“
上山
”
写
“
下山
”
,突出
“
上下山
”
的方法应该灵活变通。)
下山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走山路其实就像走人生之路。面对某些困难时,我要迈大脚步勇敢地跨过去,要迎难而上;而面对另一些困难时,我要用巧妙灵活的脚步迂回、侧面解决。父亲的脚步给了我很大
——————————————————————
( 作者因“上下山的脚步”不同,领悟到“人生的脚步”也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的道理。)
(如果没有多次摔跤,多次心理转折,这个感悟会显得跨度太大,就不这么自然了。因此,“结果”水到渠成,是因为“经过”足够丰富。)
的启示,我以后要用勇敢、灵活、聪明的脚步走好我的人生路
结果:
——————————————————————————————————————
————————————————
◆点评:
文章结构图:
此文六要素很明晰。依据事件的发展先写上山,后写下山,然后记下对事件的感悟。这是一篇要素齐备的典型记叙文。 寓理于事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因“上下山的脚步”不同,领悟到“人生的脚步”也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意(即中心)独到、自然。
本文选材非常集中,落“脚”于“走山路”时的不同脚步和感悟。语言平实深沉,叙事简洁集中,描写细腻却不繁琐,议论精当却不夸张。对于中学生,这些都很难得!极佳的立意加出色的语言,最终决定了本文满分。
(二)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
《
羚羊木雕
》
、
《
风筝
》
、
《
背影
》
等。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运用倒叙,非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不可,这样才能交代清楚倒叙结束,回到事件原有叙述顺序,否则,会
使文章头绪不清,影响内容的表达。
如
《
羚羊木雕
》
中结束倒叙的过渡句是:“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开始叙述事件的起因;“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表明起因叙述结束,接着讲故事的发展。再如
《
风筝
》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
……”
开始了回忆,进入倒叙;“现在,
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
……”
回到现实,倒叙结束。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如
《
背影
》
;二是像
《
羚羊木雕
》
那样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如
《
风筝
》
(北京的冬季
……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在我的日记本里夹着一朵枯萎的康乃馨,虽然它已枯萎,我依然还记得它盛开时的娇艳,美得动人心扉。
【
学习借鉴
】
(
2012
年广东中考满分作文)
最美康乃馨
(睹物思往事,把结果提前,引起悬念,典型的倒叙。
“
我依然还记得
”
是过渡。)
. . . . .
去年的母亲节前一天,同宿舍的同学都在讨论着送什么给自己的母亲,我也不例外,虽然我是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农村孩
子。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在母亲节送母亲最好的礼物便是康乃馨。晚上睡觉,入梦之后,我梦见了我的母亲。炎炎烈日,在田间地头,她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挥动着锄头,汗水浸湿了她的衣
. . . . . . . . .
背
……
山风吹,天空飘着洁白的蒲公英,我像一朵彩云走过去,送一朵康乃馨给母亲,母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
从梦中醒来,梦里的情景更坚定了我要买花送给母亲的决心。只是当时的我并不懂,那只是个梦而已。
(借梦境以心理推动事件合理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床收拾好书包,准备回家。在经过花店时,我义无反顾地走进去,拿出我所剩无几的生活费,挑选了一朵娇艳欲滴、芳香扑鼻的康乃馨,加以精美的包装,踏上回乡的路。坐在车上,我却有一种隐隐的不快,觉得我好像哪里做错了,我该如何向母亲送出这朵康乃馨呢?
借梦境以心理推动事件合理发展。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脑海中熟悉的山村出现在我的眼前,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我小心翼翼地把花放进书包。下了车,没想到居然在村口碰到了母亲,她肩膀上背一担柴,手里还拿着把锄头。我连忙走上前去,叫了声“妈!”母亲回头看见我,急忙问:“孩子,怎么回来了?是不
是在学校犯了错,还是不够钱用了?
……”
我赶紧打断她的话:
“
没
……
没什么事啊
……
今天是母亲节,我
……
回来看看你
……
妈,祝你节日快乐!
”
“
看什么看,孩子,咱们农村不兴这个,你一定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将来考上一个好大学
……
只要你有出息了,每天妈妈
都高兴。
”
她又接着说,
“
你看,回来一次又花不少路费吧?以后啊,要把钱用在有用的地方,不用回来看我
……
再说,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嘛
……”
说完,她腼腆地笑了,“走,回家吧。”
听了母亲的话,傻傻的我也笑了,但我的眼眸禁不住湿润了。看着母亲早已斑白的两鬓,被岁月压弯的腰脊,粗糙的双手,不再灵便的步伐,唉,我善良慈爱的母亲啊,我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做了。 最后,那朵娇艳的康乃馨我没有送出去,因为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而那朵康乃馨被我夹在日记本里,留在记忆深处。
. .
昨天,中考前我拿出了这朵枯萎的康乃馨,似乎有一股属于母亲的清香在我的鼻尖缭绕,而母亲的那句话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响起,
“
只要你有出息了,每天妈妈都高兴。
”
美,是那一朵娇艳的康乃馨;最美,是母亲对孩儿的爱与期待。
(结束倒叙,呼应
“
我依然还记得
”
,形成一个
“
圆
”
。)
(点题,呼应开头。)
. .
———————————
———————————————————
◆点评:
文章结构图:
开篇一个对比,以一句“我依然还记得”过渡,回到了过去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是一种经典的简洁的倒叙结构。中间按时间先后“顺叙”事件发展,同时实际又是以心理活动推动事件自然发展,这就避免了一湖平水,无波无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如:
(三)插叙
(
1
)
《
羚羊木雕
》
:插入上星期上体育课发生的事情。
(
2
)
《
紫藤萝瀑布
》
:第
8
段插入对十多年前家门口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
3
)
《
爸爸的花儿落了
》
:在毕业典礼上插入往事
——
探望爸爸、赖床受罚、爸爸爱花、银行汇款等。
(
4
)鲁迅的
《
故乡
》
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
“
我
”
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
“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
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
5
)莫泊桑的
《
我的叔叔于勒
》
中,在写盼望于勒后,插叙了于勒以前的劣行和发迹的情况,然后又接着写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避于勒。
插叙的内容要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通过对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叙述时作者直接插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
(
1
)作者直接插叙法:
(
2
)人物心理插叙法: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这种方法又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转述人物语言,二是直引人物的话。
(
3
)人物语言插叙法:
“
心情不要那么郁闷,下午跟你姐去去福利院。
”
“不想去。”
【
学习借鉴
】
(
2010
年广东中考满分作文)
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
“干吗不去?去做做好事,也放松放松心情。” “
……”
就这样,我极不情愿的跟着姐姐去了福利院。一进福利院的大门,就看见一群小朋友正在草地上跳绳,他们看到姐姐就把绳子扔在地上,对着姐姐飞奔过来,姐姐蹲下来,一把抱住了他们。 “姐姐好!” “乖,怎么样啊,这几天乖不乖,有没有调皮啊?” “没有!我们都好乖的!”
看着他们激动而涨红的脸,听着他们稚嫩的声音,我就忍俊不禁。姐姐把我拉下去,说:“这是姐姐的妹妹,也是你们的姐姐
……” “
姐姐好!” “你们好!”
(对话简洁,按时间和故事发展顺序展开情节。)
“小文,带我们去看看你们在玩什么。”姐姐对着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女孩说。 “好!”随着一声稚气未脱的答应,她牵着我们来到草地上说:“我们刚刚在跳绳。”
“我们来比赛好不好?”姐姐提议道。 “好!”听到要比赛跳绳,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急忙往后退,我不会跳绳也最怕跳绳了。
姐姐一把拉住了我。正想找什么借口逃脱,可是我看到孩子们那期待的眼神,我最终妥协了。在比赛对阵表中,我的对手是小文,比赛开始了,我跳得很慢,可是我余光瞟到两条辫子上下摆动的频率很快时,我加快了速度,不想就这么输给一个小孩子,事实证明,我在跳绳方面真的不如一个小孩子。比赛结束了,虽然我们没
没有胜利,但似乎没有失败者,因为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包括小文,包括福利院的孩子们。 听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说,这些孩子都是弃婴,他们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在没有人来看他们,陪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就闷闷不乐。他还说:
“
今天是孩子们这段时间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
我看着挂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之前郁闷的心境不翼而飞,原来别人的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
. . . . . . . . . .
...
(
结尾人物语言插叙,交代孩子身份和渴望爱的特点,这使文章更真实合理。既转述,也直接引用工作人员的话,真灵活!
)
(插叙点到为止。用
“
我看着
”
过渡,回到顺叙,表达感悟,收束全文。)
◆点评:
文章结构图:
顺叙、倒叙与插叙主要区别在于:顺叙、倒叙都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中心部分,而插叙只是插入与中心部分相关的一个或几个小小的片断。注意:无论是倒叙、插叙,还是其他的叙述方法都是相对顺叙而言的。
因为顺叙是文章最基本的叙述方
短小文章,插叙自然简短。本篇插叙清晰,典型
,
只用人物语言插叙法,却转述、直接引用兼有,而又点到为止,剪裁之灵巧和力度可见一斑。
小结:
法,没有顺叙,就无所谓倒叙和插叙了。那么,什么时候用顺叙,什么时候用倒叙,又什么时候用插叙?这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总的前提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服务于文章结构的完整和条理性,服务于文章的生动性,能否引人入胜。
重视事情的过程,往往用倒叙。如果要让读者重视事情的结果,往往采用顺叙。如果必须对某些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则用插叙。
一般地说,如果让读者
(
2
)他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人物:“他”的身份是什么?)
——
琦君
《
粽子里的乡愁
》
1.
阅读下面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交代要素的。
(1)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
宗璞
《
紫藤萝瀑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
李汉荣
《
山中访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
(
云雀
)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
——
鲁迅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票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拿着选票在认真思考:投谁的票呢?
“
对,应该投她一票!
”
我看着候选人的名单,心中忽然一亮。一件往事不觉在眼前闪过:一次上课之前,班上的几位女生围着她,吵吵嚷嚷,闹个不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走上前一看,又在分票了,她每次都坐在最差的位子上,其他同
2.
修改作文:先通读一遍短文,然后按要求修改。
应该投她一票
学不服气,非要跟她换票不可。这一次几位同学联合进攻,换了一张最好的座位票给她。可是,等到同学们进场以后,发现她又坐在最差的座位上了。我们班上的同学无一不被她的先人后己的精神所感动。
(1)
人物:
“
她
”
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在班级里是普通学生还是班干部?应有明确的交代。
想到这里,我朝她看了一眼。心想:
“
不投她的票,投谁的票呢?
”
下列问题,作者似乎没有交代清楚:
(2)
时间:
“
上课之前
”
含义不明,是早上?中午?还是课间?应该说清。
(3)
地点:
是在教室,还是在其他地方?应该有明确的叙述。
(4)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她
”
为什么老是坐差位子?是什么票?同学们为什么不服气?在换票之后,她怎么又坐到差座位上的? 为避免读者一头雾水,这些问题,作者都应该在文中交代清楚。
我的修改:
————————————————————————————————————————————————————————————————————————————————————————————————————————————————————————————————————————————————————————————————————————————————————
3.
阅读下面节选文段,回答问题。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那是
1972
年
8
月
3
日的夜晚。我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留神插进了快行线。突然一声紧急刹车,一辆大型
“
红旗
”
轿车紧贴着我身体的左侧,
“
嘎
”
地停住了。我刚扭过
头,这辆车后座旁的窗帘
“
唰
”
地拉开了。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了我的眼帘。啊!我仔细再看看,真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像在询问:同志,
碰着了吗?受伤没有?这时,总理的司机走下车来,站在我身旁问我:
“
同志,碰着没有?
”
我赶忙回答:
“
没事儿!没事儿!
”
有关人员迅速察看了现场,决定留下另一辆
“
红旗
”
轿车送我去医院检查,总理的车才开走了。
……
(节选自
《
一件珍贵的衬衫
》
)
请回答:作者采用的叙述顺序是顺叙还是倒叙?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参考答案
1.
(
1
)用“春红已谢”表明时间是大概是在春
(
2
)“他”是讨饭的乞丐。
(
3
)“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暗示时间是清晨。
周一下午上班会课时,教室里
( )
闹哄哄的,因为选
“
优秀班干部
”
的投票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拿着选票认真思考:该投给谁呢?
( )
“
对,应该投她一票!
”
我看着候选人的名单,心中忽然一亮。
(
4
)用丰富生动的景物描写暗示地点
“
百草园
”
。
2.
修改范例:
应该投她一票
. . . . . . . . . . . .
时间和地点
起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一件往事
( )
不觉在眼前闪过:
一次上课之前,班上的几位女生围着她
——
我们的班长
( )
吵吵嚷嚷,闹个不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走上前一看,又在分电影票了。大家都在围着她说:“你每次都先人后己,照顾大家,总坐最差的位子,这次,我们非要跟你换票不可!”说着,几位同学联合进攻,换了一张最好的电影座位票给她。
经过:回忆一件关于班长的往事
主要人物
. . . . .
____________
可是等到看电影的时候,同学们发现,她又坐到了最差的座位上了。大家怎么劝,她也不肯挪位置,还说:
“
没事,我长得高,又视力好,坐哪不都看得一清二楚吗!
”
这让大家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那次,全班无一不被感动,对她先人后己的行为心里就更敬佩了。 想到这里,我朝她看了一眼,只见,她仍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准备投票。我心里一动,暗想:
“
不投她的票,投谁的票呢
( )
结果:决定投班长一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每个家庭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常常因生活中的事情,表现令人难忘的亲情。请通过一件事描写家中的一段亲情故事。题目自拟。
3.
倒叙;从过渡句看出来的:
“
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
引起回忆;
“
那是
1972
年
8
月
3
日的夜晚
”
进入回忆。
要求:
1.
要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
500
字。
2.
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3.
列出写作提纲。
怎样写好这篇作文呢?希望同学们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选材,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哪怕是很小的事,只要这件事的意义不凡,你就紧紧地抓住它,围绕它来写。从
《
羚羊木雕
》
中可以想到,亲情可能是通过什么物品来反映的。从
《
散步
》
中可以想到,亲情也许是因某件事反映的。二是情节,
【
写作提示
】
文章要注意情节的生动性,
《
羚羊木雕
》
中的矛盾冲突,
《
散步
》
中的分歧,这都是文章情节生动的精巧构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