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16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
——
罗素
执教:广外增城外校 李名江
遏
è
制 飓
jù
风
A
肆
sì
意 濒
bīn
临
B
孤寂
jì
战栗
lì
C
边缘
yuán
缩
suō
影
D
深渊
yuān
仙境
jìng
E
震颤
chàn
微薄
bó
F
抄写字词
赐
cì
予 嘲讽
fěng
G
作者简介
罗素(
1872—1970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
20
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为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0
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除了有点懒散和缺乏激情外,大凡聪明能干而又多心多疑。但是,这只是他们性格中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很会狂热激动,而且常常是一种集体的狂热激动。正是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因素使他们变的不可捉摸,甚至对中国人的将来也难以预料。你可以想象他们中一部分人会变成积极的布尔什维克者、勇敢无畏的抗日救国者、狂热的基督徒或狂热地献身于某个最终宣称自己为绝对统治者的领袖。”
最具天才的预言
罗素的这些言论都写
于
1925
年以前,他能
预料到中国人对马克
思 、
列宁主义的态
度,预料到中国可能
会发生的抗日战争,
预料到没有外
国人奴
役的、以毛泽东为代
表的中国命运主宰者
的诞生!
A
B
C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对爱情的渴望
他活着的三个理由就是:
初读课文
,说说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回答“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
细读课文,
揣摩本文的结构思路。
2.
阐释追求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使人摆脱孤寂,让人领略到美好境界。
4.
写人类的痛苦促使我不断努力,以期减少这痛苦。
结构:全文采用了
总
——
分
——
总
的结构,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
1.
回答标题的提问,说出我活着的三个理由。
3.
讲述知识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科学、社会的了解。
5.
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认为这样活着是有意义的。
本文所论述的“爱情”,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同时又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的亲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纯最浓的情感。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作者把它放在三大情感的首位,这种安排是很有见地的。
三个原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可以解除孤寂,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再读课文,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关于“爱情”的论述
?
2.
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饥饿中的儿童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
对人类苦难
不可遏制的同情
”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
追求爱情
,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
,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
这几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
具有议论文“观点明确、结构清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
A
具有散文“将抽象的说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使读者获得感悟”的特点
C
——从两篇文章都能通过分析具体的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的观点可以看出来。
B
D
——从两篇文章语言和叙述方式可以看出来。
3.这两篇短文应该归类为
议论性散文
,想想这种文体有哪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