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
间,
钟山
只隔數重山。
春
风又
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
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游褒禅山记
于海峰
王
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
(
今属江西
)
人。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散文雄健峭拔,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
),登进士第。嘉祐六年(
1061
)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
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施.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
1074
)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
1076
)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作。
4
年后(
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
16
年后(
1070
年)拜相。
(
1021
~
1068
)
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忍不拔的前进的。也正如此,被
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本文写于他34岁之时.
文章中所阐述的哲理也正是他在从政道路上精神的体现.
元祐元年(
1086
)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
文
,故又称“
王文公
”。
字
介甫
,
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卒谥文,世人又称
王荆公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
1021
~
1068
)
解题
“
记”是一种
文体
,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人尚理
——
严羽
《
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褒
bāo
禅
chán
山 卒
zú
庐冢
zhǒng
谬
miù
窈
yǎo
然 怠
d
à
i
咎
jiù
瑰
guī
怪 无物以相
xi
à
ng
之 慎
shèn
取 深父
fǔ
今言“华(
huā
)”如“华(
huá
)实”之“华(
huá
)”者
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后洞
慧空禅院
所叙路线图:
前洞
碑
北
翻过一座小山
东行
5
里
游褒禅山记
一
二
三
(
1-2
):
记叙
——
游山经过。
(
3-4
):
议论
——
游山心得。
(
5
):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结构
关键句
——
整体感知
“
于是
予
有叹焉”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作者
借仆碑抒发感慨,
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
“深思慎取”
,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联想到“
古书之不存
”,从“
音谬
”联想到“
谬其传
”,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问:这样说来,这观点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小结:
这
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记游洞经过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
后洞
第二自然段
→
悔
1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
(1)
(2)
(3)
(4)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
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2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古人求思之
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第三自然段
结构
余之所得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不能
不能
志 力 物
志(理想)
物(外物)
力(体力)
成功
主观
客观
第五段补充注释
: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
)直称姓名(
2
)称字、号、斋名、谥号(
3
)称官名、爵名(
4
)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
______
和
______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
______
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
________”
和“
______ ”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
意志
和“
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写作手法
舍:
筑舍定居。
名:
取名。
其后:
那以后。
于:
在。
其址:
它的山脚下。
第一段补充注释:
今
……
庐冢也:
句。
以:
因为。
阳:
南面。
名:
称呼。
独:
惟独。
犹:
还。
识:
辨认。
今
……
谬也:
句。
卒:
终于。
以故:
因此。
名为动。
名为动。
名为动。
判断
判断
其下
平矿 :
平坦开阔
有泉
侧
出
:
从旁边。
由山以
上
六七里:
上:往上走。
第二段补充注释
有穴窈
然
:
然,形容词尾。
问其
深
:
深:深度。
余与四人拥火
以
入:
以,连词表修饰。
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
也:
穷,尽,走到尽头。
火
且
尽:
且,将要。
其进
愈难:
其进,那向前进(的事)
而
其见
愈奇:
其见:那见到的(景致)
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
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则其
至
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方
是
时:
是,这
火尚足以
明
也:
明,照明 。
则
或
咎其欲出者:
或,有的人
名词作状语
名为动。
形为名。
形为动。
动为名。
形为动。
第三段补充注释:
于是:
对这种情况。
之:
取独。
观
(于天地
……
):观察
于:
对于
而
(世之)
:
但是
非常:
不同寻常
险远:
险而远的地方。
在:
动词,表示一种存在。
(罕至)
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至于:
到达。
于:
介词,引出行为涉及的对象。
(力足以至)
焉:
代词,那里
尽吾志:
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
所得:
得到的,即收获。
怠:
懈怠。
志:
志向,理想。
孰:
谁。
形为动。
第四段补充注释:
于:
对于
(古书)
之
(不存):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存:
保存
后世:
后代的人
谬:
弄错。
传:
流传的文字。
此所以
……
:
表示原因的判断句
学者:
求学的人
形为动
动为名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
)直称姓名(
2
)称字、号、斋名、谥号(
3
)称官名、爵名(
4
)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游褒禅山记
记叙
议论
山、碑
洞
前洞
:
平旷
,
有泉
—
夷以近
,
游者众
后洞
:
窈然
,
甚寒
—
险以远
,
至者少
游洞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随怠者出
,
所以
见少
记少
乐少
悔:不得极游之乐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无悔矣
仆碑
——
深思而慎取
记叙
——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记游文字重点在后洞探幽未穷,不得极乐,以引出心中悔意。所即之事非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幽游客多寡。由“记游者甚众”到“好游者不能穷”再到“已少”、“又加少”,全不爱惜笔墨。这样,下文的议论就得以借题发挥。
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深思慎取”。 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
要指出的是,借仆碑发议论,并非闲置的笔墨,它使得人至“险远”,要有“志”、“力”,还当借“物,三者不可或缺的观点,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不妨这样理解,要有坚定志向,具备客观条件,有力有物,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取。
知识归纳
——
一词多义
以其乃华山之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良乃入,具告沛公
质于齐,兵乃出
家祭无忘告乃翁
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乃
盖
副词,表判断,是
副词,竟然,居然
连词,于是
连词,才 代词,你,你的
名词,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动词,超过,胜过
副词,大概
知识归纳
——
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理有疏密
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过饰非
道
文
名词,路,道路
动词,说,讲
名词,文字
名词,
纹路
名词,
文章
动词,掩饰
知识归纳
——
一词多义
理固宜然
吴广以为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此余之所得也
古人
…
往往有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言得之
然
得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连词,但,但是。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适宜,正确
1
、以故
其
后名之曰
2
、距
其
院东五里
3
、独
其
为文犹可识
4
、问
其
深,
则
其
好游者不能穷也
5
、盖
其
又深,
则
其
至又加少矣
6
、以
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7
、
其
孰能讥之乎?
其
“ ”
字的用法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
代词,它,指后洞
代词,他们,指古人
代词,他们,指游客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8
、而余亦悔
其
之
9
、既
其
出
10
、视
其
左右
11
、谬
其
传
12
、咎
其
欲出者
13
、吾
其
还也
14
、
其
可怪也欤
代词,指自己
助词,无义
代词,它,指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其
“ ”
字的用法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
代词
(
1
)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
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
其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
)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他的” “他们的” “它的”讲
例:“然视
其
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3
)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例:“入之愈深,
其
进愈难”
“
其
好游者不能穷也”
(
4
)
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 于“我”、“我们”、“自己”
例“余亦悔
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
语气词
(
1
)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
其
孰能讥之乎?”
(
2
)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
其
皆出于此乎?”
(
3
)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
其
还也”
1
、慧褒始
舍
于其址
2
、以故其后
名
之曰“褒禅”
3
、有泉
侧
出
4
、入之甚寒,问其
深
5
、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
也
6
、则其
见
愈奇
7
、则其
至
又加少矣
知识归纳
——
词类活用
名
→
动,筑舍定居
名
→
动,命名
名
→
状,从侧面
形
→
名,深
形
→
动,走到尽头
动
→
名,见到的景象
动
→
名,到达的人
知识归纳
——
词类活用
8
、火尚足以
明
也
9
、常在于
险远
10
、至于
幽暗昏惑
11
、后世之
谬
其传
12
、后世之谬其
传
13
、莫能
名
者
形
→
动,照明
形
→
名,危险偏远的地方
形
→
名,幽暗的地方
令人迷乱的地方
使动,弄错,使
…
错
动
→
名,流传的文字
名
→
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1
、
非常
之观
2
、
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
、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古:到达(某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知识归纳
——
古
今
异义
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
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学问的人
1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
所谓前洞也。
2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谓之后洞
.
3
、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而
(
题字
)
记游的人很多
——
(
这是人们
)
所说的前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
(
连
)
那些喜欢游玩的人
(
也
)
不能走到尽头
——
(
人们
)
叫它后洞。
知识归纳
——
语句翻译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
(
的人
)
又更加少了。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
(
继续
)
进入,火把
(
也
)
还足够
(
继续
)
照明。
4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5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6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大概我所到
(
的地方
)
,比起喜欢游览的人
(
来说
)
还不到
(
他们的
)
十分之一。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
(
的事
)(
就
)
越困难,可是那见到
(
的景象
)(
就
)
越奇特。
知识归纳
——
语句翻译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