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历程
模 块 三
专题十四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及其发展
考点四十八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02
第
2
关 对接高考
03
第
3
关 精练高考
栏
目
导
航
01
第
1
关 梳理考点
一、文艺复兴
1
.
背景
(1)
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在欧洲建立起
________
统治。
(2)11
世纪以后,西欧经济复苏和发展,城市兴起,人们开始追求
____________
的乐趣。
2
.
形式
14
世纪意大利部分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01
第
1
关 梳理考点
神权
世俗人生
3
.
概况
(1)
时间:
14
~
17
世纪。
(2)
地点:发源于
____________
,后向西欧其他国家扩展。
(3)
斗争矛头:基督教神权统治,反对禁欲主义。
(4)
目的: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5)
旗帜:人文主义。
4
.
实质:
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大利
5
.
成就
(1)
意大利
①但丁的
《
神曲
》
,赞颂了人的伟大,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②彼特拉克在文学作品中谱写了人性的欢歌。
③薄伽丘的
《
十日谈
》
,讽刺教会虚伪腐败,批判贵族的等级观念,提出人类平等,歌颂人性。
(2)
英国:莎士比亚的
《____________》
歌颂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6
.
不足:
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程度不够。
哈姆雷特
[
轻巧识记
]
神权下的自我
[
思维拓展
]
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外衣的原因
1
.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许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建立在古希腊罗马的科技、思想文化基础之上。
2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与封建神学正面冲突,所以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而行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实。
二、宗教改革
1
.
背景
(1)
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有限。
(2)
罗马天主教廷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
(3)1517
年教皇大量出售
“
____________
”
,激起德国各阶层民众的愤慨。
2
.
兴起:
马丁
·
路德张贴
《_______________》
。
3
.
主张
(1)
“
信仰即可得救
”
。
(2)《
圣经
》
至上: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
《____________》
,都可以真接与上帝沟通对话。
(3)
思想自由:
____________
是上帝最神圣的话,是基督的福音。
赎罪券
九十五条论纲
圣经
自由
4
.
影响
(1)
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
____________
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
冲击了神权,为
____________
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
思维导图
]
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心灵角度
启蒙运动
1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
“
人性
”
反对
“
神性
”
,用
“
人权
”
反对
“
神权
”
。
2
.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生,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3
.宗教改革是指在
16
世纪至
17
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答题术语
]
4
.
16
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
“
民族教会
”
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
“
廉价教会
”
。
5
.
1517
年,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
·
路德贴出一张布告,这就是著名的
《
九十五条论纲
》
,它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开始。
6
.马丁
·
路德的思想核心是
“
因信称义
”
,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7
.宗教改革实质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
1
.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
)
A
.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B
.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
.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D
.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02
第
2
关 对接高考
考向预测一:从文艺复兴背景各因素间的辩证关系角度考查
C
解析:
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强大,所以新兴资产阶级借助这一手段宣传新的思想,故
C
项正确。领导这场运动的资产阶级保守并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只是借助传统的古典文化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因此其重视
“
古典文化传统
”
不是因为古典文化保存完整和丰富,故
B
、
D
两项错误。
文艺复兴运动是
14
~
17
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义发动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是多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深刻理解各因素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其实质,解题时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全国卷近五年在这一部分没有命题,今后考到的几率增大,复习时要多加关注。
1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蕴含有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精神的萌芽。
2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尚小,自己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
3
.意大利继承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形式的原因
2
.
《
圣经
》
新约中称:
“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
”
但又强调
“
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
。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
·
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
“
故意曲解了
《
圣经
》
”
。这种
“
曲解
”
(
)
A
.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
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考向预测二:从强调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角度考查宗教改革
C
解析:
马丁
·
路德这种
“
曲解
”
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故
A
项错误;马丁
·
路德这种
“
曲解
”
使民众传统的宗教信仰发生危机,故
B
项错误;马丁
·
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宗教,故
C
项正确;马丁
·
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故
D
项错误。
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
“
因信称义
”
,即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而不在表面礼仪,使人获得了灵魂拯救的自主权,从而否定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答这类题时需结合
“
因信称义
”
的内涵来分析。
1
.宗教改革以反对天主教会宗教特权、提倡人性解放的宗教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适应了人们要求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的要求。而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几乎全民都是基督教徒,利用宗教改革宣扬人文主义,其涉及面宽广,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2
.宗教改革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反封建,反对宗教的烦琐仪式和教皇的特权地位,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3
.宗教改革宣扬王权高于神权,得到了世俗王权的支持。
宗教改革能将人文精神广泛传播的原因
史料一
①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
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
据
《
外国教育史
》
史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
……
决非偶然,它们②
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
摘自董小燕
《
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
主题:人文主义思潮
史料三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③
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
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
“
选民
”
。
——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
《
世界文化史
》
(1)
史料一所反映的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
历史背景是中世纪西欧教育长期被教会垄断、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中
“
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
分别是什么?概括史料三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提示:
①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②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③精神:人文主义。
①
根据时间、地点和教育内容来判断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事件。
②指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
③体现人文主义的观点和精神价值。
1
.
历史作用
(1)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人们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比灿烂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3)
促进了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爆发。
2
.
历史局限性:
强调个性解放,导致了后来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仅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
.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
.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辉煌成就。
3
.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
.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1
.
(2017
·
海南卷
·
15)
达
·
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
——
肌肉、骨头和筋
——
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
·
芬奇
(
)
A
.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
.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
.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
.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03
第
3
关 精练高考
C
解析:
达
·
芬奇是画家,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绘画的需要,不是探究人体结构的科学研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达
·
芬奇在绘画时思考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关系,是理性的思考,与奔放情感无关,故
B
项错误;达
·
芬奇的实验旨在探求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理性认识,故
C
项正确;对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探求,并没有否定神创说,因此也没有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故
D
项错误。
2
.
(2017
·
天津卷
·
3)
马丁
·
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从农民、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到王公贵族都支持了宗教改革,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
D
项正确。
3
.
(2016
·
海南卷
·
11)
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
·
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
《
圣经
》
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
1524
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
A
.维护教皇权威
B
.主张圣像崇拜
C
.倡导信仰自由
D
.支持宗教改革
D
解析:
由
“
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
《
圣经
》
”
可知,他反对教皇单独解释
《
圣经
》
,故
A
项错误;圣像崇拜与自由阅读的做法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谈到能自由阅读圣经,是对信仰的强化,故
C
项错误;由
“
自由阅读
《
圣经
》
”
,主张自己亲自与上帝沟通,与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故
D
项正确。
4
.
(2015
·
天津卷
·
3)
维多里诺是
14
-
15
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
“
身心发展并重
”
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
A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A
解析:
由材料内容
“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
”“
重视能力培养
”
可知,该教育家有着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摆脱宗教束缚,故
C
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教育领域,故
D
项错误。
5
.
(2015
·
北京卷
·
20)
1521
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
A
.抨击罗马教廷
B
.推销
“
赎罪券
”
C
.反对宗教改革
D
.倡导宗教宽容
A
解析:
1517
年,德国马丁
·
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
1521
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
A
项正确;材料与
“
赎罪券
”
无关,故
B
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
D
项错误。
6
.
(2015
·
安徽卷
·
20)
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B
解析:
图片中出现
“
教皇国
”
,可以看作是一个关键信息,据此出发,罗马城所在的淡黄色分布区域、以日内瓦为中心的绿色地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偏北的深黄色地区分别对应传统天主教、加尔文教和其他新教的势力范围,符合史实,故
B
项正确.
1
.
(2018
·
晋冀豫联考
)
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
《
十日谈
》
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
)
A
.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
.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C
.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
.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D
解析:
“
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
”
表明薄伽丘反对封建特权,不是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故
A
项错误;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也是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
B
项错误;理性色彩比较浓的是启蒙思想家,故
C
项错误;
“
《
十日谈
》
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
表明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的不满,故
D
项正确。
2
.
(2018
·
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
)
恩格斯在
《
自然辩证法导言
》
一文中评价某次变革时说:
“
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
。这次
“
变革
”
(
)
A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C
.呼唤人的彻底解放
D
.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解析:
据材料
“
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
可知该变革是指文艺复兴,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古希腊时代,故
A
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故
B
项正确;呼唤人的彻底解放是启蒙运动,故
C
项错误;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故
D
项错误。
3
.
(2018
·
江西联考
)
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为了珍惜它们,
1329
年,佛罗伦萨的城楼上安装了最早的机械钟。这一现象说明
(
)
A
.佛罗伦萨的钟表制造世界领先
B
.佛罗伦萨人对黄金财富的追求
C
.人文主义思潮对当地产生影响
D
.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解析:
最早的机械钟出现不能代表佛罗伦萨的钟表制造世界领先,故
A
项错误;
“
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
”
不是追求黄金,故
B
项错误;佛罗伦萨重视时间和生命,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体现,故
C
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4
.
(2018
·
资阳模拟
)
十四世纪末,
“
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
”
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
“
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
”
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
(
)
A
.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
B
.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C
.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D
.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
B
解析:
根据题目中
“
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
”
,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
“
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
”
,得出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价值观,故
B
项正确;根据题目中
“
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
”
,故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兴起了一批新的阶层,但其社会地位在此时并未相应提高,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因商品货币关系新兴起的新阶层不断追求社会地位,故
D
项错误。
5
.
(2018
·
林州模拟
)
阿尔贝蒂
(1404
—
1472
年
)
写道:
“
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
”
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而且还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摔跤和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
)
A
.表明其成就的影响巨大
B
.第一次认识到人的重要
C
.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
.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思潮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阿尔贝蒂各方面的成就,博才多学,并未提及他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第一次认识到人的重要的是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不符合阿尔贝蒂生活的年代,故
B
项错误;阿尔贝蒂生活的年代,近代自然学尚未确立,生产力有限,难以实现
“
无所不能
”
,故
C
项错误;阿尔贝蒂生活的年代为
15
世纪,生活的地区为意大利,他的主张
“
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
”
,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色彩,故
D
项正确。
6
.
(2018
·
株洲模拟
)
在古希腊,从事绘画、雕塑的人被视为卑下的体力劳动者;中世纪时,画师一般与鞋匠、面包师、理发师等手艺人为伍。著于
14
世纪的
《
佛罗伦萨城的起源及其著名公民传
》
将一些画师归入
“
著名公民
”
之列。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
A
.意大利的手艺人蜕变成艺术家
B
.文艺复兴提高画师的社会地位
C
.人文主义贯穿西欧的各个时期
D
.艺术的人文性获得社会的重视
D
解析:
材料中仅体现
14
世纪意大利画师地位的提高,未体现手艺人蜕变成艺术家,故
A
项错误;
B
项仅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实质反映,故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与中世纪时画师的地位均不高,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
14
世纪将一些画师归入
‘
著名公民
’
之列
”
,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画师地位提高,实质上反映艺术的人文性获得社会的重视,故
D
项正确。
7
.
(2017
·
济南模拟
)
“
路德确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
”
路德所谓的
“
内在恩典状态
”
是指
(
)
A
.实现教会的民主化
B
.购买
“
赎罪券
”
C
.虔诚信仰天主教会
D
.
“
信仰即可得救
”
D
解析:
“
实现教会的民主化
”
,这并不是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他所要革除的仅是罗马天主教会复杂的圣礼和圣功,故
A
项错误;路德在
《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
一文中,明确表示反对罗马教廷出售
“
赎罪券
”
的行为,故
B
项错误;
“
虔诚信仰天主教会
”
,这并不是路德主张,摧毁罗马教廷和教皇权威才是其改革的目标,故
C
项错误;
“
信仰即可得救
”
即
“
因信称义
”
,这正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故
D
项正确。
8
.
(2018
·
山西临汾、忻州联考
)
14
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
“
王权侵害罪法
”
,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
)
A
.不承认罗马教廷
B
.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
.把新教作为国教
D
.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B
解析:
根据材料
“
禁止
……
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
”
,限制罗马教廷的权力,并非不承认教廷,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
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
”
、
“
禁止
……
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
”
,都限制了罗马教会权力,加强了世俗王权,故
B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何为国教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是否自由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9
.
(2018
·
山西模拟
)
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
)
A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B
.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C
.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
D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C
解析:
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故
A
项错误;路德宗教与加尔文宗教都属于新教,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
”
,更多体现的是教派的纷争,而非信仰自由,故
C
项正确;
D
项材料没有涉及,故错误。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