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选考3 考点2 “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选考3 考点2 “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选考部分 模 块 四 选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 2  “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 和杰出的科学家 02 真题模拟 — 巩固提升 栏 目 导 航 01 考点识记 · 核心突破 01 考点识记 · 核心突破 一、 “ 亚洲觉醒 ” 的先驱 1 .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 主要活动 ① 辛亥革命前: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② 辛亥革命中: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 辛亥革命后:发动 “ 二次革命 ” 和两次护法运动。 ④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2) 评价 ①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② 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③ 孙中山是领导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2 . 圣雄甘地 (1) 主要活动:早期政治斗争;宣传甘地主义思想;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和教派纷争。 (2) 评价 ① 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者,被尊为 “ 圣雄 ” 。 ② 进步性: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多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③ 局限性:采用非暴力手段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崇尚印度传统文明,反对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倒退。 3 .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1) 主要功绩 ① 领导独立运动:召开国民议会,当选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领导人民击败希腊的武装入侵;签订 《 洛桑和约 》 ,使土耳其的独立和基本主权得到承认。 ② 领导现代化改革 内容 措施 国家政体 废除素丹和哈里发,变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为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社会习俗 改革服饰,废除多妻制和休妻行为,建立男女平等的结婚与离婚制度 文化教育 废止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关闭教会学校,全国的教育机构隶属国家 法律改革 废除伊斯兰教法,采用瑞士民法、意大利模式的刑法和以德国、意大利为榜样的商法 经济方面 以苏俄为师,推行国家主义,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将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 (2) 评价:是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是新土耳其的伟大缔造者。 [ 深化拓展 ]  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问题 1 .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价。对历史人物评价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2 .确定评价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道德评判不能改变伟人的历史地位,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 .防止以偏概全:指对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但同时要遵循大节原则,不能因为失误就否认历史贡献。 二、无产阶级革命家 1 .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1) 理论贡献 ① 1848 年 2 月发表 《 共产党宣言 》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 晚年致力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1867 年秋, 《 资本论 》 出版。 (2) 革命实践 ① 1846 年初在布鲁塞尔创立 “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 ,第二年改组 “ 正义者同盟 ” 为 “ 共产主义者同盟 ” 。 ② 1848 年德国革命爆发,创办 《 新莱茵报 》 ; 1864 年 “ 国际工人协会 ” 成立,马克思是协会的领袖和灵魂。 ③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写了 《 法兰西内战 》 ,系统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④ 编写 《 资本论 》 第一卷。 2 .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1) 理论研究 ① 1844 年写作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真实地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指出了摆脱这种状况的出路。 ② 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在理论上全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 ③ 对于 19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做了深入研究的探讨。 (2) 革命实践:在恩格斯的指导和帮助下, 1889 年 7 月在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会上成立第二国际,推动了 19 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3 .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1) 主要活动 ① 建党工作: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 ② 领导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后,发表 《 四月提纲 》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行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和新经济政策。 ④ 晚年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评价 ① 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 ② 为俄国、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4 .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 主要活动 ① 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领导长征;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领导三大战役;建立新中国。 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晚年错误发动了 “ 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 “ 文化大革命 ” ,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2) 评价 ① 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② 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毫无争议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5 .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 主要活动 ① 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② “ 文化大革命 ” 后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③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 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 (2) 评价: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20 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 深化拓展 ]  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1 .胸怀宽广、志向高远,以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为己任。 2 .勤奋好学、积极探索,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3 .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结合实践不断检验、完善和更新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不盲从迷信权威和经验。 三、中外杰出的科学家 人物 活动 地位 精神 李时珍 编写 《 本草纲目 》 其编著的 《 本草纲目 》 被誉为 “ 东方医学的巨典 ” 救死扶伤,态度严谨,锲而不舍 詹天佑 主持建成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 京张铁路 近代中国伟大的铁路工程师 热爱祖国、不畏艰难、勇于创造 李四光 (1) 创立地质力学 (2) 指导石油等矿产开采 (3) 研究地震预测和预防 “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 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牛顿 (1) 著有 《 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 》 (2) 创 “ 归纳 — 演绎 ” 研究方法 “ 近代科学之父 ” 勤奋探索、勇攀高峰、追求科学 爱因 斯坦 提出 ( 狭义 ) 相对论、光量子假说 ( 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 ,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20 世纪的科学伟人 科学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勤于思考、甘于奉献 [ 深化拓展 ]  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共同原因 1 .个人品格:几乎每一个科学家都有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这是古今中外科学家获得成功的内因,也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因素。 2 .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最深层的动力,国家和社会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是科学家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外因。 3 .内外交流:内外交流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家取长补短,近代留学教育是内外交流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落后国家的科技较快地赶超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成就。 4 .爱国思想:爱国精神是众多科学家最深厚的精神动力,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因素的作用更大,更是调动科学家科技救国的强大动力。 1 . (2017 · 全国卷 Ⅲ · 46) (15 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 02 真题 · 模拟 — 巩固提升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 年春,陈云指出: “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 ,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 《 陈云传 》 等 (1) 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 分 ) 解析: 第 (1) 问第一小问思想,根据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 “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 等信息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第二小问背景,根据 “ 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 ” 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根据 “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 ” 并结合所学得出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第 (2) 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新中国初期、十年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简述陈云对经济建设的贡献。 答案: (1) 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 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2 . (2016 · 全国丙卷 · 48) (15 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 1916 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 “ 立法 ” 机构,凡大学 “ 立法 ” 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 1919 年 3 月, 《 东方杂志 》 载文称蔡元培 “ 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 …… 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 。 —— 据周天度 《 蔡元培传 》 (1) 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4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11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蔡元培,有教材依托。在必修教材新文化运动就涉及到蔡元培,大大降低试题难度。第 (1) 问,从材料概括即可;要抓住关键词 “ 留学期间 ”“ 校长独揽大权 ” 。第 (2)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 (1) 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 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3 . (2015 · 全国卷 Ⅱ · 48) (15 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 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 《 非常法 》 ,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 《 非常法 》 实行的 12 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 1883 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 《 疾病保险法 》《 事故保险法 》《 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 》 ,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 《 德国史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 《 非常法 》 的历史背景。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9 分 ) 解析: 第 (1) 问,从材料中的史实并结合 1848 年 《 共产党宣言 》 发表的史实,可总结背景 。 第 (2) 问的第一小问政策,从材料中 “ 1878 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 《 非常法 》 …… 《 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 》 ” ,可总结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是推行 《 非常法 》 ,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小问评价,结合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对统治阶级、对工人运动和对民生等方面论述影响。 答案: (1) 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 政策:推行 《 非常法 》 ,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4 . (2014 · 全国卷 Ⅱ · 48) (15 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 劻说 : “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 1895 年 6 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895 年至 189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 1898 年 6 月 11 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 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 龢开缺回籍 ,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 日,光绪帝在一度 “ 战栗变色 ” 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 月 4 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 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7 分 ) 解析: 第 (1) 问,主要应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注意要点要全面,可通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的方式作答。第 (2) 问,既要指出光绪帝对变法的积极推动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限性。在当时的情况下,光绪帝无力击败顽固派,因此也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答案: (1) 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 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5 . (2018 · 新乡调研 ) (15 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 1949 年 12 月。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 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 1957 年 11 月, 1957 年 11 月 2 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为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的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 (10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分 ) 解析: 第 (1) 问,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 (1949 年 12 月 ) 的背景,从两极格局下西方国家的敌视,以及新中国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两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第二次出访苏联 (1957 年 11 月 ) 的背景,从西方国家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国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与失误等方面分析。 第 (2) 问,两次出访活动,外交上巩固了中苏关系,同时应对了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挑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也推动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 答案: (1) 环境: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 第二次: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左 ” 倾思想抬头。 (2)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应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挑战,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6 . (15 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徐光启 (1562 - 1633 年 ) ,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 “ 以天下为己任 ” 。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 20 岁起就开始留意 “ 水法 ” ,对农田水利不断 “ 周咨博访 ” 。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 1606 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 《 几何原本 》 ,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 “ 丰衣食,绝饥寒 ” 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 “ 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 ” 。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 《 农政全书 》 特别重视 “ 荒政 ” 。 —— 摘编自白寿彝 《 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光启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 “ 荒政 ” 的原因。 (9 分 ) 解析: 第 (1) 问,应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徐光启引进西方科技,撰写专业巨著等方面作答。第 (2) 问,应结合材料围绕徐光启关注民生等方面分析说明原因。 答案: (1) 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科技向近代转型;撰写总结性的专业科技巨著,有利于近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 (2) 关注国计民生、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胸怀;他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 谢 谢 观 看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