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论古今中
外,战争始终都是最为血腥和残酷的事。在残酷的战争面
前,生命是如此渺小和脆弱。本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期,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走进课文,
去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伤痛吧。
课文导入14 在 柏 林
RJ 六年级上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想想这篇小说是
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 了解本文设置悬念的写法,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
表达效果。
3.体会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背景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 简称“二战”,指以日本、
德国、意大利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中国、苏联、美
国、英国等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的第二次
世界规模的战争。 德国作为二战的侵略方,不仅给其
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
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数
数一数
数学
假
不假思索
度假
shǔ
shù
jiǎ
jià
他在学数(shù)学之前,就已
经会数(shǔ)数(shù)了。
一听说大家要去度假(jià),
她不假(jiǎ)思索地笑着说:
“太好了! ”【沉思】 深思。
【奇特】 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 讥笑。
【神志不清】 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
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 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缓慢—— 健壮——
停顿—— 奇特——
寂静—— 不假思索——
迅速 虚弱
继续 普通
喧闹 犹豫不决虚弱—— 沉思——
停顿—— 大概——
寂静—— 不假思索——
孱弱 深思
暂停 可能
平静 毫不犹豫同学们边朗读课文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总共分成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1-2): 写在一节火车车厢里,两个小姑
娘嘲笑一位老妇人奇特的举动。
第二部分(3): 写老兵控诉战争的罪恶。
第三部分(4): 写人们听了老兵的话的反应。 再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
什么事情?请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简单地说
一说。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
同学们讨论解决。
课文解读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
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
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
厢里一片寂静。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
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
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
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
而又沉重的话题。
(2)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3)情节上层层铺垫,为小说的结局蓄势。 前文写
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的奇特举
动、小姑娘的嗤笑,都是在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蓄势,
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奇特举动的原因。 正是有了
前文的蓄势和铺垫,小说的结尾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效果。(4)老兵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里包含了一股巨大的
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3.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
寂静,静得可怕”?
老兵的话给列车上的人
们带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
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他
们在思考战争的罪恶和战争
带来的可怕灾难。4.小说写的是一个发生在车厢里的故事,为何以“在柏
林”为题?
一方面“在柏林”揭示了二战背景下特定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以一个车厢里发生的小事折射柏林大的社会
环境,以小见大,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
和对心灵的沉重打击。 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
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
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
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
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主题归纳思维导图随堂练习
◇ 风停了,清澈的湖水又恢复了(寂静 平静)。✔
◇ 冬天的夜晚,山村里格外(寂静 平静),只听
见北风呼呼吹动树梢的声音。
✔
选择恰当的词语。拓展空间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
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
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般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丰富故事的内容。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
分的体现,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式结尾◇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兵车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二首》
描写战争残酷的诗句• ◆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 创设情景,
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 自主完成习作
• 教学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