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唐诗五首》pptx课件8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唐诗五首》pptx课件86》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 唐诗五首 R · 八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唐诗的魅力。 律诗 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 近体诗 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每首律诗有八句,一、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 律 诗 知识备查 文学常识 野 望 王 绩 作者名片 王绩 (约 589—644 ),字无功,号东镐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 《 五斗先生传 》 ,撰 《 酒经 》《 酒谱 》 。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 , 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 , 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 ( 在今山西河津 ) 之时。 课文讲解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野 望  王 绩 东 皋 薄暮望, 徙倚 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 犊 返,猎马带 禽 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ɡāo xǐ yǐ dú qín 野 望  王 绩 东皋 / 薄暮 / 望,徙倚 / 欲何 / 依。 树树 / 皆秋色,山山 / 唯落晖。 牧人 / 驱犊返,猎马 / 带禽归。 相顾 / 无相识,长歌 / 怀采薇。 齐读诗歌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东皋 薄暮 望, 徙倚 欲何依。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 徘徊。 归依。 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 落晖 。 落日。 诗意: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 孤独、落寞 的情怀。 牧人驱 犊 返,猎马带 禽 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诗意: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态画面。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 相顾 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相视,互看 比喻隐居不仕。 诗意: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只好长声歌唱 《 诗经 》 中“采薇”的诗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我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回归家园。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 《 诗经 》 中“采薇”的诗句。 译文: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 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 交代了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 , 表现诗人 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 奠定了感情基调。 树树 皆秋色, 山山 唯 落晖 。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 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是怎样来描写的? 牧人 驱 犊返,猎马 带 禽归。 远景 静 静谧萧瑟 近景 动 画面鲜活 3. 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 东皋薄暮望 , 徘徊不定不知该去何方 。 徙倚欲何依 。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树树皆秋色 ,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山山唯落晖 。 根据诗意背诵诗句。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 牧人驱犊返,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 , 相顾无相识, 长声歌唱 《 诗经 》 中“采薇”的诗句。 长歌怀采薇。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野 望 结构梳理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苦闷彷徨 黄鹤楼 崔 颢 知识链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 天下绝景 ”之誉,曾与湖南的 岳阳楼 、江西的 滕王阁 并称为我国 江南三大名楼 。 据 《 报恩录 》 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 10 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崔颢 (? —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 《 黄鹤楼 》 ,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 《 崔颢集 》《 黄鹤楼 》 。 作者简介 课文讲解 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 萋 鹦鹉 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qī yīnɡ wǔ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 / 已乘 / 黄鹤去,此地 / 空余 / 黄鹤楼。 黄鹤 / 一去 / 不复返,白云 / 千载 / 空悠悠。 晴川 / 历历 / 汉阳树,芳草 / 萋萋 / 鹦鹉洲。 日暮 / 乡关 / 何处是?烟波 / 江上 / 使人愁。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昔人 已乘黄鹤 去 ,此地 空余 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 悠悠 。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离去。 只剩下,仅留下。 飘飘荡荡的样子。 诗意: 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 。 日暮 乡关 何处是? 烟波 江上使人愁。 晴日里的原野。 分明的样子。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故乡。 诗意: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烟霭笼罩江面。 全诗意思: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昔人已 乘黄鹤去 ,此地 空余 黄鹤楼。 首联巧用典故,试着体会首联的用典和效果。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 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精读细研 抒发了诗人对于岁月易逝的感慨。 黄鹤一去 不复返 ,白云千载 空悠悠 。 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精读细研 晴川 历历 汉阳树,芳草 萋萋 鹦鹉洲。 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颈联写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色,请赏析。 精读细研 尾联将 思乡之情 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 中最能概括 诗人 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 精读细研 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表达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课堂小结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黄鹤楼 结构梳理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使至塞上 王 维 王维 ( 701—761 ),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 诗佛 ”之称,与孟浩然并称“ 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代表诗作 《 山居秋暝 》《 相思 》《 使至塞上 》 等。著有 《 王右丞集 》 。 作者名片 《 使至塞上 》 选自 《 王维集校注 》 卷二(中华书局 1997 年版)。开元二十五年( 737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背景链接 单车欲问 边, 属国 过居延。 征蓬 出汉塞,归雁入 胡天 。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欲:要。 问:慰问。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课文解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意: (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 孤烟 直, 长河 落日圆。 萧关 逢 候骑 , 都护 在 燕然 。 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黄河。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意: 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单车 欲 问边 ,属国过 居延 。 目的 地点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精读细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正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 透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精读细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其中的妙处吗?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 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 “大”写出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 直 ” 表现了烟的劲拔之美; “长”准确描绘了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唯有黄河横贯其间给人带来的感受。 “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两句诗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精读细研 《 使至塞上 》 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主旨归纳 使至塞上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叙事 —— 出使边塞 抒情 —— 内心抑郁 绘景 —— 塞外风光 叙事 —— 战事紧张 结构梳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李白 ( 701—762 ),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 ,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 诗仙 ” , 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 《 静夜思 》《 行路难 》《 望庐山瀑布 》《 蜀道难 》《 将进酒 》《 梁甫吟 》《 早发白帝城 》 等。有 《 李太白集 》 传世。 作者名片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 , 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 , 一向在四川生活 , 读书于戴天山上 , 游览峨眉 , 隐居青城 , 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 初次离别 , 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 背景链接 渡 远荆门外,来 从楚国 游。 乘船。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课文解读 诗意: (我乘船) 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往。 山随 平野 尽,江入 大荒 流。 月下 飞天镜 ,云生 结海楼 。 平原。 辽远无际的荒原。 (如同)飞下的天镜。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仍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仍然,依旧。 怜:喜爱。 思乡之情 诗意: (我)还是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舟东行。 1. 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 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 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再读古诗,讨论思考: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 “ 随 ” 和 “ 入 ” 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 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 水天相接 ,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3.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 渡荆门送别 》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主旨归纳 渡荆门送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绘景 抒情:怜水送行舟 远景 —— 平野 江流 近景 —— 江月 云生 结构梳理 雄浑壮阔 意境高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 772 ~ 846 ), 唐代 著名诗人,字 乐天 ,自号 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 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 “诗王 ”“诗魔” 。 作者简介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背景链接 课文讲解 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 贾 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 暖 树,谁家新燕 啄 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没 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堤 。 jiǎ nuǎn zhuó mò d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 / 寺北 / 贾亭西,水面 / 初平 / 云脚低。 几处 / 早莺 / 争暖树,谁家 / 新燕 / 啄春泥。 乱花 / 渐欲 / 迷人眼,浅草 / 才能 / 没马蹄。 最爱 / 湖东 / 行不足,绿杨 / 阴里 / 白沙堤。 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孤山寺北 贾亭 西, 水面初平 云脚低 。 即贾公亭。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诗意: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涨得同堤岸相平,白云重叠,与湖水相连。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 早莺 争暖树 ,谁家 新燕 啄 春泥。 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衔取。 诗意: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 渐 欲 迷人眼 , 浅草 才能 没 马蹄。 各种颜色的野花。 副词,将要,就要。 使人眼花缭乱。 诗意: 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遮没,盖没。 最爱 湖东 行不足 ,绿杨 阴 里 白沙堤 。 西湖的东面 百游不厌。 同“荫”,指树阴。 指西湖的白堤 , 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诗意: 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便是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远景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精读细研 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几处早莺 争 暖树,谁家新燕 啄 春泥。 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 精读细研 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 行 ”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小 结 钱塘湖春行 首联:地点时令 颔联:绘春景 颈联:绘春景 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结构梳理 由衷喜悦 尾联:抒真情 行不足 乱花迷眼 浅草没蹄 寺北亭西 水平云低 律诗行文,一般遵守起承转合的章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试以 《 钱塘湖春行 》 为例,分析起承转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起:总写湖水。 承:承接上文,描写湖边景物。 转:从树上转到地上。 合:结束全文。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 黄鹤楼 》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 唐人七律第一 。 诗词中的黄鹤楼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B A .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 .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 . 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 . “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课堂检测 1. 对 《 使至塞上 》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 随着眼前景物的变 换 , 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 , 乡思旅情 , 尽在诗中。 B. 颔联炼字精妙 ,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 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 “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 , 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 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 , 想象大胆奇特 , 有灵动之感 , 情韵悠长 , 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 , 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 收束全诗 , 余音袅袅。 C 课堂检测 2. 下面对 《 渡荆门送别 》 的赏析 , 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这五首唐诗。 2. 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