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第
2
课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
1.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
重点
)
2.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
重点
)
3.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
难点
)
学习目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说一说你对老舍笔下的春节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老舍(
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
骆驼祥子
》《
四世同堂
》
,话剧
《
龙须沟
》《
茶馆
》
等。作品收在
《
老舍文集
》
里。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这节课分小组细读
课文,讨论思考:
1.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
关于春节
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
?
3.
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
”
,……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
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可以得出北京的春节始于
……
,结束于
……
新知探究
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了春节中哪个重要的日子?用笔画出有哪些风俗。
喝腊八粥
泡腊八蒜
从文章的开始和末尾可知:北京的春节始于腊月初旬,结束于正月十九,长达一个月之久,可见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
农业展览会
。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
比喻
”的
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句子品析
词语理解
阅读第三、第四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了春节中哪段的日子,都有哪些风俗?
腊月初九
―
腊月二十二
: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
……
第三件大事才买各种玩意儿
——
风筝、空竹、口琴等。
※
大人们也紧张,准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
……
句子品析
第一件大事就是买
杂拌儿
。
……
孩子们喜欢这些
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
……
第三件大事才买各种
玩意儿
——
风筝、空竹、口琴等。
作者在文中运用大量儿化音,反映了老北京人民的语言特色。把老北京百姓的生活
刻画得
生动、鲜活。老舍的语言风格带有强烈的北京韵味、通俗易懂、朴素自然,十分贴近百姓生活。
词语理解
阅读第五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了春节中哪个重要日子,都有哪些风俗?
腊月二十三
:
※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
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想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
吃糖
的,街上早有好多麦芽糖和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阅读第六、七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了春节中哪个重要日子,都有哪些风俗?
腊月三十
:
※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吃的备足,至少足够吃一个星期的;
※
做年夜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
※
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句子品析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万不得已 ”“必定”读出北京人重视除夕夜的“吃团圆饭“,我们也从这满满的一桌除夕饭,满满的一桌至亲人,也读出了浓浓
的
亲情。
词语理解
阅读第八、九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了春节中哪个重要日子,都有哪些风俗?
正月初一
:
※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
寺院举办庙会;
※
小孩子们逛庙会。
句子品析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
截然不同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
截然不同
“
两种事物毫无相同之处。在这里指除夕夜的“闹”和正月初一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见作者的语言精练、准确。
词语理解
阅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了春节中哪个重要日子,都有哪些风俗?
正月十五
:
※
处处张灯结彩。铺面和家中都要挂灯;
※
吃元宵;
※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句子品析
有名的
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
有的
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
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
都是纱灯,
有的
通通彩绘全部
《
红楼梦
》
或
《
水浒传
》
故事。
四个“
有的
”排比句,描写
灯的数量多,灯的种类多
,
样写突出
了
“元宵节是春节又一个高潮”
。
词语理解
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并且这些日子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一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作者在介绍将近一个月的春节时,安排文章材料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作
者详细介绍了哪几天的习俗?简要介绍了哪几天的习俗?
时 间
详略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详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略写
略写
略写
略写
思 考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主旨归纳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四个详写
腊月初八
正月初一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除夕
正月十五
一、
理解句子,选择正确答案打
”
√
“
1
.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A
.
老北京人在腊八这天纷纷拿出自家的农产品,展示一年来的丰收成果。( )
B
.
粥中米、豆、于果品种多,材料丰富,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 )
2
.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A
.
到腊月二十三过小
年时,人们来观看戏剧化装排演,表现了春节的热闹。(
)
B
.
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就有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气氛,表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 )
√
√
二、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元旦
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截然不同表现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除夕热闹,正月初一全城休息,相对而言安静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
除夕
”,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谓条理清晰、有来历的。
年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