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
史记
》
的理想人格
本专题传记中所记述的三位传主,都是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司马迁在为他们作传时
,
也饱含着推崇、赞美的感情。研读这几篇传记,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讨论他们的品格和精神,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学习本专题的三篇传记,除了了解传主的生平和事迹之外,重点应放在认识传主行为、做法的动机和思想,认识决定传主命运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上。探讨、理解和学习传主的人格和品质,领会作者在传记写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而拓宽文化视野
,
和思维空间,增强文化意识,加深对祖国古代优秀人物、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
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
史记
》
的理想人格
*孔子世家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
史记
》
的理想人格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世界名人。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
影响极大。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
,
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行为。他敏而好学
,
多才多艺,想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
但一生坎坷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古代文献,并授徒讲学,门下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余人。
读
《
孔子世家
》
,不仅可以大致了解孔子的一生,更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更叹服他
“
一以贯之
”
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几,同
“
颀
”
,
长
,
高
匪,同
“
非
”
,
不是
知,同
“
智
”
,智慧
盖,同
“
盍
”
,何不
而,同
“
尔
”
,你
缪,同
“
穆
”
监,同
“
鉴
”
,借鉴
齐,同
“
斋
”
,古代祭祀之前的身心整洁工作
指,同
“
旨
”
,意旨
乡,同
“
向
”
祗回
,
同
“
低回
”
,
流连
,
依依不舍
辟,同
“
避
”
,离开
数词,几
名词,运数
动词,列举罪状
读
“
cù
”
,形容词,密,与
“
疏
”
相对
名词
,
(
弹奏的
)
技艺
读
“
shuò
”
,副词
,
多次,屡次
动词,没落,衰败
副词
,
稍微
,
略微
动词,没有
动词,相信,信任
名词,信用
副词
,
确实
,
实在
,
的确
副词,随意,随便
助词,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动词,像
动词,往
动词,比得上
名词作动词,弹奏
名词作动词,按一定标准去衡量,规范
名词作动词,建庐
名词作动词,制定法度;名词作动词,整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宗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以
……
为异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使
……
受到危害
耳聪目明
记载历史的书
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
形容丰富多彩
不能实行
求学的人
中原地区
取正,作为准则
到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
斥乎齐,逐乎宋、卫
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之不我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不容何病
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________________
⑤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______________
⑥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_______________
⑦
其先宋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判断句
1
.选文记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哪些主要活动?突出了孔子怎样的品格?
[
名师指津
]
第
1
问按文本叙事先后顺序找出孔子的主要活动
,
第
2
问根据活动分析其品质。
我的理解:
2
.三个高徒对孔子
“
吾道
”
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们的对话中,能够反映各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
名师指津
]
抓住人物各自的语言和神态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1)
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不被认可和支持;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只有颜回
,
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
,
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
(2)
这段对话反映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是:孔子
——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相诲;子路
——
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贡
——
小心谨慎、讲用务实;颜回
——
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3
.选文叙述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以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问答对刻画孔子有什么作用?
[
名师指津
]
陈蔡被困是对孔子的侧面衬托,师徒之间的回答是对孔子的正面刻画。
我的理解:
(1)
陈蔡大夫围困孔子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担心孔子受用于楚,陈蔡大夫就危急了,这一叙述从侧面突出了孔子的
“
贤
”
。
(2)
孔子以相同的内容问不同的弟子,得到不同的回答,进行不同的训导,再现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更突出了孔子坚守原则,坚定信念的高尚品格。
4
.文中是怎样表达孔子对
《
春秋
》
的重视程度的?
[
名师指津
]
找出文章中用来对比衬托的人和事加以分析即可。
我的理解:
孔子对
《
春秋
》
的重视程度
,
先用
“
听讼
”
与之对比说明孔子对此书字字推敲
,
他人无法改易
,
连以
“
文学
”
著称的徒弟子夏也
“
不能赞一辞
”
;然后叙述孔子将
《
春
秋
》
传授给弟子时语重心长的叮嘱,孔子强调此书的
“
双刃剑
”
效应
,
意在告诫弟子首先必须
“
知丘
”
和坚守其道。
记述事件有条不紊,重点突出
《
孔子世家
》
详细记述了孔子一生中的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
,
虽然事迹很多,头绪也纷乱,但司马迁却写得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章简单介绍了孔子的身世、从政经历等,侧重选取四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周游列国,被困陈蔡;整理文献;致力于教育事业。全文有选择地安排情节,既做到了语言简洁、脉络清晰,又有助于鲜明地表现主题。
一、课内素材开发
执 著
孔子向师襄学弹琴,反复操练
《
文王操
》
,屡次得到师襄的称赞,仍不停止,从弹得熟练,到学到技术,再到理解曲子的志趣意旨
,
最后弹奏时,自觉文王就在眼前,才感到满意。这种执著、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具备的。
[
适用话题
]
这则材料适用于
“
好学
”“
坚持
”“
执著
”“
精益求精
”
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二、课外素材储备
别让医生为医患关系
“
承伤
”
2013
年
10
月
25
日,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了一起暴力杀医事件。嫌疑人连某某,
33
岁,温岭本地人。
25
日上午
,
连某某来到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寻找之前的主治医生。但主治医生不在,他用匕首捅伤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某某,现场的另外一名医生上前阻止,也被捅伤。之后连某某又跑到
CT
室再将医生江某某捅伤,最终被赶来的医院保安制服。
而
发生这一惨案的原因,则是患者连某某就诊时与医生发生矛盾且诉求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目前,连某某已被拘留。这一事件再次触动了大家的神经:医生们越发胆战心惊
,
没有安全感
,
越发质疑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公众也在思考,为什么患者会对医生如此仇恨?医改到底有没有减轻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医闹事件频发,医患矛盾如何缓解?
[
适用话题
]
这则材料适用于
“
暴力
”“
震惊
”“
安全
”“
理想
”“
尊重平等
”“
和谐
”
等话题作文中。
从人们的评价谈起
《
吕氏春秋
》
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学
生子路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小孩的
父亲送他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可是大家却认
为他太贪心。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在国外旅行
的时候赎回了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没有按照鲁国
政府的规定去报账
,
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同样是做了好事
,
却因为对待物质与金钱的态度不同而得到了人们不同的评价。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谦虚和无私奉献才是好人。子路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一头牛,在兵戎相见的春秋时期,算是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子路就那么轻易地接受了;看看人家子贡,花自己的钱为公家作贡献,不计较不抱怨,那才是真正的有义之人啊
!
利与义,犹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受
“
利
”
而无
“
义
”
,得
“
义
”
而失
“
利
”
,这就是人们的价值观。这种观念统治中国
2000
多年,
“
做好事不留姓名
”
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觉的行为。直到现在,我们在做了好事之后,不但不敢、不会、不想接受别人的奖赏,甚至在被别人夸赞的时候还会脸红。这真的是正常的吗?
看过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的一段经历以后,我被克里斯托小镇镇长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把捡到的装有钱和信用卡的
皮夹交到市政厅,这在中国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了,可是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杨立领回一枚奖章和
500
欧元的奖金,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进行寻找。
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在了解了杨立的想法以后,严肃地说:
“
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
,
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这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
”
一个小镇的镇长,把对善举的尊重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严格执行奖励制度,这种精神,这种执著,这种信念,令我深思
:我们的传统观念到底还能走多远?
“
义
”
和
“
利
”
真的不能兼得吗?
【
赏析
】
此文围绕人们对子路和子贡的认识来挖掘
“
义与利
”
的关系,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德国克里斯托小镇人的观念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善举的结论:这种尊重不应仅是精神层面上的肯定,也应是物质层面上的奖励。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
ESC
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