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
史记
》
的体例
《
史记
》
内容全面
,
记述广泛
,
囊括了政治制度、军事斗争、社会经济、学术思想、典章文化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内容分门别类的组织在司马迁开创的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这五种体例之中,展示了司马迁超强的概括能力和伟大的创新精神。正如刘知几在
《
史通
·
二体
》
中所说
“
《
史记
》
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
”
《
史记
》
表现出的综合史事各部其类的形式美使之成为我国后世史书的典范。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
史记
》
的体例
本专题节选了本纪、世家、书、表各一篇,旨在让大家了解
《
史记
》
的体例,全面认识
《
史记
》
。其中,
《
夏本纪
》
和
《
鲁周公世家
》
意在让大家了解
《
史记
》
写人写事的特点,了解大禹、周公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历代先贤道德行为的万世楷模;
《
河渠书
》
和
《
六国年表
》
意在让大家了解
“
书
”
和
“
表
”
的形式特点。
夏本纪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
史记
》
的体例
“
本纪
”
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
夏本纪
》
根据
《
尚书
》
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他治理洪水,拯救民众于灾难,勤勤恳恳做人民的公仆,是一个为人谦恭、大公无私的奉献者的典型。
女,同
“
汝
”
,你
傅,同
“
敷
”
,分布
淢,同
“
洫
”
,田间水道
奥,同
“
墺
”
,可定居之地
原,同
“
源
”
正,同
“
征
”
,征收
锡,同
“
赐
”
辟,同
“
避
”
,躲开
名词,标准
动词,测量
动词,渡过
动词,估计
名词,河道
动词,取道
名词,方法
名词,道义
名词,道理
动词,说
助词,不译
副词
,
表祈使,还是
代词,他的
副词,表揣测,可译为
“
大概
”
动词,朝拜
动词,上朝
动词,聚合
动词,拜访
名词作动词,筑堤防
名词作动词,表记
名词作状语,在陆地上;在水中;在泥沼中;在山路上
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朝拜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
……
而感伤
形容词作名词,低湿的地方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劳累;使
……
焦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低劣,使
……
简陋
四方诸侯
百官
从此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__________
②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而使续鲧之业
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___________________
⑤
舜登用
___________________
⑥
九川涤原
___________________
⑦
以告成功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1
.本文写了夏禹的哪些功绩,表现了他的哪些品质?
[
名师指津
]
先从文本中找出功绩,再分析所表现的品质。
我的理解:
2
.大禹为什么能成为舜的接班人?
[
名师指津
]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
3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
夏本纪
》
的主旨?
[
名师指津
]
从为大禹树碑立传、表达作者美政思想、警示汉代统治者等方面来理解
《
夏本纪
》
主旨。
我的理解: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之中
,
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功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另外,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目的,也表现了作者的美政思想,为后代的统治者树立一个榜样。夏禹这个形象,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形象,这在
“
以天下为家业
”
的汉朝,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警示,对汉代统治者的荒淫残暴也是一种委婉的批判。
4
.大禹治水给了我们哪些启迪?
[
名师指津
]
从大禹身上所体现的品质,展现的精神,肩负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去寻找对我们的启迪。
我的理解:
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我体会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
“
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
的太平盛世。这表现了中国人自古就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的朴素理想。大禹去治水是子承父业,完成先人的遗愿,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细致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在本文中,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运用了各种描写方法写了夏禹的业绩。
环境描写。在塑造大禹这个治水英雄的形象的时候,司马迁先写了当时
“
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
而
“
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
的情况,用环境的险恶和其父治水的失败显示了当时治水的困难,烘托了禹的英雄形象。
侧面描写。如用与鲧的性格的对比,表现禹的勤勉严肃,办事认真;用禹的多次谦让
“
让于契、后稷、皋陶
”
而舜不准以及
“
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
,
从侧面表现了禹的为人谦恭、大公无私的品格特征;还有行动和细节等描写都成功地刻画了夏禹谦让有嘉、公而忘私、先国家之急、为民造福的高大形象。
一、课内素材开发
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
,
新婚第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
,
“
开九川,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
,
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
,
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明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
,
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而欣欣向荣的局面。他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
适用话题
]
这则材料适用于
“
无私奉献
”“
传统美德
”“
榜样
”“
职
责
”“
平凡与伟大
”“
征服
”“
责任
”“
事业心
”“
敬业
”
等相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二、课外素材储备
巍巍其名耀星光
著名的爱国人士
,
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于
2014
年
1
月
7
日在香港离世,享年
107
岁。
自
1985
年以来
,
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多年以来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
47.5
亿港币,建设各类项目
6 013
个,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
:“
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
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慷慨义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生也必将被世人所铭记。
[
适用话题
]
本素材可用于
“
慈善
”“
恩泽
”“
铭记
”“
爱贵在行动
”“
财富与幸福
”
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谒司马迁祠
李 镜
春三月,渭北高原还有些许凉意,路上
吆车挑担的老汉后生,地里挎篮挑野菜的女
子,都还没有褪去那一身臃肿,路边的白杨
依然枯着,不过细看那秃着的枝枝桠桠上,
分明已经有了星星点点的鹅黄。太阳却艳艳的,越冬的小麦也绿得浓重绿得实在,我们的车子就在这饱满的绿色中一路向韩城驰去。
蓝色的公路牌终于赫然标出韩城市界,我的心不由肃然起敬,眼睛却开始忙乱。四野苍茫,我搜寻着每一片村落,每一幢农舍,每一个沙丘,每一丛枯树,在我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和那个留下了一部五十二万言的
《
史记
》
的司马迁还有着某种联系与纠葛。
由芝川镇抛开西韩公路东南行,不远便是建筑在一处高岗上的司马迁祠墓。
石级引路,蜿蜒而上,先见一砖砌牌坊,上题
“
河山之阳
”
四字,不由让人想起
《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
里
“
迁生龙门
,
耕牧河山之阳
”
之句。这是激愤昂扬的
《
太史公自序
》
里最最轻松的笔墨。遥想当年,受腐刑之辱的司马迁蓬头垢面,在长安禁苑的更漏声里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的眼前不会跳动着一个在大自然怀抱里的怡然自得的少年么?造祠者聪明,自有他的构想,以
“
河山之阳
”
牌坊始,至岗顶祠院后面的司马迁的墓终,一段曲曲折折的石径路,浓缩了司马迁坎坎坷坷的一生,走在陡峭的司马坡上,不由你想起司马迁少时耕牧故里,然后随父宦游长安,继而伴驾巡幸四海,
后又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
发愤著述十二载,终成
《
史记
》
的伟大而惨烈的一生。顺着石阶走向岗巅,每一步都无比沉重,到题着
“
太史祠
”
的祠门,进祠院,便是古柏参天,葱郁挺拔,太史祠规模不大,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北带芝水
,
南接魏长城,气象终于不凡,寝殿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殿内有司马迁坐像,方脸长髯,两眉及鬃,现出刚直不阿,抱负脱俗的气概。立于像前,令人肃然起敬。若细心些,便可看出司马迁塑像面稍北顾,人说此乃太史公在北瞻他所敬慕的苏武,在司马迁祠北二十多里处有苏武庙一座。
祠堂后边,便是司马迁墓。墓冢不大,却长着五棵巨形古柏,虬枝苍干,互相扭结,状若蟠龙,自成一派气象。徘徊司马迁墓前,不禁想起了数千里之外的诸葛武侯祠。同为名人名祠,那个却气象宏大,那层层叠叠的殿堂亭榭,那排列整齐世代陪伴着诸葛亮的蜀中文臣武将,那数不清的御笔金匾圣贤楹联
……
睡在芝东岗上的司马迁却没有这些殊荣。司马迁祠内共有六十六块碑石
,
却没有显赫人物的一字一文。韩城历史上出过不少大官
,
宋朝的张升,官至太尉,太子太师
,
自家就在芝川镇,不可能没谒过司马迁祠墓,却不曾留下过一言颂文。还有明朝的首辅薛国观,清代的两朝宰相王杰,都不屑于为太史公题碑做记,被刘彻治罪的司马迁,又被荒谬的历史放逐了两千年。
韩城的人民却是衷心爱戴着他们的这位不幸的乡亲的。历朝历代,每逢农历二月初九司马迁的诞辰日和清明节,韩城群众和早已更改了姓氏的司马迁后裔都要到司马迁祠来举行祭奠和扫墓仪式。现存的六十六块碑石中,绝大多数是记叙祠墓的修葺之事。北宋靖康四年
《
芝川新修太史公庙记
》,
清咸丰八年
《
重修太史庙南俭墙并文星阁及羊城序
》
等数十方石碑,都详细记载了韩城群众自愿捐资修祠的盛况。当然
,
也有有胆有识,不为历史偏见所囿,钦敬司马迁人品文品的官吏
,
如清康熙年间韩城知县翟世琪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为司马迁立了
《
太史公家世
》
碑
,
还向朝廷奏请为司马迁祠批准奉祀生员,朝廷未准,翟县令只留下一声无可奈何的嗟叹。
辞别了司马迁祠墓
,
已是夕阳衔山时分
,
车子开进芝川镇
,
最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个挑在高杆儿上的写着
“
太史酒家
”
的酒幌儿。不过此刻它浴在如血的晚照里,呼呼啦啦摇出许多欢笑,摇出许多醉意。正赶上司马迁中学的学生们放学,拥拥塞塞走到镇街头,给古老的芝川镇顿添了不少活脱鲜跳的生机。有人扯着嗓子唱起了
《
黄土高坡
》
,许多人应和着
,
村舍上的炊烟被那歌声震颤着,弯弯扭扭,消失在半空里。
我不禁回首,看了看东南方向,我觉得我将什么丢在了那个陡峭的高岗上
。
【
赏析
】
作者用散文化的笔法,写自己拜谒司马迁祠的始末心理感受,并用环境时时衬托自己的心情。开头春三月景物的描写,让人在料峭的春寒中感受到了希望;对祠堂里葱郁挺拔、气象不凡的参天古柏
,
以及对殿内司马迁塑像的描写
,
都衬托出太史公刚直不阿、抱负脱俗的气概;把司马迁祠跟武侯祠的对比,表现了历史谬误之深;最后通过写自古至今人们对司马迁祠的修葺、每年的祭扫和今日的祠前景象,表现了人们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今日人们对司马迁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祭祀,就是对历史不公的一种纠正,是对司马迁精神的敬仰和怀念。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
ESC
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