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 戏
第二课时
1.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
品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学习目标
第
二
部分文本细读
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
抄写下来)
看社戏的波折
(
4—9
)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
10—13
)
赵庄看社戏
(
14—21
)
深夜归航
(
22—30
)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
4—30
)
社
戏
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
1—3
)
二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
4—30
)
三看社戏后的余波
(
31—40
)
看社戏的波折
(
4—9
)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
10—13
)
赵庄看社戏
(
14—21
)
深夜归航
(
22—30
)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生活的怀
念,特别
是对农家
小朋友诚
挚情谊的
眷恋。
掌握全文的结构层次并抄写下来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
起伏有致
。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
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②与我同去;
③保证不出事。
思考: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4-9
节)
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善解人意、通达聪慧的品德,也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
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扣人心弦。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
熟练敏捷的技巧
、
勤劳能干的性格
和去
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作者抓住哪些动词描写他们开船的,有何作用?(
10--13
节)
阅读
10
~
13
段,思考
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当堂背诵并默写
)
月夜行船
视 觉:
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嗅 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 觉:
感 觉: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
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现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总体来说,有
高兴
、
迫切
和
沉静
的心理。
进一步分析,突出“
迫切
”心理较为明显。
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当堂背诵课本第
11
、
12
段,默写。
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四是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
侧面描写)
既然戏不好看,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
明确:偷罗汉豆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我对赵庄的
依恋
之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第
22
节,回望戏台的这一段描写,有何作用呢?
(
当堂背诵并默写
)
朗读22~23段,思考: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读这一段话,体会其作用?
抓住
景物特征
进行描写,
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运用
修辞
方法,
融情入景
,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小 结
分角色朗读24~30段
,
讨论: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第
三
部分文本细读
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优秀品格。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文章描写偷豆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双喜的性格
(
1
)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 明
(
2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
船又大,
②
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③
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
3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
6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
!
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
(
4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
5
)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
7
)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桂生:
机灵勤快。(例:托桂生买豆浆,去了一刻没买到,他立即想到再去舀水给“我”解渴。)
阿发:
纯朴、无私、憨厚。(例:阿发先说“且慢”,观察过后,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足见其细心、无私、纯朴、憨厚可爱。)
桂生和阿发的性格
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
齐心协力
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
陪伴
,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
不能删掉
。
总结:
这一部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在赵庄看戏,看戏后月夜归航,偷豆四个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朋友天真活泼,机灵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可爱性格。其中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作用。
完成
《
社戏
》
导学案第三课时。
默写第
22
段。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