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足矣
刘心武
刘心武 :
当代作家
,
曾任中学教师、
《
人民文学
》
主编等,
《
红楼梦
》
研究学者。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
《
班主任
》
长篇小说
《
钟鼓楼
》
获得茅盾文学奖 曾在中央电视台
《
百家讲坛
》
栏目做过
《
红楼梦
》
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 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成为
《
红楼梦
》
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
《
百家讲坛
》
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做过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题解:
20
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举行了“最受欢 迎唐诗选举”活动。刘心武先生就其中选出的十首展开话题,以人们对诗歌的大众化理解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从独特的角度对十首唐诗进行了品读和感悟,指出 “这
10
首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
一、通读全文,背诵出十首唐诗的题目、作者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
游子吟
》
孟郊
《
清明
》
杜牧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
乐游原
》
李商隐
《
春晓
》
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
悯农
》
李绅
《
朝发白帝城
》
李白
《
回乡偶书
》
贺知章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二、作者为什么把的
《
游子吟
》
列在榜首?
大众化理解
:
这是歌颂母爱的诗。
作者理解
:
人生在世,无人不在羁旅之中。诗中的慈母所构成的意象,早已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与群体的和谐,产生出一 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联系现实
:
不至于那么样地没有人性和那么样地颟顸。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三、对
《
清明
》《
静夜思
》
的理解?
大众化理解:
《
清明
》
如画如乐,明丽清新。
《
静夜思
》
乡情、亲情。
作者的理解:
《
清明
》
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陌生人之间的亲切和谐相待,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
《
静夜思
》
联想到家乡父老乡情,意识到个体血脉与他人与群体的承续关系
.
联系现实:
《
清明
》
不忍心将那牧童绑票以谋求一己的私欲。
《
静夜思
》
会将老父老母驱入猪圈掷发残羹?
小憩片刻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大众化的理解:
《
登鹳雀楼
》
写出人生境界的宏廓。
《
乐游原
》
:体味到人生有层楼可上。
作者理解:
人生是有限的,以一种彻悟的心态维系一种进退的度数。
联系现实:
短视到谋取近利而不顾廉耻、妄想永葆荣华而贪得无得无厌呢?
一、对
《
登鹳雀楼
》《
乐游原
》
的理解?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二、作者为什么要把
《
春晓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悯农
》
三首唐诗放在一起欣赏?
三者都是最普通的事物,落花:最低等的落花,野草:最卑微的野草;农民:最普通的劳动者。通过对它们的关爱来说明,人无贵贱,事无大小,显现出对生命的爱!
联系现实:
不可能对话泼泼的儿童的生命
粗暴戕害的!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三、作者为什么要把
《
朝发白帝城
》《
回乡偶书
》
放在一起欣赏?
追求真善美的思想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四、作者为什么如此希望人们读这十首诗?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也体现着我们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以此为荣。但是现实中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却与此相反,令人痛惜。因此,作者发自内心地呼吁,希望人们从这
10
首常诵常新的唐诗中,感悟到基本的人性和人情,从中吸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人。
小结: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们对诗歌的大众化理解为基础,联系社会现实,从新颖的角度对
10
首进行了读和悟,说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理解和感受,从心灵、精神上给读者上了一堂丰富的精神熏陶课。
五、作业:
一、背诵十首诗歌,体味诗中蕴涵的人性之美。
二、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请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词(除本文涉及的十首之外),仿照作者独特的鉴赏方法,分析其内涵。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