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文化自信)精析(典例精析课件 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2020年高考热点话题(文化自信)精析 学习目标:‎ 一、了解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文化自信)相关考题及写作思路。‎ 二、积累相关素材。‎ 学习过程:‎ 一、典例精析 ‎【 2020年4月29日开考的广州市线下一测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 ‎ 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两句话,但是含意非常丰富。‎ 第一句话交代了写作的背景,设置了一个展开写作活动的情境。这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游学”活动,就是开展旅游开展学习的活动。活动有多个国家的高中学生参加,这暗示了写作对象,发言要面对的是参加这次游学活动的多国高中学生。发言的主题应该是跟游学的主题“文化之旅•魅力中国”相关的。这个活动主题,其实也有暗示作用,“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哪里?是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 ‎ ‎ ‎ 7 / 7‎ 第二句话交代了写作者的身份,名字叫“文佳”,是男性还是女性,没有限定,你可以自由选择。他(她)参加了这次游学活动,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不是旁观者。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目的,写这篇发言稿是要在活动结束的分享会上作发言用的,目的非常清楚。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者为此次写作所做的准备,采访了小组里的成员,采访的结果就是下面接着的材料。这些采访内容是要作为写作者写作的材料用的,这是写作者立意、发言的依据。‎ ‎ 第2-4自然段都是“文佳”采访的结果。‎ ‎ 第一个采访对象是欧洲的欧文。关联的是敦煌的莫高窟,其思想内容,重点是要突出不同文化的融合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我们可以提炼为中国魅力来自于多种文化的融合,或者说是中国对各种文化的包容。‎ ‎ 第二个采访对象是美洲的珍妮。关联的点有两个,一个是北京故宫,历史遗迹和文物,是中国魅力所在。拓展开去,到第二个关联点,是“灵感中国”特展,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提炼一下,可以认为中国魅力,来自于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 第三个采访对象是非洲的西塞。关联的点是现实生活,提炼成为生活相通,世界共融。‎ ‎ 三个采访内容的内在联系是“文化交流发展”,取自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敦煌研究院座谈中提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精神引申而编制的。能够读出习总书记的意思,这是最高明的。不能读出来,通过这三个采访案例的文字表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大致的“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于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传统的保护,对于时尚的贡献,任何人在中国都找到自己相通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的朋友。这也是可以的。‎ ‎【例文】 让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杜克 ‎  在这个快餐时代,形形色色的网红,“各领风骚若干天”,而李子柒确持续地高歌猛进,在征服国人的同时也走向了国际。其视频播放量惊人,粉丝与美国CNN不相上下,原因何在呢?  ‎ ‎  《菜根谭》言: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李子柒的爆红绝非偶然。首先她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吸收养分,古为今用。她的服装道具、环境布局、背景音乐,都充满了东方韵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她具有一双慧眼,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转化,视频的内容、技术、情感方面都足够精致,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她的出现,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也打开了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窗口。‎ ‎ 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沃土培育了李子柒这样的文化网红。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机械照搬,而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吹尽黄沙始得金。‎ ‎  国内曾经出现过所谓的“复古”思潮,不顾时代特征,不辨精华糟粕,对传统文化盲目推崇、照搬复制。各种女德班,天价私塾班,你方唱罢我登场。孰不知,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附庸风雅,也不是穿着汉服招摇过市,更不是利用风水堪舆、求签问卦赚钱牟利。而是用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思想理念润泽、滋养现代人的心灵。‎ ‎ 7 / 7‎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曲高和寡,而应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 ‎  《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综艺节目的热播,正是因为它们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走下神坛,融入人间,也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  传统文化火了,李子柒红了。但显然,时代需要更多李子柒式的传承者,他们不一定做网红,而可能就是普通如你我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人皆有责任。‎ ‎  中华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闪烁恒久光芒。如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中,每一个青年学子都应该有文化自信,感受到“有我”的使命,做一个优秀的“拿来主义”者,”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  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多“李子柒”们的守护和传播之下,与时俱进,薪火相传!‎ ‎  二、素材积累 用经典诗词培根铸魂引领风尚 来源:光明日报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春夜喜雨》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诸如《山高路远》《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沁润人心。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被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 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更是全社会对古老中国智慧精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展现。例如,热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通过现代化手段,在思想立意、文化内涵、节目形态等维度上既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鲜活的时代内涵、鲜亮的时代色彩,也让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人们在经典诗词的引领下一边重温古代文化的创新魅力,一边潜移默化地开阔思想,重塑道德理念,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添油助力。‎ 应当说,经典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词语,更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长歌行》里的惜时之意、《山高路远》中的乐观进取、《千字文》展现的人间百态、《乡愁》道出的家国眷念、战歌《无衣》嘹亮唱响的军魂……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直抵人心,让荡气回肠的情感、波澜壮阔的胸怀、矢志不渝的信仰,一遍又一遍荡涤人们的灵魂,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注入更加充沛充实的文化元气。‎ ‎ 7 / 7‎ 一曲《乡愁》曾让很多人不禁落泪。面对绵延的乡愁,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故乡、想到童年,想到那些回不去的人和事,想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世态人情。再比如,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上海校友合唱团用《登鹳雀楼》歌以咏志,表达他们一生致力于让祖国“更上一层楼”的无怨无悔,两鬓斑白的他们迸发出火热的少年燃力,令人敬畏,亦让人深受鼓舞。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照进生活、经典诗词鼓舞人心的力量所在。‎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中华民族是长于抒情、长于吟咏诗歌的民族,从古至今,我们的民族都在以诗的语言来领悟自然,领悟人生和生命。诗词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它不应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当时时刻刻活跃在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借由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新技术的新玩法,“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这一全新概念也促使更多人加入到“经典传唱人”的行列。当我们在自发传唱、自发传播诗词经典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对生活有情、对社会有情、对国家有情的“有情之人”,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我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我们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引领当代文化风尚。‎ 李子柒背后的文化自信: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 李子柒的经历 ‎ 李子柒火了,她就是那个把平常生活、把传统文化拍得如诗如画的短视频博主。出生于1990年的李子柒,6岁时父亲去世,她便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在绵阳农村,李子柒打小就和爷爷一起做木工,陪奶奶一起做饭,庄稼成熟时,便下地干活。后来外出打工,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 ‎ 如果不是奶奶病重,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她也许就是千千万万普通打工仔、打工妹的其中一个。但回到乡下后,为了网店的流量,自导自演的古风美食视频意外地火了。因为她做出了家乡的味道,做出了爱的味道。李子柒拍摄的短视频拍出了出家乡的味道,酿酱油、蒸窝头、晒粉条、吊柿饼,每个镜头都那么细致、亲切。她用簸箕一次一次颠黄豆的动作,真的让人感到很亲切、很感动。‎ ‎   李子柒为什么被说成文化输出 ? ‎ ‎ 12月5日,一个名为“雷斯林Raist”的账号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原创文章,题目叫《李子柒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了?》。网友对于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反映在李子柒身上,讨厌的人认为李子柒所反映的不是真实的生活,其背后也有团队支持;而喜欢她的人则认为是否包装并不重要,包括外国网友在内的人都认可她,说明她身上有种特别的吸引力。‎ ‎ 7 / 7‎ ‎ 李子柒像很多网红所做的那样,她围绕美食讲述乡村生活,呈现中国农村人真实的生活。之所以会抛开一个“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这样的问题,主要因为她在外国网站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李子柒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了?》用李子柒735万的粉丝量与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792万的粉丝量进行比较,并引述大量外国网友的评论,认为李子柒是文化输出。‎ ‎  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 ‎ 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样,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如果说她的作品我们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熟悉,那外国人呢?完全都是带着好奇就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传播奇迹吗?不是,不是好奇,而是他们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触动了他们心底里的热爱。这种热爱是相通的,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没有翻译却依旧不影响这些视频火遍全球。‎ ‎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李子柒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  李子柒通过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 日常生活最能展现文化的润物细无声,是抽象传统文化的具象表现。李子柒的短视频,从做豆瓣酱、采野生菌菇,到染布做衣服、古法造纸,都在试图重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而海外网友对这些视频的追捧,也印证了一段时间以来学界的观点:当世界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西方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中国,希望从中国文化中获得解困的良药与慰藉。‎ ‎ 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还相对单一。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发挥多种力量,实现多点开花、多路进发,也迫切需要更多打动人心的优质作品,通过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兴传播手段焕发光彩、赢得世界掌声。‎ ‎  李子柒视频背后的文化自信 ‎1.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彰显自信 ‎ ‎ ‎ 7 / 7‎ 视频中,少不了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子柒与她相依为伴,让每一位观众从田园生活的视野中,感受到了脉脉亲情。从子柒对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爱中,从子柒看奶奶的温情眼眸中,流露着敬老爱老的“孝道”文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理应学习子柒,传承孝道,把中华民族“孝道”文化播撒大地,让和谐氛围享誉世界。‎ ‎2.真实古朴的“农耕”文化彰显自信 ‎ 李子柒的视频源于中华民族最真实古朴的农耕文化,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展开,日常农耕、雨后踏林、酿酒品茗,怡然自得。视频重现了千百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唤醒了现代人的乡土记忆,在匆忙的都市节奏中得到片刻喘息。真实而古朴的传统农耕文化,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那些山水之间的经典传承,历久弥新。‎ ‎  3.顺应时代的“品牌”文化彰显自信 ‎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李子柒的出现可谓一股清流。她打响了个人品牌。三年里,完成了“李子柒”商标注册、“李子柒旗舰店”正式上线,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李子柒品牌创始人”。网店三天内创造了千万销售纪录。她保持着纯洁个性。子柒并没有被利益蒙蔽双眼,不轻易接广告,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容开发与品牌塑造上,坚持给消费者和观众送去古风美食与自然享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东方式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 ‎  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 ‎ 染衣、酿酒、织布、古法造纸、制作胭脂口红……最近,一个叫李子柒的姑娘,把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拍成视频上传网络,引发海内外网友关注。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是李子柒带给我们的生动启示。‎ ‎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来看,“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制度和治理保障。我们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一定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 7 / 7‎ ‎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近年来,从“守岛英雄”王继才到“给地球做CT”的海归科学家黄大年,从“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到破荒开路的“樵夫”廖俊波,无数楷模树起精神标杆,引领全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滋养。‎ ‎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创造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壮大就有了强大精神力量。‎ ‎ 7 / 7‎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