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小学
教学计划
2015 / 2016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科 目 A
年级(班) A
任课老师 A
2015年 8 月 30 日制订
一、情况分析:
今年教学一(7)班和一(8)班,每个班级都是60几名学生。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
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和语言.
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
1、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
2、认识几和第几的区别。
光盘、挂图、卡片
10.8
~
10.9
7
六
认识图形
2
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和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会这些形体的特征。
光盘、实物、卡片
10.12
~
10.23
8、9
七
分与合
10
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3、4、5各数的一种分发。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通过合作、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各数的分与合。
难点: 通过探索自己得出分与合的式子。
重点:
口算卡片,课件,小黑板
10.26
~
11.20
9
~
13
八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5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
1、使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难点:
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重点: 会读、会写11——20各数。
口算卡片,课件,小黑板
11.23
~
12.4
14.15
九
认识11-20各数
20
以
内
的
7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的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3、重点知道“个位”和“十位” 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了解20以内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难点:
是否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光盘,小黑板、小棒
口算卡片、光盘
12.7
~
12.31
16
~
19
十
进
位
加
法
20
2、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数的组成、加与减等知识进行综合实际运用。
重点: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正确进行口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难点: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
复习巩固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
小黑板,卡片
1.4
~
1.8
20
十一
期末复习
5
2、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难点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